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皖人春秋·春节特稿:冬天到合肥来看你,回忆20年前的冰雪记忆

时间:2025-03-17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120评论:0

皖人春秋·春节特稿

冬天到合肥来看你(外二篇)

合 肥|王贤友

20 年前的那个冬天,合肥大地被鹅毛大雪所封锁。我们村前的河流结了厚厚的冰,达到了冰冻三尺的程度。你坐在伯父推着的三轮车上,从河道上渐渐走出了我们的视线。与此同时,村里的孩子们正在冰面上尽情地玩耍游戏。

那时冬天的积雪有好几尺,这是很平常的情况。时常有行人掉进池塘或小河里,其中有大人,也有小孩。大人大多是因为提早赶路而不慎掉进,小孩则是因为玩耍而掉进。还有茅草房被大雪压塌的悲剧发生。女人们常常围坐在火盆旁,一边打着毛线,一边纳着鞋底,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天。或者钻进被窝里,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事情都不想了。那些河面纵横交织。河面结上了厚实的冰凌。鱼鳖虾蟹们休眠在冰凌下的水草和泥淖中。偶有几个男人破冰深入水中摸鱼。他们不停地哈着热气。

老辈人曾说过,那时的冬天一场冰雪就能覆盖大地,到处银装素裹。有人会冻掉鼻子和耳朵。男人们出门在外撒尿时,必须随手带着一根树棒,一边撒一边用树棒敲打,不然“尿龙”就会结冰,其后果可想而知,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我的记忆中,合肥冬天的气温通常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整个冬天,总会下好几场大雪。其中最大的雪积厚能达到一尺多。我们村前的南河,虽然不能完全被冰封住,但也会结上冰凌。村庄上的三叉河以及附近的池塘,都有一定厚度的冰凌。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还打雪仗。他们在冰凌上“操兵”,不断摸爬滚打。孩子们在河边掏冰窟窿,然后搬几个冰块到河埂或村中的场地上溜冰。寒冬腊月时,中小学生们通过斗鸡、踢毽子、跳绳来取暖。在教室里,各自都要用嘴巴哈蘸水笔头,用纸头烤墨水瓶。课间则一起“挤油渣”,不然的话,大家谁都很难抵挡得住寒冷的“淫威”。有意思的是家家屋檐下都挂上了一排排“冰棒”,这些“冰棒”长短不一。孩子们都很喜欢把它们打下来,然后大口大口地生啃。顽皮的伙伴还会偷偷地把一截“冰棒”从同伴身后塞进其衣领内,以此来讨得同伴惊呼一声的欢悦。大哥大嫂还有叔叔大婶们习惯用“冰棒”给某个捣蛋的人“装裤裆”,这使得遭受恶作剧的人提起大裆棉裤不停地抖落,嘴里还乐呵呵地大声骂着“×你妈呀”。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人们嬉戏得非常热烈。

那时白天的太阳低垂着,每一束光都冷冰冰的,缺乏阳刚之气,让人感觉彻骨寒冷;那时夜晚的月亮颤抖着,不会有温情的月色供情人享用;那时天地间的生物包括人类都能抵挡得住寒冷。人们不会一遇冷空气南下,或一见三两片雪花飘落,就一件又一件地穿上棉袄、大衣、风衣、皮装来“全副武装”。过去,人们的生活较为贫困。大人们大多难以购置得起棉裤,仅有一件破旧的棉袄,这件棉袄的表面已经开了花,还用一根草绳紧紧地拴系在腰间。穿着这样的破棉袄时,在贴近身体的地方没有衬衣,被称作“空筒袄子”,而且领口、袖口、下襟等部位四处都在透风……

