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滨湖16岁初三女孩开学报到日坠楼身亡,亲属称无反常举动

时间:2025-03-31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114评论:0

昨天是合肥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

本是学生们结束寒假与小伙伴们见面的日子

可一位16岁的初三女孩

却永远见不到自己的同班同学了...

2月20日上午9点左右

合肥滨湖假日翰林园小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

一名16岁初三女孩坠落到居民楼三楼平台上

救援人员赶到时,女孩已经身亡

(图片来源网络)

坠亡女孩的住所位于涉事居民楼的一楼。她在肥东的一所中学读初三。据其亲属所说,在女孩出事之前,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常的行为举动。

当时外面传出了“嘭”的一声响。我起初以为是楼上邻居家里在扔东西下来。然而,压根没想到竟然会是有人坠楼。

居民张女士向记者介绍上午发生的事。她一开始听到楼外声响时,并不知道有人坠楼。后来有居民发现了情况并在楼下呼喊,她这才知道出事了。之后,他们联系了小区物业。

当时女孩多位家人也跑到三楼,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物业接到居民反映后,单元楼楼长以及物业的其他人员都前往了现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坠楼事件发生后是居民报的警,滨湖派出所的民警前来进行处理。

女孩的叔叔表示,他得知孩子近期没有明显的异常举动,并且也未曾与家人发生过争吵。至于孩子为何会坠楼,女孩的叔叔称家人已经报了警,对于具体的情况他也说不明白。“目前警方正在进行调查。”

这件事发生了之后

悲伤之余

小万发现,其实此类事件还有很多很多...

[警钟]类似轻生悲剧频发

合肥市和平路与肥东路交口处的合肥育英学校,有一名 14 岁女生从教学楼 5 层楼顶坠落身亡。事后得知,该女孩在 QQ 上早已表现出了轻生的念头,她写道:“再见了,不,是再也不见了。”

合肥新海家园小区,有一名 15 岁的女孩。她从 12 楼跳下,最终身亡。在跳楼之前,她曾与母亲发生争吵。

寒假作业未做完且马上要开学,合肥某中学一名 13 岁女生被父亲责骂。父母出门后,女生从 10 楼跳下,她在卧室墙壁上留下了“人生无常,一生平安”这样的字样。

合肥市长江东大街的一个小区,离新学期开学只有两周时间。有一名大约 10 岁的小男孩,从这个小区的 2 号楼坠落下来。他的书包还留在楼顶,并且还留下了纸条。很多小区业主向记者讲述,这个男孩好像是和学习有关,之前因为学习而受到了批评。

合肥市长夫人跳楼身亡_合肥金地国际城跳楼_合肥跳楼16岁

是什么让这些学生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是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无法面对压力和挫折吗?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地思考……

我们总是在孩子自杀的悲剧已然发生之后,才会萌生去探寻孩子放弃生命缘由的想法。 我们总是在孩子自杀的悲剧出现之后,才会着手去查找孩子放弃生命的原因。 我们总是在孩子自杀的悲剧产生之后,才会开始去追寻孩子放弃生命的原因。

影片《汉纳的遗言》里,汉纳选择了自杀。之后,她的父母亲既震惊又悲痛,他们非常想要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自杀”。

他们开始回想汉纳生前的各种事情。他们拜访了学校,去翻阅汉纳的遗物。最终悲哀地发现,他们对汉纳的在校生活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她有哪些朋友都不知道。

最后通过她自己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才得知,原来她在自杀前承受了诸多心理伤痛。她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受到了孤单和被背叛,还被同学造谣说是个“随便的女生”,并且承受着被强暴的创伤……

但为时已晚。

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以极端方式呈现出来后,才被大人发现。

大人们终究未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内心的需求,未被大人察觉。他们凭借自己稚嫩的力量苦苦支撑,然而压力大于他们的力量,所以他们才选择了放弃。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时,其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有所改变,并且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春期的儿童往往容易对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并且有可能会尝试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成人常常用家长的权威去强迫孩子顺从自己,他们还习惯把自己的压力和责任转嫁给小孩儿。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同时也会让孩子失去快乐。

