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新站高新区十年发展纪实:从液晶面板到AMOLED生产线,合肥东北角的产业新城崛起

时间:2025-03-24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07评论:0

时光流转,一瞬十年。

在岁月的画卷中,这片热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京东方拥有全球首条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线;晶合集成提供 12 英寸面板驱动芯片;维信诺拥有全省首条全柔 AMOLED 生产线;合肥综保区开放程度更高;高教基地充满年轻朝气;黉街与城市夜景交相辉映;新蚌埠路在夜幕下川流不息;少荃湖畔蓝绿交融……一个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正在合肥东北角快速生长。在一个个融合互动的光影里,映照出的不仅有几代人的创新接力与创业前行的奋斗足迹,还有新站高新区的路径指引和开拓方向。

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变化,每一天都在取得着发展。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完整、准确且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更为强大的力度推动创新创业以及产城融合,实现了经济的跨越性发展,城市的面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完善,人民的获得感也在持续地增强,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一体化发展积攒了极为强大的动能。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 1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 2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 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 10.1%。在新征程中,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实现产城融合,不断书写“新一站 更精彩”的辉煌篇章。

相山公园

【“产”的深度:构筑优质产业集群】

产业是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

更多的产业发展案例以及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表明:单个企业是无法独自成长和长久发展的,就像“独木不成林”一样。只有具备配套设施,单个企业才能茁壮成长,也才能行得更远。而围绕“链长+配套”来做好文章,这就是新站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路径和经验。

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在新站,有 95 家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这些企业约占全市 123 家的 77%;同时,有 3.6 万从业人员在此集聚;2021 年,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过 20%。产业链本地化配套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这里是国内面板产能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之一,还是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区域之一,成为了产业集群之一。并且凭借产业分类排名第一的优势,获评了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新站区在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园区中的排名是第二。

产业发展背后,有着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进击。新站高新区将目光聚焦于“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培育龙头企业”这一思路引领下,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全力打造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历经十年时间,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如今,新站高新区汇聚了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也汇聚了维信诺等龙头企业,还汇聚了康宁等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液晶显示这一门类齐全的产业布局,形成了 OLED 柔性显示这一门类齐全的产业布局,形成了硅基微显示这一门类齐全的产业布局,从而构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新型显示产业并非“一枝独秀”。沿着新蚌埠路向北前行,能看到现代化的厂房矗立着。集成电路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如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并且在不断培育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生态。

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引力。该区借助项目引领以及产业带动,持续构建起紧盯前沿、沿链聚合且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其协同发展的特色十分显著,并且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称号。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有一条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

【“产”的精度: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新站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项目的数量一直处于全市的前列。同时,项目的开工率也始终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 8 月,合肥清溢光电有限公司启动了 8.5 代及以下高精度掩膜版项目的量产。此项目将为新型显示面板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本地化支持以及配套服务。

9 月,合肥鼎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显示配套高端电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实现了正式投产。此项目能够大幅提升 OLED 有机发光材料以及彩色光刻胶在本地的生产配套能力,同时还会进一步对产业链布局进行完善。

9 月下旬,维信诺第 6 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总投资 110 亿元。该项目进入开工倒计时,并且要新建柔性 AMOLED 显示模组生产线。

……

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陆续在本地落户,重点产业项目先后开始投产、实现量产以及进行扩产,这些都是产能得以释放以及发展能级发生变化的体现。“本地化能力”这个字眼频繁出现,这也意味着正在进行打基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产业布局。

新站高新区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开展精准的招商工作,开展专项的招商工作,开展产业链的招商工作,引进并集聚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引进并集聚了一批产出效益好的好项目,引进并集聚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的好项目,推动已签约的项目能够尽快落地,推动已落地的项目能够加快建设,推动已投产的项目能够快速成长,保障产业项目能够更快地投产并取得成效。

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从弱到强不断进步。落户企业凭借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强劲的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向着价值链的中高端不断攀升。在全区范围内,已有 1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辖区内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级也在持续提升。

维信诺柔性屏产品展示。

合肥高新区是哪个区_合肥高新区属于哪个大区_合肥高新区偏不偏

【“产”的强度: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外部赋能,内生成长。科技创新动力澎湃,创业创造活力奔涌。

新站高新区将开放、创新和产业融为一体。从体制机制方面,到生态营造方面,持续引进智慧、招揽人才,进行科创培育、培育材料,促使产业成就财富。创新赋予力量,速度和效果得以显现提升,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都同步上升,内生性地孕育出开发区的创新基因,“产”的力度不断加大。

