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从五条马路到上天入地,路的变迁见证城市发展
这条路既简单又复杂。它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要么是出于旧的,要么是无中生有。
地球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它就成了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路意味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意味着发展、变革、更新和成长。
路依然是一面镜子。从过去的“五路”到今天的“天地”,道路的延伸和拓展,折射着合肥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金寨路正线桥梁正在快速改造。全媒体记者 张大刚 摄
路不叫“路”
路是什么?它连接了一代人的昨天和今天
新中国刚刚庆祝了73岁华诞。 73年前的合肥是什么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合肥”周幼林已经记不清了,脑海中的轮廓逐渐模糊。
“五平方公里,五万人,五条路,五盏灯。”稍微了解一下合肥历史的人,很可能都知道这个“典故”。
这句话频繁出现在报纸上或“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被用来形容当年合肥的贫穷和孤独。
虽然只有15个字,但内涵却很深。介绍了合肥市城区面积、人口、道路及附属设施。因此,很多人用“县城”来定义这座城市的过去。
1995年拍摄的淮河路。摄影:颜伟
2021年拍摄的淮河路步行街。廖宇翔 摄
城市变大了,人口变多了,霓虹灯亮了……今天的合肥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合肥了。然而,还有一件事情困扰着合肥人的心。
时间流逝,时间雕刻。曾经陪伴我日日夜夜的“五大道”在哪里?当然,似乎没有人能够分辨这个“五”是一个真实的数字还是一个虚构的参考?
老马识路,老人识路。说起这“五路”,今年77岁的周友林似乎有些“无知”。 “当时还没有这个说法,‘五路’这个词大概是后人总结的。”
解放前后,他在新老合肥都有亲身经历。随父母从长丰迁至合肥,定居在今义仓巷附近。那一年,周幼林两岁。
两年后,合肥迎来解放。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对当时合肥的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他只依稀记得大路叫“街”,小路叫“巷”,但反正也不叫“路”。
“比如有西街、前街、后街、东街,好像还有北街、南街,那五条路,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路?”周幼林闭上眼睛,十指紧扣,试图整理那五条路。 “街”是从我心灵深处“捞出来”的。
这些“街道”经历了哪些变化?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又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再次展现自己呢?今天,很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据《合肥市志》等相关史料记载,西街、前街、小东门街,自西向东,形成了今天的长江中路。淮河路与长江中路类似,由西向东延伸,由武鸣街、文昌宫街、东街组成。
厚街的历史是曲折的,路名不断变化,最终演变为安庆路。北街后来分为两段,北段为拱辰街,南段为苏州路。南大街可能在今天的徽州大道一带。
从“街”到“路”,一个词的变化,连接着一代人的昨天和今天。
一部城市发展史,一部道路建设史。路,逐渐成为城市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书写者。
1978年航拍芜湖路保和公园。黄欣 摄
2022年拍摄的包公园。Ace摄(来源:安徽图片网)
《合肥城市志》记载,1938年,侵占合肥的日军修建了一条从火车站到老城(威武门)的军用公路,晴天汽车可通行。
1949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沿着这条土路进入合肥,这座千年古城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合肥的和平解放被新华社誉为“继北平和平解放后的又一伟大胜利”。
“路”并不奇怪,但却意义重大。 1949年4月至5月,市政府建设科组织人力铲除杂草,重新铺设土路。施工完成后,路基宽约6米,路面宽3.6米。
这是胜利之路,繁荣之路。
“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有了胜利路,就有了未来的和平路、繁荣大道、辉煌大道……
一座城市,道路,骨头和血液,身体和灵魂!
拍摄于1995年11月,胜利路向北延伸至旧火车站。刘长禄 摄
今天的胜利路夜景。 (图片来源:瑶海发布)
“我家门前的寿春路是20世纪80年代由六木巷和同春巷改建而成的。”作为周又林的老邻居,石香梅今年79岁了。她精力充沛、敏捷。她喜欢到处走走、四处看看。 。
这几年,她背着小包,拿着手机,一个人去了合肥的很多地方,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 “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建筑物更多了,马路更宽了,还有高架路和地铁。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合肥之路有辉煌的过去,也有辉煌的现在。位于蜀山区淞河路,一段仅长840米,聚集了一批默默牺牲的英雄。
其中,有811人获得国家或有关部委颁发的各类奖章、奖章。
其中,523名共产党员被授予“光荣入党50年”纪念章,1566户被授予“光荣家园”,63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341人奔赴助力武汉、上海抗击疫情...
