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巢湖与合肥:中国第五大淡水湖的历史与战略地位解析

时间:2025-01-12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548评论:0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它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东淝河、南淝河两大水系在逍遥津交汇。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在此定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汹涌,石(南淝河)与淝(东淝河)结合,故名合肥。”

三国时期,曹魏、孙武在合肥周围45年里进行了10次大规模战争。曹魏四次渡巢湖失败,孙武六次攻打合肥失败。孙武为何盯上合肥?

上图_合肥地理位置

曹魏和孙武首先看的就是合肥的地理位置。合肥,原名泸州、庐阳、合肥,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东拥江淮丘陵、张八岭,西抱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北枕淮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合肥县。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秦岭、淮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国,将全国分为南北。秦岭余脉延伸至安徽。天柱山、白马尖、老甲山、狼牙山自西向东构成标志性的江淮分水岭。其中肥西将军岭是南北交通的重要交通要道。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将军岭为城(合肥)西四十至五十里的分水岭,岭下有稻田。一源二溪(一入江,一入江)。淮河),是肥源的分流点。”

上图_合肥县城池图(出自清雍正皇帝所著《合肥县志》)

秦汉时期,北方由合肥南迁,分东、西两路。

东路经巢湖(今安徽巢湖市),过赵关(今安徽含山),至溧阳(今安徽和县),至丹阳渡河,至吴县(今江苏苏州) )。这是连接江南的主要道路。 。

西路起于群书(今安徽庐江西),绕横山而行,从松阳渡河,或经横山,至浔阳河,连通江夏(今湖北武汉以南)。这条路是连接福建和越南的捷径。

孙武位于东南。无论是自保还是扩张,交通无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合肥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因此,孙武对合肥更加重视。

上图_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三国志刘备传合肥之战_三国刘备传合肥之战攻略_三国志战记刘备传攻略

与陆路运输相比,合肥的水路运输更具优势。大运河开通之前,东西向的长江、黄河、淮河缺乏南北河流的联系,导致三者相对孤立。先秦时期,当地百姓开凿“江淮渠”,连接南淝河和东淝河。三国时期,鉴于合肥战事频繁,曹操发动民众重建运河,极大地提高了河流的运输能力。这条运河也被称为“曹操河”。

据《水经注》记载,江淮运河是季节性通航河流。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谯县(今安徽亳州)“造轻舟,制水军。”秋七月,进入淮河自涡,良水出,大军在合肥。”不仅如此,他在夏季四次率领海军前往合肥,证实了淝水夏季通航的事实。

上图_巢湖位置

与陆路交通类似,合肥的水路交通也四通八达。南府从汝须口出发,进入巢湖,经江淮运河,过寿春,绕旋涡,直奔中原腹地。北方政府可以趁夏季高水位南下,饮长江,西进武汉,东压南京。合肥凭借水运优势,发挥着枢纽作用。

历史地理学家颜更旺认为:“古代中国的版图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中间有秦岭、伏牛、桐柏、大别山脉,南北交通仅限于东方三大干线。 、西、中。 ……东线从河淮平原跨过淮河,到长江下游吴越。”

当时孙吴有汉水、濡须河、中都河三条北上水道。由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而襄阳又在曹魏手中,汉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中渡河水位波动较大,无法保证常年通航。孙武的水军最盛,以水代兵,是一个划算的策略。对此,孙武只能选择从长江转入如须水,进入巢湖作为突破口。曹魏控制的合肥是孙武军队进军中原的巨大障碍,必须尽快消灭。

上图_三国地图

从经济上来说,合肥对孙武的经济非常有利。 《史记·霍氏列传》载:“郢迁寿春后,亦为城邑。而合肥,受南北潮汐之势,皮革、鲍鱼、木材等皆运至此。”借助“南北潮汐”的水运,合肥崛起成为当时的主要城市之一。是与长安、洛阳齐名的货物中转中心。

一个半世纪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后汉书》中再次提到合肥:“寿春、合肥以北湖、南湖为界,皮革、鲍鱼、木材被出口。”这是班固对合肥的描述。进行了小幅调整,将“南北潮”改为“南北湖”,将“失落俱乐部”改为“都市”。

当时合肥南有巢湖,北有邵陂。班古的记录显然更为合理。当地“百货林立,货架数千列”,特别是金斗河两岸,“货铺鳞次栉比,商贾喧嚣”,商贸繁荣,万事如意。工业繁荣。在《后汉书》中,合肥被列为全国八大“城”之一,标志着当地从物流中心向商贸中心的转变。

合肥集中了“皮革、鲍鱼、木材”等材料。唐代人颜师古指出:“皮属犀牛,鲍亦鲍,木属丰南、豫章。”与纺织业相比,对于以制瓷、冶炼、造船为主业的孙武来说,在社会、军事、民生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孙武想要将合肥纳入麾下,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经济质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国志刘备传合肥之战_三国刘备传合肥之战攻略_三国志战记刘备传攻略

上图_黄河、长江、淮河、洪泽湖、巢湖

事实上,合肥在孙武的战略中有着更大的意义。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孙武不可能在长江沿线部署重兵,只能分兵重点防守。淮河东西长1000公里,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 《愚公》云:“淮河从桐柏引出,东与泗、邑交汇,东入海。”

淮河水系共有支流58条。流域内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5个主要湖泊。海岸上点缀着海湾、洼地和沼泽。孙武以此为跳板,进时征服中原,退时巩固长江。他在淮河流域建兵,优势明显大于长江。可以为孙吴政权赢得足够的战略纵深。

上图_《读史方语纪要》清初顾祖愚着,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明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愚在《读史方域纪要》中明确指出:“当时南方政权的兴衰,大致是由南北淮河的存亡决定的”。这是对孙武最好的注解。合肥作为江淮流域的中心城市,其得失关系到孙武镇守淮河战略的成败。曹魏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魏明帝曹融坦言:“先帝东定合肥,南定襄阳,西定岐山,贼来,毁三城。”可见合肥、襄阳、岐山被列为曹魏三城。重要战略城镇之一。曹魏与孙武争夺合肥,无疑是服务大局的战略举措。

顾祖愚总结道:合肥“位于淮河右岸,长江南岸。自大江北行,得合肥,可向西问陈、蔡”。 ,与徐、寿向北,与中原相争;从中原得合肥,则可扼江南而附于其背……吴末。 ,淮南地区无不再可用,合肥为卫卫。”这些话将提高合肥的地位。

曹魏扎根于江淮地区的合肥,遏制了孙武的兵力,为他最终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纵观历史,合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增强。

文:吉白当黑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史记》、《方舆读史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