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阳晒70年代老物件 看居民生活变迁的摄影活动
永久牌自行车,它如今已几乎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粮票,同样已几乎不见踪影。算盘,也已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缝纫机,曾是家庭的常用物品,如今也已很少见了。五斗橱,曾是家庭的一件家具,现在也已不那么常见了。收录机,曾经是家庭的娱乐设备,如今也已被时代所淘汰。这些如今已几乎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物品,是不是也曾是你我家庭的“标配”呢?而如今这些物品早已被汽车所取代,被互联网支付所取代,被电脑所取代,被智能家居所取代,被手机所取代。为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开展了一项摄影活动。这项活动是晒居民 70 年代的老物件,品味时代的变化以及生活的变迁。通过老物件与新物件的对比,能够反映出改革开放 40 年来居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70年代的陪嫁老物件
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何大郢居民组的 70 岁王家庆老人向笔者展示了 70 年代她从长丰嫁到这里时的陪嫁老物件五斗橱。王老告知笔者,在那个年代,这些物品对一个家庭而言都很值钱。这组实木五斗橱是他父亲当年亲手为他打造的,用了几十年依然完好。现在看上去与时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它却承载着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并且,这台上海第一缝纫机厂生产的老式缝纫机,是王老和老伴在结婚后的第三年购买的。王老引领笔者来到她所在的房间,随后打开了那台封存多年的缝纫机。王老说,那个年代并非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缝纫机。当时,老伴知晓他的手工活不错,出于对家庭生活的考虑,省吃俭用,还找亲戚朋友凑钱,买了这台缝纫机。在年轻的时候,正是凭借这门手艺,他得以养家糊口。在王老家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物品,像老式温度计、旧相框、蒸架等。
读书人的宝贝物件
这个箱子看起来不起眼。在 70 年代的时候,它可是一个对于读书人来说非常重要的装书物件呢。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荣城南苑的 76 岁老人聂先修说,这个箱子是由实木和铜条制作而成的。在那个年代,家里没有钱去买书柜,所以只好让家人制作了这样的木箱来存放图书。父亲当年在世时曾告诉我们,农村人若想进城生活并过上好日子,就必须用功读书。我一直将这个箱子保留到现在,就是想把它传承给未来的子孙后代。在老人家中,笔者还看到了 70 年代留存下来的算盘以及一件由青岛钟表厂生产的老式挂钟。
“仍靠70年代老物件吃饭的人”
项有柱和王召芳,40 余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修鞋小店与缝纫小店。今年 63 岁的项有柱和 55 岁的王召芳是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连水社区荣城北苑的人。从 1973 年起,他们开始从事修鞋匠和裁缝的工作。几十年来,凭借着他们的宝贝老物件,已经记不清修补了多少双鞋,做过多少件衣服。附近的居民都知晓他们手艺精湛且待人热情。即便在当下,每天仍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修鞋和缝制衣服。
难以忘怀的老物件
70 年代,500 多元的黄河牌收录机以及 280 元的黄山牌落地电扇,在孙立元老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年 70 岁的孙立元老人,家住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荣凤苑小区。2006 年回迁之后,老人一家从农民转变为市民,住进了高层房屋。然而,老人依旧保留着当年家中最为贵重的这两件大件物品。孙老告知笔者,他和老伴都喜爱庐剧,倘若每天不听庐剧,便会感觉不舒服。孙老接着说,过去的东西质量颇为优良,就拿这电扇来说,它是纯铁打造的,分量很重;而这台收录机用到如今,都未曾出现过任何问题。
70年代的邮票
杨志文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景湾社区,出于好奇,他把来往书信的邮票撕下并收藏起来,他还向笔者展示了 70 年代的邮票。杨志文看着一张张泛黄的邮票,说道:“那时候依靠贴着邮票的书信来传递信息。如今,现代通讯联络的手段虽然增多了,但写上一封信,贴上一枚邮票,寄托一种别样的情愫,倾诉彼此的牵挂,与电脑键盘敲出来的冷冰冰的机械字体相比,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温馨与关怀呢!我会一直将其保存下去并传给后代。”
当年的二八大杠
陈友道一直从事小商品经营。1978 年,为了购货方便,他买了这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如今,他把生意交给了儿子,自己偶尔会用这辆自行车接送孙子上学。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铝厂生活区的他向笔者展示了这辆老 28 式自行车。几十年的出行过程中经历了风雨,我一直都依靠他。如今交通变得更加方便了,也出现了共享单车,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还是更喜欢使用当年的物件,陈老这样说道。
粮票里的生活回忆
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很重要的物品,购买东西都得依靠它。今年 74 岁的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金池社区的王建成老人,此刻正在家中向笔者展示他所收藏的 58 张粮票。王老说,之所以还保留了这么多张粮票,并非是因为热爱收藏。当时他打算用粮票去舒城买粮食,然而不知把粮票放在了哪里,怎么找都找不到。家人以为把粮票弄丢了,为此还闹了好久的别扭。直到 1993 年国家粮油实现敞开供应后一年,才发现原来粮票掉落在床脚和五斗橱的夹缝处。之后,老人就一直将这 58 张粮票保留到了现在。王老时常望着这些粮票,能回忆起当年那艰苦的岁月。他还时刻提醒子女和外孙,让他们知道当下的美好生活得来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