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宝典第二三辑精选:宋拓颜真卿碑帖与文天祥墨迹赏析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19年9月号
文_意如
2018 年,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推出了《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从 2018 年第一期起,本刊开始陆续刊登法帖的部分内容,此做法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第一辑已经介绍完毕。从 2018 年第十一期起,本刊开始继续刊登本书系的第二辑和第三辑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宋拓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还有民国拓的《元显㑺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的《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的《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汉字的起源时间很早。在商代的时候,甲骨刻辞以及青铜铭文中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汉字诞生之后,其结构和笔法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慢慢地就产生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这五种基本字体。从公元 4 世纪楷书书体成熟以后,字体基本上就停止了变化,没有再出现新的字体。
草书字体的发展历经了章草、今草和大草三个阶段。章草是从战国简书中发展起来的,它的点画独立性很强,然而书写者会努力让笔画朝几个方向靠拢,使笔画的走向变得规律。今草追求实际笔画的连续,于是开始有了字间连笔的情况。后来,在一些书法作品中出现了一笔能写四五字,甚至一笔能写一行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大草。大草诞生之后,草书具有笔画能够流动、结构较为简略以及空间能够融贯这三个特点,因此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并且留下了众多传世的名篇。
本卷有两幅草书。其中一幅是明人所书的草书《醉歌行》诗卷,材质为洒金笺纸,共 27 行,纵向 32 厘米,横向 138 厘米。另一幅是元人姚燧所书的友人《游玉泉山》诗,用纸为写经纸,有 12 行,纵向 31 厘米,横向 52 厘米。此卷草书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京 9 - 001 条中有著录。
安美版的《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二辑)》,其中有草书的《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此为墨迹本,它的封面
草书《醉歌行》诗卷是明人以草书体书写的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所作的《醉歌行》。在唐天宝十三载(754)的时候,玄宗下诏开启制举考试,四方的才俊纷纷来到长安参加应试,其中有杜甫同族的侄子杜勤。杜勤期望通过制举来展现自己的宏图大志,然而很可惜他未能实现愿望,于是在第二年春天他离开了长安。当杜勤离开京城的时候,杜甫前去为他送别。杜甫此时已在京城漂泊了 10 年。他仕途不得意,生活过得很窘迫,对前路也充满了踌躇。他以自己半老的年纪去送少年,以自己落魄的状态去送那些落第的人,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创作了此诗。
醉歌行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
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
擢秀偶然非难取,会使排风有毛质。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
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杜甫在诗歌伊始,把杜勤比作西晋的陆机,这是位著名才子。他盛赞侄子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诗文和书法都有大家的风范。随后,杜甫鼓励侄子,告诉他一次的失利没什么可怕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只要假以时日,必定能成为大器。接着,杜甫话锋陡然一变,发出了“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的感慨。时光匆匆流逝,杜勤已长成能出口成章的青年,而杜甫自己却已步入半老之年。诗人思绪万千,恍惚间抬眼望去,看到了春日里的秦东亭,那景色一片欣欣向荣。他联想到自己落魄的处境,心中更加失意,于是发出“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的感慨。
