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环变迁史:从城市农村分界线到庐阳高技术服务示范区的跨越发展
昔日的北二环处于城市与农村的分界线上,在这条线上零星分布着几个从事传统产业的工厂,这些工厂成为庐阳高技术服务示范区跨越发展的燎原之火。向南方向,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蓬勃发展,车流和人流汇聚在一起,展现出主城的繁华景象;而向北方向,这里曾经是荒僻的城郊结合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和泥土路零星分布着,与日新月异的主城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2002 年,省级开发区“庐阳产业园”开始建区。工厂成为这片土地故事的新主人。在那一时间,平坦的水泥路相互交错。居民小区和企业厂房也纷纷拔地而起。
从“庐阳产业园”变为“庐阳经开区”,发展实现跨越,梦想得以成就,历经厚积薄发后再次创造辉煌。荒草池塘在衍生出庐阳产业发展亮丽风景的同时,与产业进行“腾笼换鸟”并行的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故事。近年来庐阳区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城市为基础,这为探索提供了根基。以产业为保障,有力地支撑了探索。通过这些探索,驱动了城市更新,让城市不断焕发生机。增强了服务配套,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土地价值,使土地的利用更具效益。正逐渐完善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且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让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庐阳经济开发区
基础设施先行——构建产业、人文共生空间
如今迈步在庐阳经开区,能看到现代化的工业标准厂房成片地矗立着,高耸的建筑物排列得很紧密。绿树、鲜花和草坪分布得很有秩序,大大小小的车辆在工厂之间不停地来回行驶,呈现出一片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个区域离城区几乎“零距离”,能与城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从 2002 年开始到现在,经开区按照“改造、提升、拓展、繁荣”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市政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近 3 亿元,建成了 42 公里的园区道路,构建起了 6 纵 11 横的道路网络框架。主干道进行了道路“白加黑”改造,提高了园区道路的承载力。
实施了变电站工程、给排水工程以及城网改造等工程。建成了北城规模最大的景观公园菱湖公园。还建起了农贸市场和消防站。配合建成了蔡田埠污水处理厂以及 1 处垃圾中转站,对居民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处理以及集中化处理。
高压线走廊绿化工程
加大绿化投入力度,以扮靓园区面貌。先后对园区道路以及企业周边、高压线走廊实施了绿化工程。投入 4000 多万元,对蒙城北路沿线园区带进行了高品质绿化,这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对外形象。投入 1000 多万元建设了两个公交站点,在拓展园区框架的同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着力推进征迁安置工作,努力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已完成征迁总面积达 85 万平米,建成了荣成南苑、荣城北苑、荣凤苑等 3 个大型综合住宅小区,这些小区的建筑面积为 112 万平米。新建了 858 套、4.1 万平米的廉租房。从最初的村庄村落开始建设园区,到如今高层楼房密集林立,园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产业与人文共生的人居环境奠定了硬环境基础。
荣城北苑廉租房二期
配套生活环境——“多管齐下”与老城区无缝对接
在厂里工作,在市里居住,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奔波得很疲惫。时间往回推 15 年,刚建成不久的庐阳产业园给企业员工带来的生活体验就是这样。
产业园建成之后,有“原住民”喜迁新居。企业陆续落户,带来了众多员工在此工作。然而,当时园区在商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还很薄弱,所以“候鸟”式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当时很多企业员工在长丰县或城区租房,孩子在老城区的学校入园和读书。虽然距离并不远,但是相邻区域呈现出一条线两片天的状况。这种状况不仅给已入驻企业的员工生活带来了不便,也成为园区进一步招大引强的现实障碍。庐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配套生活环境,不能一概而论。庐阳老城的教育资源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其教育资源优势率先辐射到了经开区,这让在经开区工作和生活的人感到安心。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南门小学皇家恒盛花园分校、四十五中分校、宿州路幼儿园分校等陆续建成,使得经开区产城融合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楼和道路等硬件条件。
南门小学恒盛花园分校跆拳道课堂
医疗方面,林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让居民有了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尝试并推行“家庭医生”“医联体”等基层医疗服务,使得庐阳经开区的群众能够和老城区居民一样,享受到辖区内优质的医疗资源。从 2017 年开始,该中心针对辖区内的建筑工人,专门设计并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包,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商业配套对于辖区留住人、吸引人以及汇聚人气、提升区域活跃度起着重要作用。“双翼”策略从有侧重地解决问题开始实施,最终起到了吸引外力的效果。我们围绕蒙城北路快速通道和阜阳北路高架的建成这一情况,在其沿线打造周边商业辐射带。庐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双翼”以轴的商业配套健全了。融侨里等商业小区看到了辖区的发展前景,于是纷纷拿地入驻。它们带来了更多的优质商业配套,也带来了更多的“外来户”居民。整个园区渐渐与老城区实现了无缝对接。
阜阳北路高架通车
人文融合互动——“土著”安居 新居民筑巢来栖
回迁农民构成了庐阳经开区居民结构的一部分,企业员工也构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商品房购买者同样构成了一部分。通过文化互动,这三部分人群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和谐安居的整体。
农民刚迁入回迁小区,他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打麻将和喝酒。小区的防盗门以及消防栓也时常被破坏。庐阳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称,为使农民能尽快适应“新市民”身份,经开区从文化活动开始着手,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让企业员工去带动社区居民,渐渐地就形成了葫芦丝、太极拳、舞蹈等群众文化团队。2009 年,笼室广场在菱湖公园对面建成了。辖区居民有了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地方比社区文化站更宽敞热闹,成为了他们的文化活动聚集地。
辖区内健身器材覆盖
2010 年,秋浦书院落成了。这使得这里吸引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化人”。这两万余平方米的天地,是合肥地区弘扬国学知识的最大的书院。书院开展的礼圣活动,以及古琴的教育和演奏,还有经典诵读、七夕茶会、素食、雅集等活动,这些活动将会让市民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放下心中的负担,放松身心,放开自我,感受返璞归真。在人文融合互动的路程里,庐阳经开区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追赶转变为了引领。
文化中的人群,是和谐的人群。庐阳经开区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在社会管理方面同时提供各项贴心服务,编织出了群众生活触手可及的便利网络。软环境的提升使得这里的“原住民”变成了“新市民”,让企业员工有了归属感,还吸引了来自全市、全省的新居民前来“筑巢栖居”。庐阳的产城融合,为庐阳高技术服务业的继续腾跃描绘出了和谐发展的背景色。
继续浏览有关 北二环庐阳高技术服务示范区商业配套相邻区域差异园区发展 的文章
相关文章
- 2016田慧杯合肥拉丁舞标准舞全国公开赛盛大开幕,5000名选手共襄盛举
- 合肥通博会计培训机构倒闭,50多名学员退费无门,工商局建议走司法途径
- 2017横店儿童奥斯卡安徽合肥总决赛圆满落幕,少儿才艺大赛精彩纷呈
- 合肥市举办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主题成长课,助力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 东至县香隅镇小学暑期课堂: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七彩假期体验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并召开第三次党代会
- 西宁市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
- 合肥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开展新春大扫除,确保居民安全迎新年
- 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加速服务民生,石家庄地铁与河北博物院展玉漱公主瓷器
- 合肥恒盛皇家花园小区更换万科物业,业主夹道欢迎,万科物业服务质量获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