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区属国资平台进行自建,以此方式加大创新载体建设。现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平台 3 家,省级孵化平台 3 家,市级孵化平台 6 家。孵化载体的面积超过 15 万平方米,入驻的企业超过 700 家,就业人数超过 2000 人。该区依托主导产业优势,深入推进创新培育并实行梯度培育。目前,该区已拥有“专精特新”企业 69 家,其中有 6 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助力了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助力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成功建成了 4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0 个省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着重在两化融合以及智能制造方面下功夫,鼓励企业建成了 18 个智能工厂和 76 个数字化车间。在 2021 年,全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 67.8%,规上工业的研发经费占比达到了 5.8%。

项目要引进来,同时也要留得住并且发展好。区属国有公司设立了新站产业投资基金,利用股权直投这种方式来支持企业发展,利用投贷联动这种方式来支持企业发展,利用产业基金这种方式来支持企业发展,利用厂房代建这种方式来支持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了视涯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推动了上海超硅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推动了新相微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推动了商巨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推动了鼎材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推动了福纳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目前,新站高新区参与设立了 11 支创投类、产业类、市场化基金。这些基金的总规模为 141 亿元,撬动的社会资本达 116 亿元。基金对外投放了 63 个项目,投放的资金为 69.63 亿元。通过前期对投资的预判布局以及分类施策,为一批优质科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全区企业的效益有了显著的提升。2021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了 10.6%。这种“微笑曲线”得到了延伸,它体现了创新与创业的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展现了活力与动力的竞相涌现、蓬勃爆发,并且为企业赋予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充足的底气。

井松智能搬运机器人 。

【“城”的力度:加速城市建设焕新】

产业快速发展促使人口聚集,城镇化进程使得人口流动加快,并且吸引了更多人留下。在一定程度上,产业基础与城市发展既相互奔赴,又是协同融合的过程。

建区仅 30 年,新站高新区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它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区划调整,空间得以拓展至原先的 19 倍,约 204.73 平方公里。为辖区居民提供了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深冬一直到初夏,从开始规划到正式开工。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在荒芜的土地上迈出起步的步伐。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以强势的姿态开始,以迅速的节奏开局,全力奔跑,跑出了“新站速度”。

今年国庆前夕,还有其他 8 条市政路网也顺利贯通并放行。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建设了 216 公里的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形成了“三横三纵”的快速路网以及“七横七纵”的主干路网。轨道交通 3 号线和 4 号线穿区而过,在建的 1 号线延长线也穿区而过。铜陵路高架、畅通二环快速路、文忠路高架、包公大道高架路桥相互连通。一幅交通格局呼之欲出,“大动脉”布局在外部,“毛细血管”穿插在内部。

建好房屋,实现安居梦想。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对安置房采用“开发代建”模式,以此推动安置房能够又好又快地进行建设。从 2012 年开始,全区新建的安置房以及棚改项目的总建筑面积达到 680.6 万平方米。并且已经累计交付了 12 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总建筑面积为 490.09 万平方米,共有 32977 套。

漫步少荃湖畔,感受城湖共生、宜居宜业魅力。

十年前,这里是郊野水库,其景观元素较为单一,社会配套也很匮乏。如今,环湖的路网格局替代了昔日的阡陌小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底隧道,将两岸连接起来。湖边繁花盛开,绿草如茵,秀水泱泱。环湖开发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里已成为一个能够揽自然之美、占据区位之优、拥有产业之利、积蓄后发之势的魅力希望之地。

10 月 7 日,市规委会针对少荃湖片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出少荃湖片区的建设需运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法,要科学地确定起步区,合理地安排序时进度,全力打造国际化田园式产业新城,并且要力争早日将其建成城市副中心。

一张白纸利于作画,一张蓝图要绘到底。要充分考虑眼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理念,全力参与少荃湖片区的开发建设,这是新站高新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道路笔直宽阔,高楼住宅林立。公园、游园、体育公园相继建成开放。片区开发从拉开框架到雏形已现,再到优质成熟。这是稳步建设、接力完善和持续提升的发展逻辑。在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新的精彩。

少荃湖公园 。

【“城”的热度:赋能创优营商环境】

优质的营商环境具有吸引力,能吸引招商引资。同时,它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企业转型。

为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肥高新区偏不偏_合肥高新区是哪个区_合肥高新区属于哪个大区

今年 6 月开始后,新站高新区的企业在上市方面喜讯连连。新增了井松智能、劲旅环境、汇成股份、翰博高新这 4 家是通过自主培育而上市的企业。资本市场里的“新站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上市前进行专项辅导,协调并解决用工方面的缺口问题,及时把企业扩产增容所需的水电气要素保障予以落实……新站高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持续让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规模得以扩大,为发展蓄积力量、增添能量。

有人说,围墙内的事是企业的事,围墙外的事是政府的事。

在新站,围墙内的麻烦事、操心事,一样帮,主动帮!

