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从无存在感的大县城到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时间:2024-11-23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306评论:0

过去十年哪个城市发展最快?

合肥:从无存在感的大县城到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30年GDP从百亿到万亿

“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谁是

这里是合肥

一座过去几乎不存在的城市。

这座靠近东部沿海的内陆城市虽然是安徽省的省会,但30年前的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直到20年前,这里仍被视为“大县”。当时合肥的经济发展既缺乏“天时”,也没有先天的产业基础;它还缺乏“地理便利”。 15年前还没有铁路,只能走省线到蚌埠换乘国铁;优秀人才借助高考离开安徽,大量劳动力因为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离开家乡。

不过,合肥市领导并没有气馁。相反,他们带领合肥人民奋力拼搏、奋发图强,开启了追赶之旅。

2006年触底反弹,在同类型城市中开始腾飞。 2022年,GDP达到12013.1亿元,连续七年年均突破千亿元大关。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万亿城市前列,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十。 ,实现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到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以惊人的“加速度”成功实现逆袭,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什么是合肥?

国内外人们都在研究“合肥模式”,想知道合肥成功的密码。

一座安于坐了几十年板凳的城市,一座默默无闻打拼的城市,一度名扬天下的城市,合肥的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看到合肥成功的背后是其有前途的政府和创新型大学。

有前途的政府

说起合肥政府,就不得不提到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大豪赌”。

❏ 2008年,合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全国第一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一举打破了新型显示器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千亿。按照保守的10倍乘数效应计算,京东方一年能够带动的GDP已经超过了合肥市的GDP总量。

❏ 2016年,合肥产投与兆易创新合作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开启了国家在该领域的新局面。在长鑫存储的影响下,一大批半导体企业落户合肥,紧随其后的是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行者寒武纪等。智能芯片。 ……

❏ 2020年,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有资本平台融资70亿元,帮助蔚来走出“至暗时刻”。随着比亚迪、大众等龙头配套企业的进入,“新能源汽车之都”应运而生。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合肥政府的三场创投胜利,但我们看不到的是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京东方与合肥市政府投资的故事远非简单。

2020年“双11”期间,戴尔27英寸高清液晶屏在天猫上售价949元。

2008年,戴尔27英寸液晶显示器售价为7599元。

2020年,3000多元就能买到一台70英寸高清液晶电视,国内各个品牌都有。

2008年,只有三星和索尼能够生产如此大的液晶电视。价格接近40万元,是今天价格的100倍,相当于当时北京或上海的半套房。

价格惊人下降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

20世纪初,我国液晶技术几乎是空白。核心技术主要依赖日本、韩国和台湾,但它们往往联手控制价格和供应。

2001年至2006年,三星、奇美等六大公司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共召开了53场“水晶会议”,洽谈价格,共同操纵市场,使得液晶面板一度占到电视总成本的80%。在此背景下,拥有自主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京东方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该公司的前身是老国企“北京电子管厂”。经过不断重组和奋斗,21世纪初已具备生产小型液晶面板的能力。

当时最赚钱的市场是电视。主流27英寸、32英寸大屏电视完全依赖进口显示面板。但建设一条可以生产大屏的第六代线,可以生产18-37英寸的屏幕,需要投资超过100亿元,融资是个大问题。

2005年至2006年,国内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长虹等计划联手解决“卡脖子”问题,于是邀请京东方在深圳推出“聚龙计划”,希望利用资金优势深圳市政府的资源。本地投资建设六代线。但消息泄露后,日本夏普开始游说深圳市政府,提出摆脱技术落后的京东方,投资280亿元帮助深圳建设7.5代线。由于夏普的技术和经验远远优于京东方,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与夏普签署了合作协议,京东方被淘汰,“聚龙计划”流产。但仅仅一个多月后,夏普就终止了与深圳的合作。

当时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广电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也计划与京东方合作在昆山建设6代线,但夏普又来搅局,提出与上海合作广电将京东方踢出局。不久之后,夏普再次找借口退出与广电的合作。

夏普的两次中断推迟了我国高世代产线的建设,但也给了合肥与京东方合作的机会。

2008年,合肥市财政预算收入301亿元,归属地方的仅161亿元。投资175亿元建设六代线难度很大,经济和政治决策风险很大。但当时合肥急需产业升级、经济发展,领导班子的决心十分坚定。甚至有消息称,为了修建这条第六代线,地铁工程一度被叫停。可以说,这是一场对家财的赌注。在这个过程中,夏普再次来搅局,但由于京东方已经两次遭受夏普的损失,所以在与合肥合作之初就向市领导提出:如果夏普来了怎么办?领导已经表明自己不会动摇,所以这次搅局的企图没有得逞。

合肥六代线是我国第一条高世代生产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最大的单一工业投资。这条生产线生产出中国大陆第一块32英寸液晶屏,使合肥成为备受关注的高科技制造基地。随后京东方在合肥建设了8.5代(2014年投产)和10.5代生产线(2018年投产),吸引了大量上下游厂商落户合肥,形成产业集群,使合肥成为中心之一我国光电显示产业。

合肥政府的这笔投资几乎花光了他们全部身家,风险在所难免,那他们为什么还敢这么做呢?

