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国产手机屏幕显示素质提升,厂商关注用户体验,未来或比肩三星苹果

时间:2024-11-24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188评论:0

西苑发现,今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厂商开始更加注重手机屏幕的显示品质和用户体验

国产手机屏幕显示素质提升,厂商关注用户体验,未来或比肩三星苹果

前不久在IT之家观看小米10系列发布会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雷军在台上花了不少时间夸奖小米10和小米10 Pro的亮眼屏幕的场景。

接下来的OPPO Find X2也在屏幕上大做文章,3K、120Hz刷新率,各种秀肌肉的参数飙升。

按照以往不同企业之间针锋相对的做法,也许大家都会来互相竞争。国产手机在屏幕显示这个传统弱点上的整体水平很快就会与三星、苹果相媲美。我想想都有点兴奋。

退一步来说,如果未来国产手机的屏幕素质真的能够达到国际顶级水准,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但西苑更关心的是这背后有多少因素真正归功于国产手机的进步和发展。显示技术与产业?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我们可以期待一下。在展望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目前在显示屏面板国产化方面处于什么水平。

西苑今天不妨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从屏幕材质来看,目前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屏幕主要有两种:LCD屏幕和OLED屏幕。

关于这两种屏幕的技术原理,可以阅读IT之家此前发表的文章《ULED、QLED、SLED……买电视的屏幕面板科普》。虽然介绍了电视屏幕,但说到技术原理,大家都知道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屏幕显示面板行业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在:

确认了这些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聊了。

1.液晶屏,我们可以在水中央游泳,海浪可以阻止飞舟

随着智能手机对屏幕越来越重视,OLED正逐渐取代LCD屏幕,成为中高端手机市场的主流。当然,LCD的市场需求依然巨大。毕竟除了智能手机之外,电视、PC、带屏智能音箱等各种终端设备都采用了液晶屏。

不过,近年来全球液晶显示器产能下降也是事实。 IHS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全球有25条LCD生产线被撤出。 2020年,全球撤出的季度平均LCD产能面积预计将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点。

撤出的生产线大多来自三星、LG等显示行业巨头。部分原因是我国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在10代及以上代线生产线具有规模优势。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屏幕行业常说的几代生产线。根据玻璃基板的尺寸来划分。

从LCD结构来看,这部分是:

看看下面的图你就明白了:

纵观整个行业,液晶面板的全球产能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的转移。

2018年Q4,中国大陆液晶显示器总产能已达全球第一,京东方产能也已达全球第一。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IT宅小伙伴都和熙媛一样,胸中涌起一股自豪感。确实,我国液晶屏产业中游的势头还是非常强劲的。

但到了上游,就有点尴尬了。

目前,业界将液晶屏面板的制造工艺分为三大部分,即阵列工艺、盒体工艺和模组工艺。这其中包括许多复杂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业的设备和原材料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设备和原材料仍依赖进口。

由于步骤复杂,西苑不可能一一解释。这是最关键的例子。我们说LCD就是液晶屏,那么我国能否自主供应“液晶”原材料呢?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TFT液晶原材料供应商基本被德国默克、日本智索、大日本油墨三大厂商垄断。他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0%、40%和6%。

在中国,有一家名为诚志永华的公司,国内市场份额为65%,但主要供应相对低端的产品。

▲图片来自:诚志永华官网

除了诚志永华外,还有江苏和诚、八一液晶等,尤其是近几年市场上的黑马八一液晶。 2017年,它已经是京东方主要的LCD供应商之一。

再比如,液晶显示面板中最昂贵的材料就是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中最重要的是光学膜。光学薄膜生产最重要的原材料光学基膜的产能主要由三菱树脂和东丽控制。 、帝人、杜邦、可隆、SKC等国外各大巨头。

▲图片来自:三菱塑料官网

国内,乐凯集团、康得新、宇星科技、南洋科技等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市场份额很小。

虽然上游制造设备、原材料等技术仍依赖进口,但国内企业也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熙源认为,随着中国大陆逐渐成为全球液晶产能中心,除了中游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外,相关基础技术和产业链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2、OLED: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如上所述,虽然“LCD永远不会成为奴隶”,但OLED确实正在逐步取代LCD屏幕的市场地位,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我国OLED屏幕产业的情况其实和LCD类似。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上游设备和原材料的核心技术控制不足。