翰博高新材料(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蔡姬妹想起了一件往事。新站高新区的领导班子前来走访企业,当他们看到翰博高新车间里堆码着等待运输的原材料时,便转过身来向企业推荐了区内井松智能公司的一款物流机器人产品,因为这款产品能够高效地解决企业的搬运难题。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之下,翰博高新与井松智能达成了业务合作的意向。

企业近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呢?区内有哪些与之匹配的产业资源呢?企业招引的人才居住在哪里呢?将区内的重点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邀请到“新站大食堂”,确定一个产业主题,一起共进一顿工作餐。这里氛围轻松,发言也很紧凑,一条条建议在“听企业家说”的过程中产生了,并且在企业家群体中形成了口碑效应。

服务好现有企业属于招商引资。一系列为企优服务的举措,并非仅仅是为推动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提升而采取行动,而是着重于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

在服务方面增加投入,在审批环节上减少步骤,推动实施“标准地”以及“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模式,专门组建工作小组,进驻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区内企业解决在落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使企业能够顺利进入、稳定留存并良好发展。

区政务服务中心将政务、税务、警务进行了“三务合一”。这里进驻了 18 个部门(单位),设置了 78 个综合服务窗口,能够提供 829 项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并且,区、社区、社居委这三级的 3232 个政务服务事项都实现了一网通办。

成立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这四个产业链党委。通过这些党委,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两者的互促共进,将其转化为了创新发展的“硬动力”。目前,已经覆盖了产业链上下游的 200 余家企业。

一处处节点协同配合,一桩桩事务“跑步”推进,新站切实将最优质服务贯穿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它能想到企业所需要的,也能干出企业所期盼的,从而凝聚起了无处不在的城市向心力。

2022 年 9 月 23 日,市民在新站高新区的天水体育公园进行健身锻炼。

【“城”的温度:增进民生事业福祉】

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间,新站高新区的常住人口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增长幅度达到了 129.89%。同时,新站高新区的常住人口增速在全市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位列第一。此外,新站高新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也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为让发展实绩更具“温度”,民生答卷更显“厚度”,该区全力布局对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建配套设施进行优化,用心办好各方面民生实事,促使公共服务供给变得更优质且更均衡,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今年 6 月,合肥有一六八陶冲湖中学和合肥新站实验中学这两所“公参民”学校。它们改制为公办学校。入学季到来,这两所学校都依据学区划分方案,在学区内进行免费且免试的招生。新站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再升级”。

6 批共 11 所学校被确定为合肥市新优质学校。成立了 8 个区属教育集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覆盖率达到了 85%。通过合作办学以及委托管理等方式,将合肥一六八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过来。与合肥幼专展开合作,开办了合肥幼专附属小学。合肥九中新校区和康桥学校落户新站,使得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得以扩大。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以此筑牢居民健康防线。就医看病变得更加方便。在过去的十年间,全区二级以上的综合(专科)医院从 2 家增加到了 11 家,其中有 4 家是三级医院,安医大一附院北区以及合肥京东方医院先后开始接诊。基层医疗机构的网络编织得更加细密。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 130 家,比之前增长了 135.7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 5631 人,增长了 230.85%。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是十年前的 3.5 倍。安徽省针灸医院新院区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还有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肥市属的老年护理院以及骨科、口腔医院,合肥市中心血站等一批省市级的重点项目,陆续在新站区落地并且开始动工建设。

时在变,势也变;时再变,志不能变,发展的决心亦不会变。

产促进城,城带动产,产城相互融合。在这一促一兴一融的背后,是对探寻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刻逻辑的追寻,所诠释的是韧劲与质量的优异之处。产、城、人相互结合,是产业优先布局以及城市功能持续完善的发展路径,展现出速度与温度的美好。朝着“新”的方向前进,因“新”而兴盛,从而催生出更多精彩的蜕变。

合肥九中新校区。

星光不会询问赶路的人,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新站高新区会紧紧地围绕“合肥东北翼发展主引擎”这一定位,将注意力聚焦在“芯屏汽合”的产业方向上,持续把世界级新型显示和驱动芯片产业基地做大,全力去成为有着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奋力使自己迈进千亿产业园区。

(张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