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工业大学校庆78周年: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资源环境学科创新发展

时间:2025-02-21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12评论:0

召开汽车行业的校友论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和计策;举办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论坛,谋划相关学科群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

合肥工业大学建校 78 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时,该校紧扣“教育强国,工大何为”这一主题,将目光聚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成果转化等中心工作上,树立起新的风尚、展现出新的气象、呈现出新的面貌,全力去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竭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出新的且更大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个暑假,我们整个团队几乎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能够在复杂动态场景下进行学习的功能。近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上,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郑彩明带领团队,夺得了机器人任务挑战赛的一等奖。

“一生一个项目”“一生一场比赛”,这展现了合肥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画面。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一直将“工业报国”当作自身的责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致力于培养兼具品德与才能、能力出众且能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构建并持续优化了“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并且全面实施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而形成了“两个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五育并举”育人新体系。全校青年学子都能够在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锤炼科研本领,也都能够提升综合素质,就像郑彩明一样。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论坛_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系统_合肥工业大学校研究生会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认为,大学生需在创新意识最为强烈的阶段施展智慧,把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培养。学校应当借助项目式学习来推动创新型科研,培育出真正懂得创新、善于创新且热爱创新的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与领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同探索并实践“产教融合、教研一体、协同育人、联合攻关”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样做既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出留得住、干得好且用得上的高水平创新性人才,也能够为毕业生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五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 5974 项。学生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达 9136 项,其中包含 648 项国际级奖励和 2705 项国家级奖励。在校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及比赛实现了全覆盖。学校毕业生中,70%以上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服务,70%以上进入各类 500 强企业。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密码。“千人一名领军人才”这一现象,已经成为该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响亮品牌。

高水平原创性成果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安徽省公布了《关于 2022 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合肥工业大学有 35 项成果获奖。其中,该校科研团队在重载装备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 4 项;该校科研团队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同样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 4 项。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合肥工业大学高度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产出更多高水平且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以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身的力量。学校设立了新兴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医疗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智慧能源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形成了“高原之上筑高峰”的学科发展态势。

合肥工业大学积极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做出应对。它紧紧将自身围绕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并且积极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获批了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安徽省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学校还入选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基金项目以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数量连续多年都在稳步增长。

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牵引之下,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也坚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学校着力去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其原始创新能力在不断地提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在竞相地涌现出来。学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贡献了合工大的智慧和力量。

成果转化赋能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论坛_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系统_合肥工业大学校研究生会

舱体外形如蜂巢般,视角达 270 度且无遮挡,还有一体化设计的智慧家居等。在 2023 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当天,“新一代科技住宅智慧文旅舱”正式发布,这是该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也是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成果。合肥工业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作践行“四个服务”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它主动去对接国家、区域的重大战略以及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且积极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的新模式。这些举措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合工大的方案。

该校主创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模式为“合工大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从原本的点对点、碎片化,转变为有计划、有组织的状态。学校和政府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在该模式下进行操作。他们摸底调研,总结梳理出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传导回学校科研一线。通过招标立项、揭榜挂帅等方式,汇聚匹配度高、胜任力强的专家团队,让这些团队联合攻关。这样就实现了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主体协同、战略协同和目标协同。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安徽省内外的多个地区被创新性地复制和推广。每年设置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规模超过亿元。并且与当地的产业相结合,拓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强劲的动力。

统计显示,学校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学校已与 50 多个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为地方主导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涉及数百家。在安徽省“揭榜挂帅”的 9 个项目中,该校牵头主持了 4 项,在省内处于首位。2022 年,学校在省内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数量位居在皖高校第一。

学校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系统、智能装备、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工大智谷”,打造一个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创业的生态圈,并且积极孵化转化学校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建设“工大智谷 - 合工大智能院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企业孵化成长体系,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还能推动孵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以及新的赛道和机遇,合肥工业大学会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践行“工业报国”的使命担当,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朝着高质量、内涵式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实际行动更好地回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的时代命题。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于祥成作出这样的表示。

原文链接:

来源 | 新华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