OLED屏幕的制造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背板部分、前面板部分和模组部分。

这三大步骤中有很多复杂的小步骤,比如成膜、曝光、涂光刻胶、蚀刻等,你不需要了解。

西园想说的是,这些复杂步骤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大部分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公司垄断。

例如,OLED的关键材料玻璃基板长期被美国康宁、日本电气硝子、旭硝子、德国肖特等公司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仅康宁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超过50%。

在国内,能够生产玻璃基板的企业有东旭光电、凯盛科技、彩虹科技等,但西苑查查发现,他们的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液晶玻璃基板上。

▲图片来自:东旭光电

其中,东旭光电可以说是国内玻璃基板行业的佼佼者,也是京东方的重要供应商。他们预计柔性OLED玻璃基板今年可能会量产并投放市场。

关于全球及中国大陆OLED上游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可以看下面两张表:

总体而言,我国对OLED屏幕上游设备和原材料产业链的控制力还不够,但也应该看到,一批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行业中游,在OLED屏幕的生产制造方面,我先给大家看一个统计图:

2018年,三星主导全球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出货量,份额达92.6%。不过,排名第二的是中国的维信诺,份额为2.5%。同时可以看到,前六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四家。

我们是世界第二。虽然我们和第一的差距有点大,但好在我们还是第二。

过去一段时期,制约我国OLED屏幕生产制造的主要因素是良率低、产能不足。

西苑了解到,良品率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上游蒸发设备供应不足。近年来,蒸镀设备供应放开​​,国内OLED屏幕良率逐渐提升。

据OLED行业新闻发布平台DSCC预测,2021年国内面板厂商OLED面板良率将提升至与三星基本持平的水平。

产量与生产能力密切相关。当良率提高后,OLED的生产成本有望降低至LCD屏幕的水平。

从IT之家介绍电视屏幕的文章中可以看出,OLED屏幕结构比LCD简单,制造成本应该比LCD低。当OLED生产成本下降时,将有利于大规模量产和供应。

总体来看,2017年中国OLED产业取得突破,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快速扩张。业内预测,今年中国OLED产能将占全球OLED总产能的28%,成为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产能。全球第二大OLED供应商。

同时,未来2-3年,我国OLED屏幕产能将进一步释放。

当然,这也有赖于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

3、中国显示面板行业面前狂奔的数字

从上面的介绍中,相信很多IT之家的朋友都发现了,有一些企业在我国显示面板行业的不懈探索中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等,他们就是希望中国显示产业的崛起。他们的创造、生存和发展之路,也是国内显示面板行业40多年来风风雨雨的写照。

接下来我们不妨介绍一下这些重要公司的发展路径,重点是京东方。

京东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1993年成立于北京,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电子管厂,即原电子工业部774厂。这也是中国“一五”期间苏联资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北京电子管厂

说起774厂,这家伙曾经辉煌过。众所周知,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使用了774厂的集成电路。

▲东方红一号

1960年,该厂的利润高达11856万元,这对于当年来说是非常可观的。

但遗憾的是,774厂后来因种种原因衰落了。改革开放后,彩电产业受到国家重视。然而,当时国家对于彩电行业的政策是“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774厂却走的是自主研发的道路。

因此,虽然他们能够在1981年成功研发出液晶面板,但无奈“方向错了”,市场“感知不强”,公司连年亏损。

1992年,774厂有一个叫王东升的人。他无法忍受774厂的衰落,因此决定离开。但最终由于老厂长极力挽留,他没有成功,升任厂长。

出任厂长的王东升很快于1993年完成了774厂的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厉害的是,在王东升的带领下,公司成立当年就扭亏为盈。

新成立的东方电子集团首先专注于CRT显像管业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后于1994年立即开始专注于TFT-LCD显示技术,真正将TFT-LCD视为重点押注业务是在1999年关于未来。

▲CRT显像管就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黑白电视或彩色电视

2000年,东方电子集团在A股上市。次年,更名为大家熟悉的京东方。

▲图片来自:百度地图

进入新世纪,韩国三星、LG、现代等主要厂商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和企业运营,在液晶显示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雄心勃勃的京东方想要在这个行业有所突破,还需要一个跳板或者一个快进按钮。

