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构建全产业链助力抗疫新成就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合肥采取“链”布局,引进外部资源、内部联动,集聚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打造原料药、药品研发、医药器械制造、医药服务等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目前,“链上”企业已达253家。
在安徽安科生物,工人们正在熟练地组装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的生产包装线。
擅长一件事,取得新成就
今年,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整个行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危”与“机”并存,成为锻造合肥生物医药企业的“磨石”。
今年6月19日,智飞龙科玛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重组亚单位新冠病毒疫苗。 “目前,该疫苗已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智飞龙科玛公司总经理蒲江坦言,从疫苗研发时稀缺材料的采购,到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的对接,都与合肥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密不可分。链长政策加持,链长协调机制高效推进。
智飞生物园区航拍图。
生物制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科合肥”)用25年的“成长”经历说明了这一点。继今年3月推出自主研发新药后,兆科合肥将于12月推出另一款新药。 “我们花了20多年时间自主研发了4个新药,今年已经上市了2个,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忠强感慨地说,“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至少需要推出2-3个新药上市。”这一目标的信心来自兆科合肥的创新实力,杨忠强表示:“公司多年来一直愿意投入研发。仅2019年就投入1.4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0%。“目前,公司年销售额正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增长,”“小人物”逐渐成为“大人物”。
兆科药业产品-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
位于合肥高新区长宁大道与燕子河路交叉口东南角,一栋红色外墙的建筑十分显眼。这是合肥离子医疗中心。今年这里也有好消息。该中心自主研发的SC200超导质子治疗系统正在治疗室进行束流调试,预计明年启动临床试验。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航拍照片。
厚积薄发。一项又一项“国内独有”、“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彰显了合肥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上企业的“硬核实力”。截至目前,“链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有85家,主营业务收入占生物医药行业总收入的75%以上。
努力奋斗,迈上新台阶
适时占据有利位置,得人心。合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基地正在受到更多知名药企和市场的青睐。
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实施精准招商。要“准确”,就需要“瞄准”。我市围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引进了复星医药、国药控股、汉博瑞强、蓝鼎生物等一批优质企业。今年以来,全市累计签约生物医药项目47个,总投资213.92亿元。
Opcon Vision 员工测量镜片的厚度。
为弥补产业链短板、拉长长度、提高实力,我市还开展了纵向补充、填空精准招聘。市发改委创新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正在密切关注靶向药物、精准医疗、医药合作研发等新兴领域,正谋划同时,加大培育本土企业的力度,逐步壮大、提升产业链的数量和质量。”
一步一步,把珠子串成链子。通过打造产业载体和创新平台,合肥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区,经济开发区、肥东县、肥西县等为重点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从研发、到中游医药及器械制造、再到下游医药服务的全产业链。
顶级设计,驰骋“新蓝海”
“引领”未来产业,必须确定产业未来制高点,提前布局,取得先发优势。
今年6月初,《合肥市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工作方案》发布,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方向,着力打造国家新型战略集群。不仅如此,我市还立足打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链和产业链,高质量编制合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聚焦好、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打造3-5个全国领先的细分产业集群。
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多肽合成、纯化与分离实验。
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对于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能量水平至关重要。随着资源要素向生物医药产业集中、政策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我市不断打造布局结构优、规模大、协调配套好、质量高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从而“弥补缺失的东西。”弱者为强,短者为伸。”我们不断“稳链条、伸链条、补链条、融链条、强链条、畅链条”。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一张“实图”,未来,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将驰骋在广阔的“蓝海”上。
文:记者方娟
图片:记者宋彦军、苏凌、张大刚、郭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