3月1日晚合肥天鹅湖畔非遗盛会燃爆!江淮之春连续三届诉说传承故事
3月1日晚
一场文化盛会
燃爆合肥天鹅湖畔
合肥、六安、淮南、
蚌埠、安庆等省内多市
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忙着赶赴一场“春日之约”——
2025“江淮之春”
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
从2023年的“合肥之春”
到如今的“江淮之春”
这场连续三届的非遗盛会
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从出圈到扎根
全域安徽在传承中“打开格局”
徐启东连续两年担任总导演执导晚会并完整呈现。他表示用“起承转合”四个字形容这台晚会非常恰当。
在他眼中 从2023年的“合肥之春”开启全篇 到2024年延续精彩 直至今年的“转变、创新” 这三年共同谱写了一篇名为“江淮之春”的宏大篇章
2023年 巢湖民歌等扎根合肥本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原汁原味登上舞台 以观众熟悉的经典选段 在晚会上唱响 庐剧也是如此
2024年 六安和淮南两市加入 正式揭开江淮之春的面纱 巢湖民歌生于合肥 大别山民歌源自六安 二者在舞台上一起唱响 花鼓灯在聚光灯下绽放 合肥六安淮南三市携手共同举办一场非遗晚会 这是三市文化发展加速融合的缩影 也是三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见证
时间到了2025年。参演阵容进一步扩充。一场晚会成了合肥、六安、淮南、蚌埠、安庆、黄山、阜阳等安徽省内多个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百花园”。安徽全域在非遗活化传承方面“打开了格局”。
我叫杨娜,来自蚌埠。是淮河的水把我养大。俺们是淮河边上的姑娘。性格直爽又泼辣。有话就直接说。
我叫张露,来自安庆。长江之畔是我的家。我们长江边的女孩,温婉含蓄,说话慢条斯理。
在节目《深情的土地》里,两位姑娘登台对话。这两位姑娘,一位来自安徽南部,一位来自安徽北部。紧接着,四种安徽不同地域的民歌联唱。这四种民歌分别是大别山民歌、桐城歌、五河民歌、巢湖民歌。
北方豪爽,南方温婉,二者“熔于一炉”。本场晚会恰似安徽的地理位置。它是一处南北相合相融的舞台。也是一处文化相逢相遇的舞台。
徐启东表示 地域扩大带来了“新鲜的”非遗内容 很多都是往年所没有的 今年原创节目数量大大增加 14个节目中有一半是原创
从裂变到共生
“跨界融合”展现非遗无限魅力
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传承。
今年晚会的节目里有黄梅戏。还有庐剧。也有巢湖民歌。包含灯舞(无为鱼灯)。有临泉杂技。有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遗。以及多项省、市、县(区)级非遗。
舞台上有创新展示。舞台上存在“跨界融合”。这让大家见证了非遗具有旺盛生命力。
将非遗元素融入服装。《遗风织彩》把庐阳剪纸、舞狮、鱼灯等元素运用到旗袍制作中。让非遗与时尚潮流相互碰撞产生光彩。
《榫与卯》,借助临泉杂技呈现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里的榫卯元素。凭借奇妙的建筑智慧。依靠演员的默契配合。展现中国从古至今的“和”之理念。
黄梅戏和现代音乐相互结合。二者相融诞生一曲《烟雨大黄山》。它讲述了安徽的美丽。
原创作品《琴瑟和鸣》以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为灵感。它把编钟古乐和现代元素相融合。楚地神秘风情因此清晰呈现出来。
非遗是宝藏。不管是民歌戏曲,还是非遗技艺,你永远能从中挖掘新东西。徐启东在晚会筹备期间去采风。他深入安庆、蚌埠等地。一次次被非遗的风采和魅力折服。
“好东西,不会被人忘记!”省级非遗马派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马飞连续两年来到“江淮之春”。他见证了马派皮影戏的发展。它从场外非遗市集走到了晚会舞台。
晚会对非遗进行了丰富呈现。这归根结底依赖于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底蕴深厚。它孕育出了丰富且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合肥市为例。截至2024年8月。合肥市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肥东洋蛇灯。包公故事。有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3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9名省级的 101名市级的
结尾歌舞《传》唱出了所有非遗人的坚守与传承。它唱道,“传”是不熄的火种,在岁月里发光。它还唱道,回望来时的源头,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背景大屏上,安徽省99个国家级非遗的名字如星闪耀。
从探索到迭代
科技与非遗交互碰撞精彩火花
今年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了激光雕刻的视觉呈现效果。激光与视频配合进行“逐帧加载”。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百次甚至上千次。在前期制作中,这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2025“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舞美灯光总设计李小龙这样说道
让非遗有新的讲述形式,“江淮之春”在不断迭代。
2023年 晚会运用了三台超大型电影放映机 还采用了激光投影及全色光显技术等 2024年 舞台增添了裸眼3D 增添了冰屏技术
今年 AI技术被使用 移动冰屏等技术也被使用 非遗呈现变得更具场景感 非遗呈现变得更具层次感
在《戏曲奇妙夜》里 晚会运用投影与大屏视觉技术 AI复原严凤英演出片段 AI复原丁玉兰演出片段 AI复原李宝琴演出片段 以此展示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运用机械数控技术。使冰屏幕能够移动。再配合影视灯。构建徽派马头墙场景。构建楚地礼乐文物等场景。让非遗符号依据节目实时切换。借助“流动的舞台”打造“沉浸式”叙事场域
科技和非遗相互交流。传统跟未来展开对话。一场晚会呈现出这样的场景。“科里科气”与“文里文气”相互交融。
改变“主持人串场”的模式,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表演者进行讲述。把非遗与神话传说、国潮动漫相融合并呈现出来,“孙悟空”“哪吒”出现在舞台上。集合多地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非遗大集。“江淮之春”在开放与创新当中,使非遗融入更多精彩内容,实现“破圈”。
一直对戏曲怀有浓厚兴趣。这是头一回在现场观看。内心十分兴奋!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等带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戏曲联唱。让外籍留学生在多哈获得了现场听戏的初次体验
三年间,从“合肥之春”迈向“江淮之春”。文化版图一年比一年辽阔,这是变化之处。然而,对非遗“活在当下”执着求索的精神始终未变。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会在更多人怀着热爱去实践的过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徐启东表示 我们打造这台晚会 是希望让非遗在春天释放 也希望江淮大地成为非遗的春天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张玉莲
图片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杨凤炆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韩洁
出品 |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