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淮南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11-29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21评论:0

航拍淮南。王锐 摄

风从东边吹来,天气充满了可能性。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前沿的淮南正在乘风破浪前行。

近年来,淮南紧紧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展专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地对标上海、江浙,打造“飞地”将人才、科研、产业、高端品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扬帆逐浪,各方面全面融合

全面融入长三角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和引领。

为此,淮南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组成的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 20多个市级部门。建立健全立体对接机制,将长三角工作进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淮南市先后印发了《淮南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皖北高质量发展》和《淮南市贯彻落实《国家分工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皖北集聚区”。

紧紧围绕“融合”和“高质量”两个重点,淮南市坚持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坚持深入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承载能力和影响力,打造重要、有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转移集群、江淮航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煤炭运输枢纽电气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淮南五大发展区,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为期两天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市委党校召开,省发改委专家应邀作《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辅导报告》 《国家战略和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答疑》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联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专题培训班,得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省发改委高度评价。

高质量建设河淮工业走廊、高质量建设现代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高质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质量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目标规划,淮南市正在发挥毗邻副中心合肥的区位优势长江流域城市长三角,我们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合淮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对标对接,推进“一廊五地”建设”以高品质,相互合作。推动形成核心引领、部门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合作共赢,交流积动力

去年10月,淮南市政府与上海市闵行区政府结为友好区,并建立了高层互访和协调联络合作机制。根据合作框架协议,淮南市与上海市闵行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双方在产业联动发展、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合作、教育卫生合作、绿色农产品合作、人才交流与培训、党建交流合作等七大领域开展合作。领域,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战略合作。

一年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高频词,聚焦淮南市的“应试之路”。全市两县六区还与上海、江浙地区相关县市签署友好城市区域协议,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与上海、江苏的合作全覆盖和浙江城市。

合肥淮南城际快线_合肥淮南城际铁路_合肥淮南城际铁路建设

目前,我市已确定合作项目11个,正在洽谈合作项目7个,筹划合作项目7个。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与闵行区对口部门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成效阶段性成果。

今年7月12日,淮南市专家人才上海座谈会暨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长三角人才工作站将充分发挥上海区位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宣传推介、人才信息采集、人才交流合作、人才服务联络等各项工作,将工作站建设成为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淮南市招纳人才的桥头堡。对外宣传新窗口、服务人才新平台。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自选行动,淮南市开展“高质量发展,怎么做淮南”大型研讨活动,选派首批12名市级干部跟随莘庄镇、梅陇镇、闵行区投资促进中心考察。跟班干部珍惜机会,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在新岗位上勤奋工作,锤炼自我,学习了闵行区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和优秀作风。市经信局和闵行区在复旦大学举办淮南工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专题培训班,近80人参加。

“对标长三角,向‘尖子生’学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淮南市正在持续深化与闵行区的对接合作,督促各县区、园区落实已签署的框架协议,尽快形成一批批实实在在的成果。积极与江浙相关城市开展结对共建,规划一批合作事项和项目。全面加强与合肥对接合作,加快合肥至淮河产业走廊建设,推动两市县区园区对接共建和对口合作,推动合肥、淮河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

在互动过程中制造抑郁并进行转移

融入长三角,交通先行。淮南市围绕加快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拓展能力、提升水平,不断提升淮南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服务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目前,“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形成。积极规划京台高速西绕线、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河北高速淮南连接线等高速公路,构建“三纵”“三横”公路网。

推进区域铁路建设——“一纵一横”高速铁路网已形成,淮南市“十四五”铁路运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深化河新六城际铁路寿县延伸段和合肥城市轨道交通S1线可行性研究。

推进淮河航道建设——省政府批复江淮枢纽港核心作业区港口岸线规划,加快推进寿县港区、丰台新港综合码头、淮南港桃屋综合码头前期工作, ETC。;稳步推进淮南港三号滨水综合服务区和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引江济淮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8亿元。

一年来,淮南市充分发挥沿淮、辐射皖北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与上海闵行区对接合作以来,举办中国淮南长三角(上海)招商推介活动,邀请长三角地区企业家50余人,现场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3.326亿元。淮南高新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模式创新、园区管理、企业对接等方面加强协同,实现相互促进、共赢。市教育体育局与闵行区教育局签署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教师交流、教研合作、学校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市科技局赴上海对接交流,并邀请闵行区科委来淮河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深入考察洽谈。

为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自2020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以来,该市已在长三角地区累计签约项目59个,总投资114.37亿元。元。长三角地区3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63.48亿元。今年,淮南市新成立11个招商引资小组,以上海、江苏、浙江为基地的33个招商引资小组,聚焦主导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

淮南市围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等领域,编制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项目总数100个,总投资超过2800亿元。今年以来,该市已召开6次重大项目集中建设现场推进会。开工项目118个,总投资459.34亿元;已完成项目16个,总投资40.1亿元。新桥智能医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开工;年产5000万套通讯设备零部件生产线等项目已建成;年产3000万套高效节能轴承项目已投产并取得成效。

合肥淮南城际铁路建设_合肥淮南城际铁路_合肥淮南城际快线

加强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7月23日,笔者走进大同区上窑工业园区。安徽唐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片忙碌。来自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科技大学、安徽煤炭研究院的科研专家与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小型盾构机的技术攻关。项目建成后,将弥补安徽省在这方面的短板。

“在融入长三角的征程中,淮南着力向开发区、龙头企业、高校集聚创新平台。”市发改委主任戴宜斌告诉笔者,淮南目前拥有12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其中10个位于淮南高新区,2个位于淮南经济开发区。产业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

以“融合”补短板惠民生

乘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东风,淮南市积极谋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效落实到改善民生,使高质量一体化成为夯实高质量民生基础。

挂艾草、做香包、包粽子……今年端午节前夕,走进田家庵区高级公寓,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据此,每天保持消毒和清洁记录,定期测量体温,并允许在指定区域进行探访……

这些新调整的服务内容是在借鉴闵行区民政局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工作措施,以更好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

淮南市教育体育局与闵行区教育局签署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教师交流、教研合作、学校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合肥一中与淮南九中、合肥六中与淮南五中开展结对帮扶。安徽科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分支机构设立登记、异地医保参保人医疗保险……今年5月21日,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与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签约双方签署“跨省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一单一专窗”支撑的“点对点”沟通渠道,34项公共服务和行政许可事项将逐步跨省办理。

按照协调机制,双方选派专人组成上海闵行-安徽淮南“跨省合作”协调小组,负责合作事宜的对接和推进、定期互访和推介会、沟通交流等工作。工作状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对线下专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统一办理业务、回复问询。建立对接机制。按照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标准和要求,积极推动完善“跨省区服务”业务体系,推动部门垂直系统和地方政府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协同处理。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淮南市坚定不移全方位融入长三角,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生态为背景,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以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为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以便民共享为基础,强化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一个开放、进取、充满活力的新淮南正在世人面前展开! (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