很快,机会就来了。

2001年,上述三大厂商之一的现代汽车无法与三星、LG竞争,也无力承担资金,因此计划出售液晶业务。

嗅觉敏锐的王东升果断出手。几经波折,京东方终于在2003年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现代汽车液晶面板业务,获得了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

无独有偶,京东方收购现代液晶面板业务后不久,显示面板市场价格就开始触底反弹。也就是说,京东方收购该业务时的价格处于“底部”。

嗯,这一波也不亏。

2003年,京东方还开始投资建设第五代线,这是一条填补中国TFT-LCD行业空白的生产线。当年刚刚成功海外收购的王东升信心十足,打算用生根计划、海外上市、团队持股三大策略与液晶巨头竞争。

然而,王东升的“计划”并没有按计划进行。

当时,京东方遭遇一系列突发事件,利用海外上市吸收融资的计划泡汤。那时五代线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也到了花钱的时候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向国内银行贷款来维持。

但问题是,银行当时知道京东方有问题,拒绝放贷,这直接导致京东方陷入了泥潭。 2004年底,资金链即将断裂,农民工即将闹事。

关键时刻,北京市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与9家银行斡旋协商,提供银团贷款。北京市政府还提供28亿元贷款支持五代线建设,帮助京东方解决了燃眉之急。

那么,不幸就不会单独降临。 2005年第五代线投产时,恰逢面板行业衰退周期。价格下跌,京东方开始疯狂亏损。 2005年损失近16亿,2007年损失17亿。

此时,京东方的产品质量也出现了问题,订单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原本为五代线建设借用的银团贷款也已进入还款期。

承受着亏损压力和还贷压力,京东方再次陷入泥潭,两面夹击。从现代收购的生产线也已经出售,他们甚至还计划剥离第五代线。眼看着他们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此次,是北京市政府出面帮忙,并尽力促进京东方与该集团的沟通。经过一番周折,银团终于同意延长还款时间。

同时,天空是极限。 2007年4月,面板行业开始走出谷底,进入上升周期。价格也快速上涨。此外,京东方在困难时期坚持对5代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 5月份,京东方开始扭亏为盈。

通过收购现代液晶显示器业务,京东方获得了基础且宝贵的技术经验和知识。京东方消化吸收了这些基础技术和知识,最终形成了自身自主创新的跳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面板行业再次陷入低谷,其中三星、LG等全球巨头均遭受损失。

不过,因祸得福,巨头增速放缓,对于京东方来说却是难得的逆势扩张机会。随着中国政府振兴经济的举措,京东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2008年3月,京东方成都TFT-LCD面板4.5代生产线在成都开工建设; 2009年4月,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开工建设,2009年8月,京东方8代线(后调整为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开工建设。 3条线路初步计划投资额分别为31亿元、175亿元和280亿元。

其中,北京第8代线的建设,代表着我国TFT-LCD液晶显示产业能够真正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 8代线在当时已经是高世代生产线,是在国外企业的追击和拦截中一步步走过来的。来到这里了。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就来说说合肥的6代线。从规划到最终建设的整个过程可谓坎坷坎坷,主要是受到夏普的阻挠。

当时,京东方首先与深圳洽谈建设6代线的计划。他们本来已经同意了,但夏普介入,声称京东方技术不够好,并以7.5代线计划引诱深圳,最终从京东方手中抢走了深圳。全市合作秩序。

排挤京东方后,夏普食言,没有在深圳建厂。

随后京东方想要与上海合作,但夏普再次追击,故技重施,再次打乱了京东方的计划。在排挤京东方之后,夏普也找到了退出与上海合作的理由。

最终,合肥市政府主动找到京东方,表示京东方将在合肥建设6代线。当然,这次我们又遇到了夏普。感谢合肥市政府的勇气和决心,京东方6代线项目终于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6代线是中国大陆TFT-LCD领域首条高世代线。

虽然夏普的做法并不地道,但西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哪个巨头会眼睁睁地看着行业新玩家在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前提下不断向自己的版图扩张。也许商业阻塞会在某个时期出现。确实会有效果,但不会改变真正的趋势。这也说明了自主开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此后,京东方相继开工建设合肥8.5代线、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重庆8.5代线。截至目前,京东方拥有10条LCD生产线和4条AMOLED生产线。与此同时,他们也在逐步减少和停止LCD生产线的投资后,将重点转向OLED产业。