《醉歌行》诗里,杜甫的情感节奏多次变化,先是激昂,接着转为失落,最后以悲愤收尾。草书书者的情绪被此感染,把杜诗中的情感内涵转化为笔下书法的律动。这种感情的体验与变化,既从时间方面决定了这件作品的节奏,又从空间方面决定了它的形式构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
(墨迹本)外观
草书《醉歌行》诗卷,下笔伊始,骨气深沉且稳健,血肉丰满且润泽。到了第四行的“神”字,书者情绪变得激昂,挥笔急速而下,运笔速度加快。到了“世上儿子徒纷纷”这句,牵丝相互映衬连带,点线相互缠绕。在此之后,空间变得紧密结集,行距也收紧了,渐渐有了风生水起的态势。书至“射策君门期第一”这句时,书者的情绪十分饱满。“第一”这两个字写得顶天立地,“一”字更是极力向左右进行伸展。这样的书写不仅打破了空间的平衡,还同时鼓舞了观看者的情绪。随着诗文情绪的不断变化,到了“汝身已见唾成珠”这句时,无可奈何的情绪开始在笔端慢慢弥漫开来。此时行距逐渐恢复紧密,字句之间相互穿插避让,呈现出了一片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此后,行至“吞声踯躅涕泪零”这一处。书法发生了又一次变化,“声”字的点画分量显得格外沉重,它长驱直下,独自占据了一行。这样的书写让观者感觉如鲠在喉,难以做到“吞声”。杜甫内心那满腔的不平和悲怆,通过这样的书法表现,让观者能够感同身受。
草书《醉歌行》诗卷,行笔速度迅疾。笔势呈现出飞动的状态,时而回旋,时而进退,一气呵成,奔逸放纵。其飞动的节奏,在笔法方面得到了体现,在结字方面也有所体现,并且通过行间的关系得以强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此为墨迹本。
邱振中在《笔法与章法》这本书里,曾对书法作品的行间关系进行这样的讨论:行间空间是一块狭长且趋于独立的连续空间,它会受到两侧单字内部空间的制约,然而却绝不会被束缚住。当它进入作品后,常常只是稍微周旋一下,就会排空而去……大规模且执着地追求行间空间这种情况,在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徐渭创作过这种风格的作品,詹景凤也创作过,王问同样创作过。更早的解缙和张弼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这种倾向。这一类作品行距较为紧密,点画时常会插入邻行,使得点画与邻行的点画形成封闭性空间,这些空间破坏了行间空间的连续性,还迫使行间空间的其他部分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向右有斜势,这种斜势侵入了邻行,增强了相邻两行的渗透关系。此外,有个别字的结体被有意地夸张变形,并且插入到邻行中,与邻行的点画相互有呼应。像“秦东亭”这几个字,也是向右倾斜的,“亭”字的脚伸进了右行。下句里的“荇”字,结构较为松散,向左右两个方向扩张。又如“树搅离思花冥冥”这句,“树搅”这两个字的结体左右分开,都侵入了左行。这种对行间空间的处理方式,表明这件作品极有可能是明代的草书作品。
仔细观察本卷的首尾部分,怀疑曾经有前后隔水,后来被人揭去了。前面的隔水处现在仍然留存着淡淡的胶印。因为这样,就可以解释收藏章大多是骑缝章的半印的原因。把部分前后半印拼合在一起,能够得到“廷章”(朱文)、“继轩”(朱文)、“钱氏合缝”(鼎印)、“胡世安印”(白文)、“玉堂学士之章”(白文)这些收藏印。
这些收藏印鉴中,时代最早的是“廷章”(朱文)和“继轩”(朱文)这两个印。这两个印是明人沐璘(1430—1458)的鉴藏印。沐璘是明代开国功臣沐英(1345—1392)的后人。沐英曾镇守云南,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他的后代世袭爵位。沐府的藏品最初有可能是源自明太祖的内府赏赐。接着,沐英的儿子沐晟、沐昂二人也积极进行收藏。到沐璘这一代,沐府的书画收藏已经相当丰富了。当时的人李贤(1408—1466)有记载,说沐璘“擅长吟咏品味,尤其擅长篆、籀、行、草书,大字写得遒劲而令人喜爱。至于绘画,也达到了精妙的境界”。由此可以知道沐璘在处理公务之外还将情感寄托于诗文书画。沐璘去世后,这卷书画经明宪宗朝的钱能收藏。
钱能是明宪宗朝的内侍太监。他曾镇抚云南,之后迁任南京守备。他喜好收藏书画。凭借明宪宗的宠信,他常常随意取阅内府所藏的书画文物,还伺机将其据为己有。此外,他还收取沐府的旧藏,以增加自己的收藏。“钱能一并收取云南沐都阃家的物品,依次得到它们,价值将近七千余两,总计价值四万余两。”本卷所钤的“钱氏合缝”(鼎印)就是他的印章。其收藏印另有“素轩清玩珍宝”“钱氏素轩书画之记”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
明末清初,此草书被卷入藏在胡世安那里。胡世安,字处静,号菊潭,又号秀岩。他在明崇祯元年(1628 年)考中进士,明末时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进入清朝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草书《醉歌行》诗卷将诗、情、书融合为一体,成功实现了书法写意的目标。文辞内容与书法相互渗透的关系清晰可见,书法家书写特定文辞时产生的情感,能传至笔端,在笔下流淌。
本卷书法第二幅系元代姚燧草书友人张南夔《游玉泉山》诗。
游玉泉山诗
天风西北来,
木叶落尽山。
花开客来酒初熟,
仙子留人坐青苔。
鲙与鲤飞琼杯,
玉山之泉喷龙鳃。
高歌起舞不知醉,
烟萧萧迷草莱。
