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合肥教育先贤刘君尧童茂倩筹资3.3万元创办新式中学的历史回顾
编者按:年初的《》一文曾提到,今年“数字”较为特殊,且恰逢难得的闰年,这种情况似乎适合回味过往之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百年往往停留在明清时期,或者直指晚清,而如今重新计算一番后可以发现,时间已经越过了辛亥,来到了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翻开大事记,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在全城呈现活跃态势。研究会得以成立,“救国新剧团”出现,屠宰工人举行了罢工……与此同时,教育界传来喜讯,一所中学诞生了。
- 壹 -
一百年前,中华大地刚刚结束封建统治不久,时局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社会也动荡不安,百姓们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五四”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潮,广大青年表达出了强烈的求学渴望。合肥的教育先贤刘君尧(字廼赓、乃赓)以及童茂倩(字挹芳)等人,听到了学生们的呼声,四处奔走,筹集了 3.3 万元来兴办新式学校。刘君尧担任了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
图| 1923年逍遥津风光摄影@戴寄桐
次年春天,又恢复了办学。1928 年的统计显示,“最发达时”的学生数量有三百余名,校舍平房有九十余所,校具达两千余件,它是私立中学中很难得的。县学宫(现今位于长江中路 200 号)也就是县文庙,“过去在威武门外”,“在(南)宋淳熙年间”,“迁移到了城内的景贤书院”,历代都有关于它修建的记录。据考证,在县学的旧址上,北宋时期这里曾是兴化寺。这里也是乡贤包拯少年读书的地方。包公去世后,寺内的西厢房被改建成了包孝肃公祠。
图 | 1804年合肥县学宫图来源@资料图片
1929 年,创办省立六女中需用县文庙作校址,正谊中学先是迁入县党部。3 月时,驻军撤离,正谊中学便迁至北门义仓巷,将“义仓”用作校舍。到了次年,又拆除肥东李家的仓房来新建校舍。在古代,设有预备、常平、义社仓这三种粮仓。其中,义社仓又分为“乡村”的社仓和“镇店”的义仓,其方式是“捐输积伫,春借秋还”。合肥义仓,它的东边紧邻着古逍遥津。它的南边抵达义仓巷。它的西边依靠着北门大街(如今的宿州路、拱辰街)。它的北边靠近拱辰门(北门)。从这里走出不足一里的距离,就能够到达鼓楼、十字街,那是商贾云集的地方。
图 | 1990年代 义仓巷摄影@李明
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学校的朝向为坐北朝南。校舍呈“三”字形。第一排是二层楼房,其中设有四间教室、一间办公室,还有一间放置理化实验仪器及图书室的房间,大礼堂在一楼。第二排也是二层楼房,设有二十四间学生寝室。第三排是平房,设有厨房、饭厅、浴室、厕所等。在第一排楼房的南侧,有一处简易的运动场,并且安装了部分体育设备。学校有初中三个年级,一共四个班,其中初一有 2 个班。教职员有二十人。学生来自本县、寿县、六安、巢县等地。正谊中学的办学规模很大,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合肥城中处于领先地位,比部分官办学校的师资力量还要更雄厚。
图|1930年 合肥全县公私立学校概况表 来源@资料图片
正谊学子没有让母校的栽培白费。他们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时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合肥市志·大事记》明确提到,正谊中学成立了“旅外同学会”,还组建了“救国新剧团”,公开演出《安南人卖天》等戏剧,以此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竞技场上,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有多名学生在省、县的体育比赛中获得了佳绩。
图| 1998年合肥三中摄影@潘来顺
- 贰 -
不料,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一切逐渐中止。1937 年秋天,日军飞机轰炸了合肥。正谊中学的师生们持续几个月,每天都早出晚归。他们到水西门外的熊店去坚持上课。到了年底,正谊中学被迫停课并解散。部分师生转移到了大别山区,与皖北地区的其他学校汇合。1938 年初,在立煌县(今金寨县)的流波疃,共同成立了“安徽省立第一临时中学”。6 月,日军飞机对学校进行了轰炸,致使学校被夷为平地,随后教育部同意学校内迁到武汉。7 月,在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协助下,刘君尧带领师生向西转移,来到了湖南乾城,并在此成立了“国立第一安徽中学”。1939 年 4 月,学校改名为国立第八中学,刘君尧担任初女部主任,校址位于万溶江边的乾州文庙。
图|乾州文庙平面示意图制作@彭庆海
1946 年 8 月,刘君尧从湘西回到合肥。他不顾自身年老体弱,再次踏上奔波之路。他贡献出自己的积蓄,还进行筹资募集。随后着手恢复正谊中学,在其原址之上建起了二十余间平房,并且购置了基本的教学设备。到了第二年秋天,开始进行招生。到 1948 年秋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初中班和一个高中班了。1949 年 1 月 21 日,合肥实现了和平解放。刘君尧由于形势以及自身多病等原因,多次递交报告,希望人民政府能够接收学校。到了年底,他毫无条件地将正谊中学转交给了人民政府。刘建文负责接收并担任校长。至此,这位先贤为教育事业倾尽毕生精力,该教育事业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 1949年 合肥和平解放来源@资料图片
正谊中学三十年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了诸多人才。曾参与“八一”南昌起义的有徐百川;我党秘密联络点“联一书店”的创办人为颜文斗;在延安“鲁艺”任教过的是黄保福;革命烈士有陈世新和曹静;曾任台岛“国防部”部长的是郑为元;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是陶崇坤;著名的陶瓷和特种玻璃材料专家是李家治;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留学生培训班的副主任是陈在权;合肥儿童保健院的院长是龚兆庆。
图 |刘君尧与万晏南来源@资料图片
- 叁 -