没有快乐的人生,生命毫无意义。

所以,当他们遭遇一些挫折的时候,会感觉这种挫折与内心的自我意识存在冲突。通常情况下,他们就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自杀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很多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有着心理根源,而这根源往往在于赐给他们生命的父母,这是很悲哀的。

俄罗斯总统儿童权益全权代表阿斯塔霍夫针对“少年自杀潮”这一事件表示,这是国家的悲剧。倘若再不从根本上对这个问题予以解决,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整整一代人。

写给警醒家长和老师的5句话:

有一句名言:

你不懂孩子的世界

是因为你不懂的蹲下来和他说话

悲剧已经发生,逝去的生命无法追回

但是,对我们父母、老师来说

却是要警醒和反思的

1.孩子太“乖”,不一定是好事

合肥跳楼16岁_合肥市长夫人跳楼身亡_合肥金地国际城跳楼

很多家长和老师感到高兴,因为自家孩子很听话。然而,孩子过于听话、太乖了,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从心理层面来看,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叛逆是正常的现象。相反,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反抗,一直都很“乖”,这才是家长和老师们需要担心的情况。

有时候,孩子外在表现出乖巧懂事。这可能意味着孩子内心在进行自我控制与压抑。长期且过度地自我压抑,会让孩子变得只关注自我。孩子会时刻处于应激状态,这样不但无法形成放松的态度,也难以实现良好的自我接纳。相反,孩子会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并且会进行自我监督与否定。

所以,当孩子在该幼稚的时刻却不幼稚,在该调皮的时刻却不调皮,在该犯错的时刻却不犯错,在该叛逆的时刻却不叛逆时,请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要关心你们的孩子。

2.爱孩子,但不要给得太沉重

“若不是因为孩子……”“因为孩子,我往昔……”父母有时会如此言说,实际上是在着重表明自己对孩子的爱,并非真的是在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却未曾想到,这样的话语或者行为,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是过于沉重了,他们或许难以承受。

孩子会感恩父母,感激他们给予的爱。然而,也正因这深沉的爱,孩子会受到束缚。孩子会不敢展现自己,不敢让父母担忧,进而无限地缩小自己,最终失去自我。

3.俯身,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老师要记得,孩子主动与自己交谈时,要俯下身倾听。家长也要记得,孩子主动与自己交谈时,要俯下身倾听。因为,孩子主动诉说若得不到回应,很可能他就会关上心扉,就像那个 15 岁自我的少年一样,觉得“没有再商谈的必要了”。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曾说:很多父母时常感到苦恼,他们创造了生命,却觉得难以让生命变得更加精彩;他们付出了爱,却未能收获爱的成果。这究竟是为何呢?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然而,怎样去爱孩子,并不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能明白的。

爱孩子就要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不会在自己还没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就去做错误的决定,也不会在未了解实际情况时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

4.不要给孩子压力,要教会孩子舒缓压力

不要以为只有大人有压力,孩子也会有压力。我们为何总会忽视孩子的压力呢?大人懂得如何缓解和释放压力,然而大多数孩子却不懂如何缓解和释放压力。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并不知晓,他们首先成为了孩子的压力来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不应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此外,要帮助孩子减轻身上的压力,教会他们解压的办法,让孩子不要承受过多压力。

5.别把孩子永远当作是个孩子

父母似乎都持有这样的心态:不管你处于几岁这个年龄段,在我眼里,你始终都是孩子。当孩子是 10 岁的时候,父母把他当作孩子。然而,当孩子到了 15 岁,甚至 20 岁的时候,父母依然怀着孩子 10 岁时的那种心态去对待他们。

父母忘却了自身会老去,孩子会逐渐长大。然而孩子是不同的,他会慢慢长大。他会着重于与父母进行平等的对话,期盼能被理解。他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着父母无法参与的生活,并且期望能得到父母的尊重。

因此,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与情绪。当孩子有挫败感时,要及时与他沟通,表达对他挫败感的理解。同时,要引导孩子看到挫败感背后的积极意义,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一个办法行不通,就再想一个办法。

学习成绩不好也没关系,还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乐趣。在父母给予适当关爱的情况下,或许他们能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大人。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平安

健康的长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