清风随我出山去,
海卧白日如飞灰。
姚燧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史》卷一百七十四为其立传。他字端甫,号牧庵。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来迁居到洛阳。在至元十二年(1275 年),他开始担任秦王府文学一职。至元年间,担任过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院直学士、大司农丞等职务。成宗元贞元年(1295 年),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应诏参与修撰《世祖实录》。武宗至大元年(1308 年),他担任太子宾客一职,之后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又被授予太子太傅之职。至大二年(1309 年),他被授予荣禄大夫,同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以及知制诰兼修国史等职务。至大四年(1311 年),仁宗即位,姚燧奉命撰写即位诏书,并且在同年告老还乡。皇庆二年(1313 年)九月,他在家中去世,被赐予谥号“文”。
姚燧凭借其文学成就和儒学造诣受到后人的推崇,他著有《牧庵文集》,这部文集现存 36 卷。姚燧创作文章注重“道”,提出“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的主张,十分重视文章经世致用的作用。姚燧所说的“道”实际上与儒家之道是相通的,在文学方面体现为言辞与德行相互相称,也就是说文章都是从道义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姚燧认为,最为理想的文章风格当属“高古”。文者对道的体悟越深,文章体貌就越显得浑圆古雅。姚燧自己所写的文章追求文辞简洁且说理透辟,正因如此,《元史》称赞他“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成为世间名儒”。
国博收藏有《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这是其局部。
姚燧幼年失去父亲,依靠伯父姚枢长大成人。姚枢(1201—1278),官职做到翰林学士承旨,在蒙元初期是很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并且也是元初著名的理学家。《书史会要》说姚枢擅长书法,当时的人胡紫山(1227—1295)和袁桷(1266—1327)都赞叹他的书法值得一看,有怀素的遗风。姚燧学习怀素的书风,与叔父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本馆所藏此件姚燧的草书,其用笔呈现出圆劲且挺拔的特点,线条凝练且干净,从中能够看出怀素对它的影响。与此同时,姚燧在其中加入了提按以及方折的变化,还将少数几个字的左右部分距离拉开,对字的外部轮廓进行了改变,这样就使得空间节奏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在卷尾处钤有“牧庵”(朱文)的印。此幅草书上钤有鉴藏半印。其中有“章”(朱文),还有“世安”(朱文),以及“静”(朱文),另外有“氏缝”(朱文),同时还有“珍玩”(朱文)。
姚燧传世的书法作品数量稀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此卷。吉林省博物院所藏的元代画家何澄《归庄图卷》后面,有姚燧在至大二年(1309 年)所写的数行题跋。另外,还有姚燧在至元十三年(1276 年)正书并题额的《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碑,它现存于陕西户县重阳宫。此碑的文字清晰,保存状况良好。
国国家博物馆藏《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局部
到现在,姚燧的书法作品留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归庄图卷》卷后的题跋,还有《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碑的正书,都有着很重要的补缺作用,能让我们对姚燧的书法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归庄图卷》里姚燧的题跋,其用笔跟本卷是相似的,圆润且秀洁,使转的过程很流畅,有怀素的风格,能够和本馆所收藏的姚燧书法相互对照验证。姚燧《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的大字,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说:“姚燧的书法完全学习(颜真卿)宋文贞碑,与孙李相比,不会写成墨猪。”[4] 姚燧书写大字学习颜氏,笔力蕴含其中,以正锋运笔,方圆之法兼具,结构宽博,姿态雍容端正,给人一种庄重浑厚的感觉。