我从合肥的网站上得知,近年合肥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在三九四九这段时间里,冷空气南下路过合肥时显得磨磨蹭蹭。老天偶尔会落下一两场小雪。说这些雪小,其实算是对它们的一种夸赞,因为不仅雪花本身很小,雪量也小到连幼儿园的娃娃都能够数得清雪片的数量。清晨,门前以及街巷地面有水的地方,都结上了一层薄如烙馍般的冰凌。孩子们看到后,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边连喊带叫,一边跑回家中,向家长们报告“独家新闻”。在大街上,大多数行人仍然是春装打扮。在包河公园能见到小伙子、大姑娘们两条半裤子漫步;在环城马路上能见到小伙子、大姑娘们两条半裤子行走;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能见到小伙子、大姑娘们两条半裤子发着短信。或许人们真的过了一个囫囵冬天。两三天过后,气温马上又回升了,这使得人们尽享隆冬的脉脉温情,却未经历隆冬的“冰天雪地”的洗礼。

合肥老辈人说,热的时候不热,五谷就难以结出果实;冷的时候不冷,人就可能会断了后代的种。民间俗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毕竟是流传下来的老话俗说,既然这样说了,就有这样结果的道理。在该冷的时节不冷,田间的害虫卵就冻不死,到了夏秋季节,庄稼的虫害自然就不会少。在该冷的季节不冷,各种病毒会在春季开始苏醒并繁衍,必然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愿意踩着发出“咯吱咯吱”声响的积雪去看望你。在那银装素裹的合肥,让我们一起复苏冬天的童话吧。

南北之别话小年

民间把腊月二十三称作小年,而在这一天的晚上则被称为“小年夜”。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终结,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着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民间存在着祭灶、扫尘以及采办年货等习俗。民谚中“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对子”生动地描绘了小年的民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者二十四日,人们通常把这一天称作“小过年”或者“过小年”。小年主要的节庆活动包含扫年以及祭灶这两项。

腊月二十四这天,要进行掸尘扫房子的活动。每到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得动手打扫房间,把家中的各种物品清理一番。

据说,扫尘节是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发展而来的。古代人民曾用它来驱除病疫,这原本是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非常盛行,并且还是祈新岁平安的一种活动。之后渐渐发展成了扫尘节,因为它是一种良好的清洁卫生和除害灾病的习俗,所以一直流传至今且没有衰落。人们从扫尘节开始一直到除夕这段时间,都在忙于操办年货,同时也在打扫环境和室内卫生,进行扫尘布新的工作,以此迎接新春佳节。因此,它又叫小除夕,也被称为过小年。

扫尘在北方被称为“扫房”,在南方则被称为“掸尘”或者“打洋尘”。通常人们会称其为扫尘节或扫尘日。因为传统习俗的缘故,北方把腊月二十三日当作过小年,而南方是在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又和祭社相互关联,所以,我国传统的祭灶节,在南北方也有一天的时间差异。不过,节日的节俗大致是相同的。

合肥皇钻_合肥奥迪双钻专卖店_合肥钻信不锈钢工程有限公司

传说在很久之前,玉皇大帝为掌控人间情况,派遣三尸神前往人间巡察。每至年底,三尸神便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的状况。三尸神为向玉皇大帝表功,便诬告凡人辱骂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闻后极为愤怒,命令三尸神把骂他的人的名字写在墙壁上,等到三十晚上再派遣天兵天将前去捉拿。灶神知晓了此事,为搭救人们而苦苦思索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想到了一个好法子。他告知人们,在年三十之前,每家都得把房间打扫一遍,各个地方的灰尘都必须掸得清清爽爽。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按照灶神的话进行了打扫。到了年三十晚上,玉皇大帝真的派遣天兵天将前来抓人。天兵天将看到人间各处都很洁净,一尘不染,且根本找不到墙壁上所写的名字,于是赶回天庭并向玉皇大帝报告。玉皇大帝判定三尸神“欺上”之罪,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自此之后,三尸神再也无法陷害百姓。人们为了答谢灶神的恩德,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都会进行掸尘和打扫房间的活动。在掸尘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办了三尸神,天下得太平。”感谢灶王爷,救了咱百姓。”

