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中国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高地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
张 霞摄
安徽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街道叫“量子大道”,这条街道仅有几百米长,却聚集了 20 余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以及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都是在这条“量子大道”诞生的。
拐过几个路口后,就能到达科大讯飞、中科类脑等人工智能企业聚集的“中国声谷”。这里有提供知识问答、整理会议纪要的认知大模型,有面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断服务的智医助理,还有通过声纹判断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产品,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此处拔节生长。
10 年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工业产值里所占的比重大概只有三成。如今,这个比例提升到了超过七成。合肥高新区作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在“创”出新动能以及“闯”出新天地的过程背后,有着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集聚创新要素,为企业孵化“搭台筑巢”
演讲稿能在半空清晰地成像,这使得演讲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在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所使用的“空中成像提词器”,让现场的师生都发出了啧啧称奇的声音。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韩东成进行介绍,他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能够使提词画面悬浮在空中,并且只有正面的使用者才可以看到。同时,配合自动翻页系统,能够让演讲的体验更加舒适。
走进东超科技的展厅,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的应用十分引人入胜。在医院里,医生能够进行非接触式地查看档案以及操控设备,这样就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在小区中,只需点击空中的按钮,就可以自动开启垃圾分类站的投递门……科幻电影里的“隔空触屏”如今变成了现实,并且东超科技的年产值超过了亿元。
回首过去的道路,东超科技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路平坦。在 2017 年的下半年,当刚刚生产出国内第一块负折射平板透镜的时候,韩东成就把启动资金全部用完了。
合肥高新区在困境中组织了“合创汇”路演比赛,从而带来了机会。经过评估后,东超科技获得了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 800 万元的投资。韩东成表示,有了这笔资金,他们能够继续对空中成像技术进行优化,并且持续推动产业化落地。2020 年初,东超科技研发出了第一个成熟产品,即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只需点击空中按钮就可以操控电梯。
初创型企业要顺利进入市场并不容易。在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合肥高新区把东超科技的产品列入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名单,使其投入到医院等应用场景中。韩东成表示,这给他们提供了“出圈”的机会,让他们发展壮大的信心更足了。
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大,同时存在风险高以及周期长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对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进行完善,从而促使各类先进优质的创新要素能够向企业聚集。
合肥高新区以科技成果转化和赋能产业发展为两条创新主线,将关注点放在源头技术挖掘以及科创服务的优化上,从而加快项目的孵化培育。今年,他们正式开启了“新质企业高成长培育工程”,并且会提供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科技孵化以及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他们的目标是在 2026 年,让新质企业群体的数量实现翻倍增长,突破 3000 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推动供需匹配,促进上下游融通创新
量子智能印章什么样?
走进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它位于中科大先研院未来中心。董事长童迎伟介绍说,量子智能印章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自动识别用印人的相关信息,比如用印人是谁;也可以识别用印的时间;还能识别用印的地点等信息。并且,用印数据能够实现量子安全加密传输存储,这有助于解决政企在印章移动监管方面遇到的难题,比如监管困难等问题。
我们最初主要进行物联网智能印章的研发。之后,有客户提出了更为高级的加密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需要用到量子加密技术和操作系统。然而,由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存在局限性,这让企业感到很为难。
得知这一情况后,中科大先研院迅速为云玺量子进行牵线搭桥的工作。其一,若需要量子信息技术,便帮助其对接科大国盾和国科量子,以满足客户的高端加密需求;其二,若需要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就帮助介绍龙芯中科,促使产品从原本的印签管理拓展为自主可控的量子安全云办公系统;其三,若需要产品安全认证,就协调联系科大网络安全测评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安全评测。
今年,云玺量子预计能够销售大约 2 万套智能印章。其营业收入相较于去年增长了两倍。当前,他们正在加大与中科大的合作力度,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努力推动实现视觉分析在防遮挡、转移、抽换等方面的功能,以满足客户的升级需求。
科技创新需要诸多创新资源,然而创新资源比较稀缺。所以需要强化资源的统筹工作以及力量的组织安排,提升创新的协同性和效能。
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相继落户运营,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
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的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及新型研发机构超过 400 家。他们专门成立了“科大硅谷”工作专班,对一批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项目给予支持,促使这些项目在合肥高新区实现转化和孵化。与此同时,还定期举办“链通高新”活动,强化对需求的摸排以及场景的谋划工作,建立起产品服务需求库,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以及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创新。
深化机制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合肥高新区推动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改革不断深化,使得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从原本放置在“书架”上的状态转变为可以摆放在“货架”上的状态。
在合肥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里,记者见到了“海洋石油 720”深水物探船的模型,它的后面拖着 12 条长长的海洋拖缆。2023 年,这艘深水物探船达成了我国自主装备首次在超深水海域进行地震勘探作业这一成果,在其中,中科采象给中国海油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物探船搭载的成套拖缆装备“犁”过海面,利用地震波信号能够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这样就能看清海底的油气储层,中科采象总经理张可立介绍道。
公司源自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 20 年前,其核心团队就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他们研发出了一批专利,并且还做出了装备样机。然而,这些成果一直未能走出实验室。
原因在于过去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属于归属单位,并且是按照无形国有资产管理的。这样就很难将权力赋予技术发明人,同时转化审核的流程也极为繁琐。
畅通机制,疏解堵点。几年前,合肥高新区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开了“赋权、转让以及约定收益”这样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如今,把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通过先赋予权力然后再进行转让的这种方式,将其让渡给科研团队,并且允许科研团队自主成立公司,接着通过约定收益的方式,最终实现了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这三方都能获得共赢。张可立表示,这种新模式使得大家有勇气去闯荡和尝试,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这些年,合肥高新区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深化。它破除了各种阻碍科研活动的障碍,激发了科研人员内在的创新动力。这使得创新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创新项目也持续地落地生根。截至今年 7 月,合肥高新区的有效发明专利累计已经超过 2 万件,每万人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接近 300 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推动科技与产业相互奔赴,在竞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合肥高新区让更多的创新“种子”结出了硕果。
相关文章
- 【北京招聘】北城心悦社会工作事务所招聘招聘项目主管、项目社工、医务社工
- 合肥高新区王咀湖畔:产城融合打造现代科技新城美丽画卷
- 2025年江苏无锡市滨湖区事业单位招聘57人公告!
- 合肥高新区发布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力争2035年建成世界量子中心
- 诸城市发布拖欠工资黄黑名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5年3月17日至21日公示
- 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合肥康复医院2024迎新年会隆重举行,开启新征程
- 合肥九大区房产投资指南:滨湖与高新区最值得购买,详细分析各区房价与未来发展前景
- 安化医院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发展规划:中层干部述职会议圆满召开
- 新站高新区十年发展纪实:从液晶面板到AMOLED生产线,合肥东北角的产业新城崛起
- 红光中心2023年大事记:全面突破与新冠康复中医门诊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