今人在书写书法史时,尤其是在书法断代史的著作中,只注重书法大家的力量。比如谈到元代书法,通常会从赵孟頫开始,进而提及他的子弟,没有其他的选择。这种叙述方式虽然顾及到了书史纵向的传承,但却忽视了书法在同时代的横向参照。“任何一个时代的书家个体都处于由他人(古人和同时代的人)书写所构成的视觉环境里,他的审美参照系必然会受到书写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艺术史研究里是最难去论证的,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5] 我们去考察同时代那些书法素养比较高的文士,像姚燧等人,弄清楚他们的书法修养以及书学思想,这样就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去了解元代书法。
注释:
胡紫山说:“雪斋公学习怀素的书法,即便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眼睛,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此见于他的《紫山大全集》卷十四。袁桷说:“诗歌起始于苏轼,迅速接近李白了;书法源于黄庭坚,那就和他一起成为醉素的弟子了。”此见于他的《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
姚燧有题跋说:“畴斋的书法出自李北海,然而韵味却胜过李北海。他对于《归去来词》,喜欢写出来给别人看。就算他自己不说,别人也能自己察觉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畴来命名斋,已经采用了农人在仲春时节告知的话语了。在至大己酉年,姚燧在神州的寓舍中进行了观看。”详见闫立群所写的《海内孤本书画两绝元代画家何澄的〈归庄图卷〉》,该文发表于《收藏家》2012 年第 8 期,第 9 至 16 页。
此碑碑文由金人刘祖谦撰写,他生活于 1176 年至 1233 年,于天兴元年即 1232 年写下此碑碑文,内容记载了王重阳成道以及传教的过程。到了元至元十三年即 1276 年,姚燧用正书字体书写并题额。此碑整体通高 536 厘米,宽度为 136 厘米。碑额呈圭形,刻有隶书字体“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碑文是以正书字体书写,共 26 行,每行 56 字。可参考刘兆鹤、王西平所编著的《重阳宫道教碑石》,其出版地点为西安,出版社是三秦出版社,出版时间为 1998 年,对应的页码是 16 页。
参考文献:
邱振中所著的《笔法与章法》这本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地点在南昌,出版时间是 2012 年,书中第 107 页有相关内容。
方国瑜所著的《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由昆明的云南大学出版社于 2000 年出版,其页码为 350 。
陈洪谟的《治世余闻》,其下篇卷二。此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出版时间为 2007 年,对应的页码是 44 。
王宏理所著的《志墓金石源流》这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地点在北京,出版时间是 2002 年,该书的页码为 491 页。
白谦慎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这本书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2009 年,书中第 115 页有相关内容。
本栏目的图文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在 2018 年 8 月出版的《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二辑)》中的《草书〈醉歌行〉〈游玉泉山〉诗卷(墨迹本)》。《中华宝典》丛书项目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书画世界》2020年杂志征订启动
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发行:合肥市邮局
定价:国内人民币48元境外:18美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109
国内统一刊号:CN34-1299/J
国内邮发代号:26-95
海外发行代号:6442BM
相关文章
- 合肥庐阳高价回收旧衣服旧家电免费上门服务 - 蚂蚁旧衣服回收平台
- 红四方与常化双双荣获全国石化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 上海铁路6月20日新运行图:首开濮阳佛山漯河动车,直达神农架仅7小时46分
- 合肥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打造三核一极物流枢纽,布局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 支付宝新功能:手机预约垃圾回收,足不出户轻松处理家中废品
- 合肥中欧班列五年发展历程:从零突破到国际物流网络编织
- 合肥市南园新村28幢503室77.37㎡住宅司法拍卖 起拍价84.6511万元
- 合肥国际陆港项目一期竣工 助力中欧班列发展 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 共享电动车崛起:日骑行率超单车5-10倍,如何改变城市出行格局?
- JLPT日本语能力测试:日企就业必备证书,权威认证助你升职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