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探访合肥钟书阁:书山有路勤为径,感受独特的阅读空间

时间:2024-12-12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446评论:0

今年夏天,当我准备去山西待一段时间时,钟书阁合肥店开业了。 #实拍及照片#​

探访合肥钟书阁:书山有路勤为径,感受独特的阅读空间

再次回到合肥时,国庆已过,我选择了正常工作日来店里参观。曾经“热”如夏日的合肥钟书阁,又回到了正常的书店状态。

我之所以把第一次接触合肥钟书阁当成一次“探店”,是因为网上有其他城市的钟书阁连锁店的介绍。

合肥钟书阁,会给我什么样的感觉?

合肥钟书阁

当然,如果你走进全国任何一家“钟书阁”连锁店,映入眼帘的一定是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合肥店有“书山有路,勤奋为路”的说法,有一个凹进的楼梯向上延伸。

店内的玻璃空间里,一条黑白分段的楼梯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来到二楼的阅读空间。

与一楼餐饮和文创产品的视觉“喧闹”相比,二楼是一个纯粹的图书馆空间。唯一可能引起“喧闹”的地方大概就是儿童绘本图书馆了。

但这种噪音只是我的想象。或许,来到这里的家长和宝宝都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意识,能够给外面的人一个相当满意的环境体验。

高空间和大玻璃营造出现代都市的感觉。书店的灯光与外界的自然光完美结合,营造出自然通透的环境效果,这也是我喜欢的书店氛围。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店里人很少,顾客也不如售货员多。原本受到很多人青睐的Y字形“书山步道”,从各个角度出现在我的面前。

然而,无论怎么观察,这个网红的背景看上去都是那么耀眼,过于热闹的“气氛”削弱了书店本身应有的内容张力。

二楼的图书空间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是图书馆。

天花板和墙壁上的书架按照书籍的基本分类分成了小隔间。屋顶装饰有镜子。在反向镜面的作用下,空间视觉上向上延伸。但小隔间的设计忽略了平面空间的延伸感,环顾四周略显压抑。

该系列的畅销书陈列在隔间的岛上,并垂直堆放在周围的墙格上。

走廊设有阅读沙发,消费区设有单人沙发,宽敞舒适。自由区座位的体验较差,充分体现了经营者的想法。

最值得推荐的是这里有阅览室,安静的空间,非常适合读书。

另外,二楼还有小茶室和会议室,可作为小型沙龙。这个值得推荐。

至于一楼,凌乱的布局让空间变得“吵闹”,完全被餐饮和商品区占据。当客流量增加时,势必会影响二楼阅读选书空间的氛围。

如今的书店,究竟靠什么赚钱? “书店+”显然是目前各书店都在尝试的模式。

书店虽然以书籍为主,但其商业模式并不依赖于书籍。书籍本身能为书店带来的利润份额相当小,根本无法抵消书店的运营成本。

在当前书店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有哪些书店能够逆市创收呢?我认为无论是在我的城市还是在你们的城市,都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明确答案。

书籍、文创、餐饮、咖啡、小型沙龙都能找到精准的客群定位,让书店充满氛围感。这可能是目前所有非国有书店的基本营销模式。此外,还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获得相应的政策补贴。

然而,这种模式下诞生的书店的性格却与真正的书店相去甚远。

食物(准确地说是饮料和轻食)能否与书店完美结合,当然可以,但需要调整的是一定的节制。这个“度”指的是书店的特定气质。

与40年前不同,当时一本畅销书就能成为那个社会的主流“网红”。如今,书店精准的定位和独特的选书标准似乎成为书店的独特魅力。

准确地说,书店的盈利点不在于书籍,而在于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化价值观的表达。谁的文化价值体验高,谁就获得流量。

我在书店二楼闲逛选书。我腋下夹着两本书,坐在空位上看书,但体验并不好。

朱小建的《我在旧书店等你》就像一本约会书。事实上,这是一本表达了作者与二手书店密切关系的书。 #我在岛学#​

我一生中也有过多次逛二手书店的经历。我在城市里闲逛,寻找我最喜欢的书店或二手书店,我很高兴从一堆旧书里找到了一本最喜欢的书。

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分享了他参观各地二手书店的经历。对我来说,这感觉就像是在二手书店的空间里进行的一次旅程。

英国作家肖恩·贝塞尔的《书店里的七种人》,我完全被这本小书的表面所吸引。

肖恩·贝塞尔是英国一家非常受欢迎的书店的老板。他一生中积累了大量与书店顾客互动的资料。他成了书店的观察者,把每天光顾书店的人分为七类:专家、年轻家庭、玄学人士、闲人、退休老人、不那么沉默的旅行者、家族历史学家。

这七种顾客在肖恩·贝塞尔的这本小书中一一出现,就像戏剧中的场景一样。

在所有来到店里的顾客中,有他喜欢的“完美”顾客,也有他鄙视的顾客,但无论讨人喜欢还是讨厌,他们都是作者的“衣食父母”。

书店和书籍一直是读者滋养心灵的现实载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看似完美的书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答案却可能因人而异。

喜欢书店的人,都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塑造对书店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