1949 年底,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正谊中学,它在历经沧桑后迎来了新的生机。1950 年 2 月,该校名被改为皖北区合肥市立第三中学(简称市立三中),当时的校长是万晏南。1950 年 9 月,再次改名为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2 年 8 月,随着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成立,又将其改为安徽省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1 年起,全校师生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建设,开始重建校园。学校会依次安排劳动班级,将课外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们铲平了坟堆,取土去填塘,建成了一个拥有 300 米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还利用拆除城墙后留下的旧砖新建了大礼堂,让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1953 年春天,二层 36 间的男生宿舍楼顺利竣工。1954 年到 1955 年期间,二层有 17 间的办公楼被建起。同时,还有设有 24 间教室的二层教学楼被建起。此外,还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也被建起。到这时,一所初具规模的学校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图为 1951 年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三一班第二届毕业摄影纪念,此图源自@资料图片。
之后,陆续增建了几栋平房,这些平房成为了实验室和图书馆等。1959 年,合肥三中的学生数量为 1640 名。其中,初中毕业生有 434 名,中考录取率达到了 96%。首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录取率为 93%。在这十年间,高、初中毕业生总计 3455 名。图书室的藏书超过 14000 册。理化实验仪器以及生物标本有 500 多件。此外,还有校办的电机厂、印刷厂和农场等。
1958 年的一张照片是合肥三中第二届初三八班全体同学毕业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来源于资料图片。
上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至 60 年代前半期,合肥三中校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作“黄金时代”。1959 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其录取率在全省位居第十四位。1960 年 2 月,合肥三中获得了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两面大红奖旗。并且多次得到省、市的表扬和表彰,士气得到鼓舞,声名得以远扬。这一时期,校风学风得以良好建立。每逢晚自习的时候,校园呈现出宁静的状态,教学楼里灯火通明。学校形成了优良的体育传统,在国家以及省市的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田径项目有多项保持着全市的纪录并且具有优势,多名体育骨干被选送到省市的单位。
图为 1962 年合肥三中高三一班团支部的合影留念。此图来源于@资料图片。
1966 年,“文革”的影响波及到了合肥三中,给合肥三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1968 年 10 月,合肥三中的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被下放至长丰县、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岳西县、临泉县。1969 年 1 月 18 日,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合肥三中开始在临泉县安排办学事宜。与此同时,合肥金笔厂的工宣队进驻到了原来的合肥三中旧址,并成立了五七中学。1968 年底招收的初中新生,跟随三中一起迁移到了临泉。1971 年 6 月 1 日,原本的合肥市五七中学改名为合肥市第三中学。
图 | 1968年 欢送上山下乡 来源@资料图片
1976 年之后,经过对混乱局面的纠正,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渐得以恢复。合肥三中在处于薄弱状态的情况下艰难地开始发展,到 90 年代初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的设施开始变得完备,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改善。2005 年,被批准为市级示范高中。2010 年 7 月,又加入到了省级示范高中的队伍当中。经历了种种起伏之后,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迎来了新的时期。追溯源头、思念贤才,磨砺意志、专心求学。百年弦歌不辍,代代薪火相传,未来无限可期!
图| 1998年合肥三中摄影@潘来顺
- 结语 -
此前有《合肥市第三中学肇始探析》一文,本篇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合肥三中校史》以及多名校友的建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因为校名多次变化,所以文中以数字分节。和《肇始探析》一样,本篇主要聚焦于合肥三中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的限制,在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只是简单介绍或者稍微省略,特此进行说明。笔者的水平以及所掌握的资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欢迎大家给予大量的批评,并且提出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图 |摄影@小淝
12 月 12 日,合肥三中举行了百年校庆活动。笔者参加了此次活动,还观看了“建校 100 周年展示会”。久别之后,深感校园发生了沧桑巨变。虽然无法回到记忆中的校园,但新时期的母校更加璀璨夺目,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千年逍遥津畔。
图| 摄影@小淝
|今日话题|
#合肥三中校友,
对母校有什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