据京东方透露,2019年8月,京东方成都六代线良率达到行业高水平,上半年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已实现量产出货。

不久前,IT之家还报道称,京东方正准备接收苹果iPhone OLED订单,正如IT之家网友cbc39292所说:

如果能拿到苹果的订单,不仅意味着经济收入,更是实力的肯定。

事实上,此前产业链消息显示,京东方将成为华为Mate Xs柔性折叠屏手机的独家供应商。

这表明我国在OLED屏幕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虽然在技术、产品质量、产能、整体产业链等方面可能不如三星,但追赶的前景依然光明。

本节我们用最多的篇幅来谈论BOE。毕竟他们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显示面板行业的领头羊。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其他重要企业的情况。

华星光电是TCL旗下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子公司。他们主要生产大尺寸显示面板。据Omdia报告,在全球大尺寸显示面板领域,华星光电2020年1月出货面积占比14.5%,仅次于京东方位居全球第二。不过,从出货量来看,华星光电的市场份额为7.3%,排名全球第五。

华星光电目前产线情况如下:

至于维信诺,这家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专注于OLED显示,拥有中国大陆第一块柔性AMOLED显示屏和全球第一块180°折叠柔性AMOLED。拥有模块等诸多“第一”,也是一支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维信诺早在2007年就成功研发出透明屏幕,这也是目前屏下摄像头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前不久,还因为小米的屏下摄像头技术而引起了不少关注。

最近发布的OPPO Watch双曲面屏幕也由维信诺提供。

2019年11月,维信诺昆山5.5代线整体良率达到9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此外,固安6代线也达到了70%。

维信诺目前的生产线及产品研发情况如下:

最后说一下沉天马。

深天马于1983年在深圳成立,1984年建成投产国内第一条TN-LCD屏幕生产线。

1995年,深圳天马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3年,建成并投产国内第一条CSTN-LCD生产线。

2006年至2015年,深圳天马发展成为武汉天马、上海天马、成都天马、厦门天马、上海光电等一批“马群”,先后建成全国首条LTPS、CF生产线、TFT-LCD生产产线方面,LTPS AMOLED产线已升级至第6代。

2016年,深天马第六代LTPS生产线率先在中国大陆量产。

2018年,他们的第6代AMOLED生产线正式进入量产。

深天马主要专注于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尤其是LTPS液晶屏。 LTPS LCD是由TFT LCD衍生而来的新一代技术产品。在视角、响应速度、分辨率、功耗等方面具有优势。

在一些中低端国产智能手机产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神天马屏,也被网友俗称为“天马屏”。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天马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6亿片,占据1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和京东方,而LTPS液晶屏出货量约1.2亿片,在LTPS中排名第一。面板市场。姓名。

目前,深天马的生产线如下:

除了这几家企业外,目前中国大陆的显示面板行业还有不少企业和团队在苦苦挣扎。故事中也有很多曲折。由于篇幅所限,西苑无法更详细、更广泛地讲解。

总之,正是他们的自主创新和不懈努力,在小屏幕上筑起了中国显示面板行业的巨塔,用自己的力量突破了国外巨头的技术封锁。

屏幕很轻,但它确实是一个强大的武器。

总结: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不平凡,未来的路更加漫长。

事实上,在IT之家写这篇文章之前,西苑并没有对中国在显示面板行业取得的成就有深入的了解。一边写着,他胸中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

因为单看全球屏幕面板显示的供应情况,中国企业凭借四十年的坚持和坚持自主创新和探索精神,真正在全球显示面板战场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LCD屏幕产能位居全球第一,OLED屏幕供应量位居全球第二。这样的成绩背后,是中国显示产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敢于面对风险的勇气,是克服孤独和误解的毅力,是智慧,也是长期以来无限努力的回报。年。

取得这样成绩的背后,更离不开国家意志的大力支持。我们以京东方为例。如果没有2005年“绝境”时期北京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紧急援助,可能支撑不了。没有后续强势扩张的故事。

西苑还为大家找到了近年来国家对显示面板行业的扶持政策: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上游显示面板产业的控制力严重缺失。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外国公司手中。

这些缺陷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阻碍中国显示面板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缺口。因此,上游原材料国产化势在必行。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荧幕上跳出最美的舞蹈!

参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