两个字“专业”。

合肥通过自学、高校挂职、专家智库等方式组建了200支专业“政府投行团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未来产业,进行有价值的投资。

首先,为了能够与企业在同一渠道对话,合肥的市领导和普通招商人员都在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等各种行业相关知识。草根投资招聘人员具备全行业知识。连锁知识。

其次,政府大学定期互相分配临时职位。例如,市政府一名干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级研究院担任项目采矿经理7年。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科研人员梳理专利成果并对接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与政府部门、创投、企业等不同领域人士的有效沟通。

三是聘请100余位资深企业家作为投资团队顾问,帮助团队进行深入的行业研究、评估投资的合理性。把政府不涉足、不擅长的金融、法律等领域留给专业机构。经过这样的操作,合肥市政府对每个项目基本上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很多人对合肥的准确预测并“打赢这场战争”感到惊讶。是靠运气还是靠赌博?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于爱华曾回应:“合肥不是‘创业投资’而是‘产业投资’,不是‘赌博’而是‘努力,就是抓住今天,赢明天。”

实践者总会成功,实践者将不断取得成功。

合肥市政府不仅专业,而且一贯。合肥领导干部几经更迭,但合肥市自上而下坚定地围绕“新平汽车”战略新兴产业链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链。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事要做,一定要专业务实做,而且要专业务实做长久!

我想这就是合肥政府屡次踩危机的原因。

创新型大学

让合肥脱颖而出的最大优势在于科技创新领域。

1984年,首批两个国家实验室成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只有合肥可以与北京、上海相媲美,因为合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首批科技示范城市、世界科技联盟成员城市。 ,

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合肥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和8个重大科学设施。但如果算上19个重大科学项目和7个重大科学平台(自建),合肥不仅可以俯瞰北京,还可以领先于北京。上海。

这些成绩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影子。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科大的名气似乎不如清华大学和北大。然而,它是全国唯一一所中科院直属的“双一流”985大学,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是郭沫若,学生由华罗庚、严继慈、陈景润等学术大师授课,可见这所学校的实力有多么强大。那么这么有实力的学校为什么要到合肥呢?

1969年,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北京有13所大学不得不搬迁,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在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个省选址新校区。

但考虑到学校数千人的吃喝问题,湖北、江西、河南三省却拒绝了。最终,只有合肥接纳了这数千名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落户合肥。

合肥市政府珍视这些师生,尽力满足学校的教育需求,推出深度“关爱”模式。

当时,由于合肥实在是太穷了,唯一的粮食供应就是保证中科大“每餐有米,每顿有肉”。然而,当时合肥的省属大学每周很难吃一次荤菜。

中科大的很多教职员工都来自北方,习惯了冬天有暖气,但合肥却从来没有“暖气”这回事。

当合肥市听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师生冬天要停课跺脚取暖时,立即拨出专项资金,为全校所有教室、宿舍安装取暖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此成为安徽省第一所供热大学。

不仅如此,当时合肥生产生活用电紧张。为了节省用电,很多工厂都是一天工作一天休息。

但为了保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全校实行不间断供电,防护等级高于政府机构。

供暖、用电对于很多大城市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却代表了合肥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承诺:你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不管你多穷,我们都会先满足你!

即使合肥最穷的时候,仍然慷慨解囊地为中国科大的建设捐款,每年拨付的科研经费远远超过了省内几个“儿子”。

合肥为中国科大所做的一切,中国科大师生铭记在心,回报有加。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站稳了脚跟,科研成果频频受到各方关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升空,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全球首条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负合肥的期望,学术成绩一路飙升。但是,如果你认为中国科大只是富含科学家,那你就错了。还有很多企业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来的。

截至目前,中国科大已推出34家IPO,其中包括超级独角兽科大讯飞、芯片黑马寒武纪、AI四小虎之一的商汤科技等明星企业,以及由该校孵化的企业中国科学技术实验室.国易量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仅让合肥名声大噪,也为合肥带来了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该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完善。

因为对科学的尊重,合肥不再是东部省份的“无名小卒”,科技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标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毕业生中,42.7%的本科生、21.8%的硕士生、34.9%的博士生选择留在安徽就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合肥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若问渠有多清,便有流水之源。

中国科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独具特色。

例如,在最早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有3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入学一年后,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校选择自己的学院或学科;大二结束后,可以在学院或学科内选择自己的专业;大三之后还可以调整专业,三个机会,专业类别不限,各学院灵活切换。 ,真正实现100%自主选择专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197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少年班。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不断总结和反思青少年成才的教育规律。 ,推陈出新,逐步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使真正在数理方面有天赋、充满后劲、对科学有极大热情和好奇心的孩子脱颖而出,为他们的成功保驾护航。

正是因为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合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携手走过半个世纪,患难与共、共同成长。

很多人想知道合肥的成功还能持续多久?这个答案只能用时间来回答。

信息技术产业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进入空天信息时代。追逐浩瀚星空的梦想,航天信息产业已成新趋势。为了抓住这一新趋势,合肥聚集了近70家各类航天信息产业主体,利用它们的创新能力,打造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测试和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

下一个十年合肥会发生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