祭灶又称送灶,即祭送灶神升天的宗教性活动。

古代时,因为科学技术和认知水平有局限,人们把灶神神化了,把它当作掌管家庭饮食生活的神明来崇拜。根据民间迷信传说,灶神会在小年晚上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样一来,灶君对这个家庭的评价好坏,会对玉帝的赏罚奖惩产生严重影响,也会决定他们的祸福。所以,过去的祭灶仪式很隆重且很虔诚。

古书中记载的灶王有名字和姓氏。有的说他名叫隗,模样像美女;还有的说他姓张名单,他的夫人名叫卿忌,生了六个女儿,都叫察洽。他是被玉帝打发下凡变成地精灶君的。当他上天时,如果告凡间的状,罪状轻的话就会减寿百日,罪状重的话就会减寿三百日。因此,祭灶君上天的时候,谁都不敢怠慢。

民间有传说,有位张秀才十分贫穷。他为了求取功名而前往京城参加考试,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他又饥又冷,昏倒在了一家财主的门洞里。财主家有个心地善良的烧火丫环,看到这情形后,偷偷地送来饮食和衣服,把秀才救醒了。秀才对丫环非常感激,两人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立下海誓山盟,暗中订下了终身。没想到这件事被主人发现了。秀才离开后,主人对丫环进行了百般的虐待和凌辱。好心的丫环忍受不了,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一头扎进了灶坑并烧死了。次年的这一天,张秀才考中回来,寻找救命的丫环,得知她不幸身亡后,悲痛到了极点,也愤怒地扎进灶坑自焚了。这对恋人的刚烈行为,感动了玉帝,玉帝封他俩为灶王。我国各地对于灶王的性别说法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称其为灶王爷,有的地方则称作司命翁妈,这可能与某个传说有关。据说,灶王受玉帝重托,整年都在厨房中监视人间的善恶行为。他们会把看到的情况,按照善事和恶事分别装进玉帝赐予的两个罐子里,以便到时候向玉帝申报。“恶贯满盈”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这表明民间习俗往往反映着人们的善良愿望。如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了。在这种情况下,祭灶节的习俗已经不再存在。然而,祭灶所特有的那些传统小甜食,像糖冬瓜、松糕、酥饼等,却给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氛围,也带来了欢乐。

祭灶即是送灶神升天的祭典。

祭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论语》里有“与其媚于奥,宁于灶”这样的记载。在汉朝以前,祭灶通常在夏初进行,到了汉末才开始改在冬季。《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在西汉宣帝时期,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他为人极其仁义。有一回在腊日早晨他在做饭时看到了灶神,立刻恭敬地礼拜,并把家里的黄羊宰杀用来祭祀。他自此之后成为了巨富之人,拥有田地七百多顷。他的舆马奴仆数量众多,能够与邦君的财富相媲美。人们纷纷开始向阴子方进行学习,在腊日这一天用黄羊来祭祀灶神。

各地祭社的时间有所不同。通常来讲,北方在腊月二十三进行祭灶活动,而南方则在腊月二十四进行祭灶。民间还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即“官三(二十三),民四(二十四),官家五(二十五)”。

民间祭灶时,需在灶前贴一两只纸马,这纸马是灶神升天时骑的。同时,要用糕饼、酒果、关东糖等作为祭品。祭灶完毕后,要把旧的灶神像揭下。等到除夕夜,再进行焚香楮“接灶”的仪式,并且在灶前贴一张新的灶神像。

祭灶分为祭素灶和祭荤灶。在古时祭素灶的时候,常常使用关东糖、糖饼、草豆以及枣、栗、核桃、黍糕等物品。而祭荤灶的时候,则会使用鸡、鸭、鱼、肉和美酒。

除夕话年俗

除夕,合肥人把它称作“过年”。除夕,合肥人也称作“过大年”。除夕,合肥人还称作“大年三十”。除夕,合肥人又称作“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合肥人同样称作“三十晚上”。

除夕起源于周代。它世代沿袭并且流传下来。它成为了我国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旧时,除夕有“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别称。民间大多俗称“年三十”或者“大年三十”。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旧岁在这一天结束,新岁从次日清晨开始。在除旧布新的时候,各族各地的人们都隆重地进行庆祝和欢度。

