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频现三无小麦种子,扰乱市场秩序威胁粮食安全
9月2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这是一名村民购买的“三无”种子。记者 金健 摄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秋季播种即将到来。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皖北部分产粮大县了解到,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在“盲点”和运营环节而忽视最终使用环节。同时入户调查难度大,“被动受理投诉再调查”,证据不足难以追查。这些县经常发现包装袋上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批准文号的“三无”小麦。种子被老百姓称为“白包”种子。
扰乱市场、伤害科研、伤害农民……有粮农、种子商、专家反映,这些“白袋”种子带来多重危害,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还培育经过适当包装的种子。 “问题种子”被排挤,种业知识产权被忽视,损害了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由于大量“问题种子”来历不明,一些粮农担心粮食减产,会加大粮食生产风险,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我们也知道这些不是普通种子,但它们卖得很便宜。”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安徽省怀远县、蚌埠市、苏州市、灵璧县等粮食主产区发现,不少农民手中堆满了色彩缤纷的“白袋子”种子。他们的家。这些都是“三无”种子,没有生产日期、没有生产厂家名称、没有国家批准文号。
在怀远县宝鸡镇、灵璧县羊团镇等地,不少农民购买了“白皮包”种子,表示这已经不再是秘密。 “我们也知道这些不是普通种子,但它们卖得很便宜。”啊。”9月3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灵璧县一粮农大户家中看到“白袋子”里装着白、红、蓝三种颜色的种子。“我种了230多粒。”今年种地又买了1万多公斤种子。卖家称是郑麦136和徐麦35两个品种,价格为2.4元/斤,而普通包装种子价格为3.1元/斤。 “种粮大户称,他和周边村民从外地的一个农场购买了5万多公斤这些种子。“他们付了钱,送货了,但没有收据。
对此,灵璧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裴强表示,根据我国《种子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与标签种类、品种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种子均属于假种子。 。 “白袋”种子没有标签,是假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就没有法律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白包”种子不仅“正常”、价格便宜、无收据,而且在一些地方还“明目张胆”出售,有的据称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苏州市墉桥区永安镇、怀远县双桥集镇等地,不少农民购买了“白袋”种子,称这种种子很受欢迎,比普通包装种子更容易卖。有些村庄经常购买它们以获取利润。几千英镑。
9月1日,怀远县一名农民指着自己购买的“白包”种子说,前段时间,他和几名村民到一家国外种子经销商处购买了约4000公斤“白包”种子。价格比市场价低1元左右。经销商说是同一品牌的种子。 “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真伪。”
“我就是不明白,这么明显的假冒产品,你们为什么管不住?”作为皖北产粮大县畅销小麦品种的总销售代理,崔先生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白皮包”的种子打着该品种的品牌进行销售。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近年来该品种销量逐渐增加。去年全县销售70万多斤,今年已销售150万多斤。令人气愤的是,去年“白袋”种子并未超过10万公斤,但今年销量却与普通包装种子相差无几,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它扰乱了市场,损害了科研,损害了农民。
当《经济参考报》记者询问“白包”种子从哪里购买时,不少农户要么拒绝回答,要么表示没有留下联系电话,无法提供销售来源。苏州市埇桥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郭文华等人表示,一些流动商贩挨家挨户“开枪换地方”;一些农民通过熟人介绍联系国外经销商,完成跨区域种子采购。 。
一些农资市场经销商也公开参与销售。苏州光彩城市场是农业农村部指定的农资市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市场采访时发现,有的种子经销商称自己仓库里有“白袋”种子,也有的称可以联系他们购买此类种子。一位经销商的店里有几袋“白皮包”种子。她说,普通包装种子售价约为2.6元/斤,而“白皮包”种子售价1.8元/斤。这种种子来自于周边基地。 。
“问题种子”并非孤例。今年以来,苏州市组织开展打假“春风行动”、打击假冒农资专项行动和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围绕种子、化肥、农药等重点产品,重点打击各类“三无”农产品。资本交易。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苏州市立案查处种子等违法案件145起。
扰乱市场是“白袋”种子造成的一大危害。据受访者介绍,这种种子在农村“横行”,劣币驱逐良币,造成普通种子被“三无”种子排挤的奇怪现象。灵璧县一家农资店负责人无奈表示,以花城865品种为例,由于在当地很受欢迎,每斤0.5元的“白皮包”种子大部分都被卖掉了。以该品种的名称对外销售。往年,这个品种能卖5万到6万斤,但今年只卖了2万斤。部分市场销量被“白包”种子挤掉。
这伤害了科学研究。 “白包”种子生产者无视种业知识产权,损害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的积极性。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万平认为,农村大量“白包”种子是一种极其不可取的现象。生产可以模仿,没有知识产权。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没有保证。 。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我国种业就不可能发展太远,“因为如果你的原创性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势必会损害原创者的积极性。”
也正是“问题种子”造成的危害让农民们蒙受损失。怀远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队长杨晓山表示,不少“白袋”种子来历不明。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给农民生产造成损失,农民维权也困难。如果出售的种子范围更广,粮食生产的风险就会增加。
农村“三不”频出,监管部门查处困难
既然“白袋”种子危害农户、种子经营者、研发生产单位等利益,监管部门为何迟迟未能取缔?一些监管和执法部门的官员表示,他们“没有收到这方面的报告”,“之前也没有发现”。
一方面,农村“问题种子”频频出现。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则“被蒙在鼓里”。问题是什么?多位监管部门官员认为,目前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在“盲点”。种子市场监管涉及生产、经营、使用等多个环节。生产经营环节纳入监管范围,但使用环节尚未纳入监管范围。存在监管“真空”区,大量“白袋”种子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利用了这个漏洞。
“我们的野心更大,但力量却更少。”裴强、郭文华等人表示,监管部门主要监管生产经营主体——种子经销商等,但很难监管最终用户——种农。一些农民为了拿到更便宜的价格,绕过正规经销商,直接从外地购买“白袋”种子。如果没有投诉或举报,监管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也导致相关违法行为难以查处。
查处的难度不仅在于入户调查困难,还在于“被动接受投诉再调查”。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走访中看到的“白袋”种子采访当地监管部门时,他们均表示不了解这样的情况,并表示如果接到投诉,将立即调查处理。及时地。一位执法人员坦言,我们检查时主要针对的是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无权到农民家中进行检查,因为他们不受监管。到农民家中进行检查不属于监管范围。如果发现自己买卖“白袋”种子,需要要求农户配合。
由于都是点对点接触,证据容易缺失,导致监管部门难以追查“白包”种子的来源,也难以“根除”违法行为。灵璧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长王志光等人表示,外地流动商贩向当地农民兜售“白袋”种子。如果农民减产,他们会抱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账单信息,很难收集证据,监管部门无法追根溯源。 (记者姜刚金剑合肥报道)
相关文章
- 包河区政协副主席章颖松调研义城街道迎淮社区工会阵地建设情况
- 2018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喜获IAAF铜标赛事称号,11月11日盛大举行
- 2019年工程博士招生计划:先进制造与能源环保领域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招生详情
- 安徽韩美整形外科医院:韩式半永久眉毛的优势与注意事项详解
- 合肥工业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指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必读
- 2025年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教师招聘公告
- 合肥工业大学四六级考试全攻略:考试安排、流程及防作弊指南
- 合肥元旦假期医院门诊安排:无假日服务持续,部分门诊调整需提前咨询
- 滨湖区优企【2025年01月16日】招聘信息
- 成功企业如何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从华尔街到硅谷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