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深圳布局低空技术:轨交信号双子星卡斯柯与交控科技引领未来发展

时间:2024-12-02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441评论:0

近日,轨道交通列控方向(轨道交通信号)双星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斯柯)与交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科技) ),相继出​​现。深圳布局低空技术,相关消息也引起了轨道交通从业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那么,什么是低空产业,为什么是深圳?

低空技术如何运用在轨道交通场景中?

低空技术会成为轨道交通企业的下一个蓝海吗?

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两则相关新闻。第一个与卡斯柯有关。

3月28日,中国通号卡斯柯与深圳铁路信号联合成立的“低空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随着低空技术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卡斯柯与深圳铁路信号将秉承开放合作精神,携手打造轨道与低空创新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一系列低空技术研究。 “轨道+低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定和成果推广等应用场景,不断探索低空技术在轨道交通的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共同推动低空技术深度融合和轨道交通。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在优势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努力构建安全、智能、高效、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典范,为我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引自中国通号)

另一个是关于交通控制技术。早在2024年1月4日,交控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就成立了。

公司专注于低空空域运行调度指挥和空地协同自主环境感知产品两大业务。低空空域作业调度指挥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无人机/有人机协同飞行,空地协同自主环境感知产品主要用于飞机主动感知障碍物并进行自动防护。公司在网络化运行智能调度、多车辆协同运行控制、数据共享平台、智能感知与防护等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将为交管航空提供技术基础和支撑。 (引自同花顺财经)

剥开以上信息,我们首先可以找到一个词,那就是低空技术。

低空经济与深圳

要了解低空产业,首先要从低空经济说起。

低空经济是以各类有人、无人机各种低空飞行活动带动并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低水平经济”。

2024年,两会期间首次将“低水平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上述举措可以说彻底拉开了“低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序幕。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30年。去年10月提出的《绿色航空制造发展纲要(2023~2035年)》中,明确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都、重庆建立低空经济示范区。

作为“无人机之都”,深圳拥有占全球70%市场份额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50%市场份额的工业级无人机。城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低空产业生态系统,从低空“基础设施”来看,深圳基础雄厚,优势独特。

低空技术在轨道交通场景中的应用

说完背景,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低空与轨道。

合肥地铁规划图2030 高清_合肥高清地铁规划图2030年_合肥高清地铁线路图

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在全国城市中拥有“支持力度最强、优惠政策多”,可以说为新兴产业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深圳拥有运营线路17条,运营里程567.1公里,运营车站326个(引自交通运输部-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快报)。现有线路庞大的基础设施和复杂的运营场景,为行业新应用的落地搭建了非常好的桥梁。

深圳地铁集团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业主方,早在去年就与中国通号合资成立了深圳铁路信号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新公司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监控轨道交通行业的未来发展。 Trends 进行前瞻性和突破性的技术研究。此前,TACS技术在深圳地铁20号线的商用,充分印证了深铁集团开拓创新的决心。

此次,其子公司深圳铁路信号公司与中国通号旗下卡斯柯联合成立“低空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轨道+低空复合技术的研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一步加强,并在该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机器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同期,轨道交通信号行业的另一家领军企业交控科技也在深圳成立了低空领域子公司。很难说没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那么,针对轨道交通运营场景,低空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呢?

交控科技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给出了一些答案:一是低空空域运行调度指挥系统,二是空地协同自主环境感知产品。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轨道交通行业技术积累的产物。前者源自轨道交通列车自动监控产品ATS,走监控产品路线,后者则基于智能列车“鹰眼”系统。技术储备属于障碍物监测技术。

那么它到底是如何与低海拔结合的呢?现在有几种流行的应用程序。

低空技术的载体目前主要是无人机,无人机摄影和观测是目前使用的功能。因此,就有:无人机巡检、无人机巡逻、无人机地质勘探等实际例子。

例如,无人机巡检可以配备高清摄像头,对传统需要人工巡检的零件进行快速、全面的拍摄。这对于轨道和隧道等土木工程专业尤其有价值。对返回图像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

至于无人机的控制,无人机厂商在这方面的经验已经日趋成熟。

以大疆创新为例,其不仅在无人机制造方面表现突出,在飞控系统软件平台方面也拥有优秀的产品。其软件产品DJI Sikong 2是一款后端软件,可以全面控制前线无人机的运行环境,提供2.5维基础地图信息,并实时显示无人返回的图像。即使在夜间也能获得清晰的数据。后端运营商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PC随时共享信息(引自大疆官网/大疆司空2产品介绍页)。

(DJI 2.5D基本地图功能)

(DJI云图功能)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信号作为行业的中控和“大脑”,非常适合与此类飞行控制系统有机融合。这将有利于扩大监控场景,实现空地一体化360度“无盲点”监控效果。

当然,未来的实际应用可能远不止于此,我们期待看到更深入的融合。

低空技术会成为轨道交通企业的下一个蓝海吗?

第一个答案:是的。

合肥地铁规划图2030 高清_合肥高清地铁线路图_合肥高清地铁规划图2030年

目前,对于低空概念,国家和地区在宏观政策方面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而且轨道交通行业各专业的上限已经趋于饱和,需要考虑进行一定的产业创新升级来突破目前的天花板。

事实上,低空与轨道交通的融合,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推出的另一项技术:4G-LTE技术。

4G-LTE技术也最早出现在通信行业,随后被引入轨道交通领域。我国第一条采用4G-LTE技术开通的线路是武汉地铁6号线,于2016年12月28日开通。我还记得当时很多人还对4G-LTE感到好奇。没想到,这项技术很快就开始在业界广泛推广。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新建线路都会采用LTE技术进行车地无线传输。老线路也开始逐步进行LTE改造,WIFI技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同样的例子还有云平台与轨道交通的融合,从办公云到生产云。作为《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中的平台,云平台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轨建设单位所接受。并将其写入投标要求中。

我们来谈谈低空。既然属于“蓝海”,那么它有多大呢?

目前,从无人机企业能够提供的系统解决方案来看,至少会包括飞行平台和软件服务,即软件和硬件两方面。至于软件,暂时应该不会由轨道交通信号公司直接开发。相反,飞控软件将与现有的监控软件接口来获取一些数据。根据客户的需求,一条线的市场应该是几百万到几千万。

除上述两家轨道交通信号公司外,2024年4月17日,中国通号城轨公司作为中国通号的代表,再次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全空间无人化轨道交通的战略合作。系统产业生态。协议签订后,可以看出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全面布局低空产业,整体格局逐渐清晰。

也许有人会问,轨道交通企业进军新领域会不会有点草率了?毕竟,这并不属于其传统的业务范围。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车可能只是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领域的行业巨头,但如果你读过他们的2023年业绩报告,你就会明白,非轨道交通业务,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34.42占总收入的%!

这样看来,就很容易理解以中国铁路信号公司为首的轨道交通信号公司是否涉足低空领域了。

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平台大、技术积累丰富、人才储备充足。这就像一艘豪华游轮。如果给它配备各种武器,它就能瞬间变身航母,承担新的任务。角色和任务。

这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公司的基础。

曾几何时,谁能想到无人机等产品可以与轨道交通结合。毕竟,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下跑。

因此,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业者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固守旧规则只会导致行业的消亡。只有勇敢、勤奋,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司马望天

探索挖掘轨道交通行业背后的故事

比新闻多思考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