合肥人是看重过大年的。

腊月一到,人们就开始纷纷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为过年做准备。要把吃的和喝的都置办齐全。甚至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也都尽量置办得十分周到。合肥的民谣对这一情况有生动的描绘:“大人期望着种田能有好收成,小孩子则盼着过年,过年时能有吃的并且能穿上新衣服。”外出的人,无论路途是远还是近,到了年关岁末都要回家。有这样的说法:“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夫妻要相聚,全家要团圆。”工商业者会抓住年前的这个机会,理清一年的往来账目,核实盈亏情况,规划来年的事宜。债权人纷纷上门讨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讨债。债务人则积极归还欠款,尽量不把欠债拖延到下一年。在合肥的习俗中,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能上门讨债,讨债可以一直讨到大年三十。但债务人在大门上一贴上春联就不可再往下讨了)。

腊月二十边到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忙着宰猪,忙着捞鱼,忙着打扬尘(那些附在屋顶和墙壁上的灰尘),还忙着清扫宅内外的垃圾,忙着理发洗澡,忙着洗衣被。为了能够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有的人家还把里里外外的墙壁都粉刷得焕然一新。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置酒、糖、果祭祀。

合肥钻信不锈钢工程有限公司_合肥奥迪双钻专卖店_合肥皇钻

腊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合肥有“过小年”和“过大年”的区别。这一天同时也是上坟祀祖的好日子。古时大多用酒和肉进行祭献,后来简化了,只烧纸钱和散黄钱宝锭。倘若这天天气不好或者遇到其他原因,就可以改在大年三十进行祭祀。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开始磨淀粉,接着做豆腐,然后甑年饭,再舂年糕,同时杀鸡鸭,并且灌香肠,忙得十分开心。到了年三十,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已准备妥当。

年三十贴春联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事情。合肥作为文化古城,人们在贴春联方面很有讲究。他们不但会选择寓意美好、意义深刻,或者能抒情、状物、言志的联语,还会注重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及语言精炼。有条件的人家,常常会请文人墨客来创作对联并书写。

贴出对联,挂上年画,系好年灯,便一门心思地忙烹调年饭了。

傍晚,各家在自家门前画圈并烧起香纸。有的人家还摆上鸡鱼肉三牲。这些物品是用来祭祀祖宗,让祖宗回家过年的。随着社会的前进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祭祀习俗逐渐淡化了。

祭祀结束之后,就等着去吃年饭和喝年酒啦。不管条件是好还是不好,各家的年饭菜都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东西,从里面挑选最好的。一家人聚集坐在一起,尽情地吃喝,享受着全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快乐。

吃年饭的时候,要把所有房屋里的灯都点燃。这些灯要一直点着,一直到天明。这样做是为了兆示延年益寿以及来年有好运。

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他们用柴或炭燃起火堆,开始“守岁”。此时,当家者会为长辈献上“压岁钱”。钱数不限,但忌讳不吉利的数字。年幼的晚辈接到压岁钱后,就结伴去串门游耍。而大人们要等到半夜子时之后,才可以相互串门祝福。守岁要一直守到半夜子时,到那时才可以放开门鞭炮接灶神。旧时,守岁者往往会一直守到天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守岁围坐火塘的习俗被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取代。人们在守岁的同时,能够观看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并且心情舒畅地感受着新时代的乐趣。

编 稿:东方煜晓3252281753@qq.com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贤友是安徽省肥西人。他担任合肥市《未来》编辑部主任。他还是省社科联委员以及省民俗学会会长。他在《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他出版了随笔集《从心记》等七部。

《皖人春秋》

一个公众号,它寂静且纯粹;一个公众号,它雅致且兼容;一个公众号,它追求高端而拒绝平庸;一个公众号,它将文学置于至上地位且脱离功利。

我 们 的 追 求

努力把每篇文章当作成名作或代表作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