不朽的功绩和光辉的精神。雁桥路、西游路、王步文路……合肥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英雄、致敬英雄。
英雄之路、英雄故事、英雄名字,穿越时空、永垂不朽,伴随着这座城市和人民。
英雄铭刻在道路上,铭刻在人民心中!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合肥市党员和群众自发前往堰桥路献花、留言,缅怀先烈。全媒体记者 张大刚 摄
浓缩的“记忆”
路是什么?连接着新合肥人的定位和前进
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运筹帷幄”的第一步是什么?
打开地图,首先看看你在哪里,你想去哪里,应该走哪条路?这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所做的事情。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往往决定了你进步的广度和深度。
一路走,一路问,就这样,石香梅几乎把城里的景点都逛遍了。 “我年纪大了,在家没什么事可做,就想出去看看。”她喜欢一个人“自由行”,甚至还反向游过三河古镇。
63年前,史香梅从上海来到合肥,定居于此。 “合肥的路很好找,而且有规矩,你知道吗?”言语中的“吴农软语”,似乎在不断地让她想起自己的过去。
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一点在石香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合肥”和“新合肥”两种身份相互粘连、来回切换,犹如神秘的量子纠缠。
问题是,为什么合肥的路那么好找呢?规则是什么?事实上,“窍门”就在于道路的命名。路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的“活名片”。
郎溪路与玉溪路交汇处。全媒体记者宋彦军 张正鹏 摄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万晓媛对合肥地名工作非常熟悉。 “路名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被称为‘当地人的脸面、外地人的眼睛’。”
去过合肥的人都知道,城市道路多以省内市、县命名。这种道路命名模式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合肥建省以来一直沿用。
“道路名称具有指导作用,必须易于查找和记忆。”说到路名,万晓媛就开始聊了起来。 “相应方向,跨越山水”是合肥道路命名的重要原则。大家可以通过路名来判断这条路的大致位置。
所谓“方位对应”,是指这条路的位置与省内命名地点的位置基本对应。例如:以皖北城市命名的道路基本在市区北部,以皖南城市命名的道路基本在市区南部。
所谓“山水纵横”,是指以山水命名的道路基本为南北向道路,以河流湖泊命名的道路基本为东西向道路。例如:南北走向的前山路、敬亭山路,东西走向的长江路、淮河路。
有人说,路名有两个属性:地图标识和文化标识。一方面我们遵循命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弘扬传统文化。 “尊重历史,考虑习俗。”这是万晓媛地名工作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则。
近年来,几乎每一条路被命名的时候,万晓媛都会去周边地区了解情况,探索当地的传统文化。 “保护老地名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它们,比如元龙桥路、草兵巷等,它们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
2013年拍摄的草兵巷。牛国梁 摄(来源:安徽图片网)
道路,是城市发展进程的凝结。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再回到环湖时代,合肥城市道路命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滨湖新区,道路命名视野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本省,而是放眼全国。北京路、华山路、珠江路……依然对应方向,依然山水相连。
行走在这里,就像行走在中国的领土上,近距离感受这座城市的布局和精神。
新桥机场周边道路以全国主要机场命名。虹桥路、白云路、禄口路……一系列新兴道路,昭示着这座城市的通达性和开放性。
“合肥城市道路的命名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人文特色、合肥特色。”万晓原设想,未来他会考虑建立一个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地名数据库,整合科学家、大型科学设备、科技创新成果等元素,让城市道路也体现出“科里科精神”。
“科学岛路很有合肥特色,一看就是科学岛,让‘岛民’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吴方明说。
2000年,吴方明离开家乡浙江嘉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合肥,你可以学以致用。”毕业后,他沿着科学岛路走进科学岛,并一直在那里工作至今。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碰撞。每条道路都释放着合肥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风格。
科学岛路一端连接科学岛,另一端连接城市。全媒体记者宋彦军 摄
一体化的“孤岛”
路是什么?连接科技创新体系的“1”和“N”
科学岛路一端连接科学岛,另一端连接城市。科学岛又名东圃岛,位于东圃水库西岸。坐北向东南,三面环水。它实际上是一个半岛。
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所在地。许多科研人员在这里扎根,潜心科学研究,深入技术研究。
很多年前,科学岛还没有“出圈”,“小太阳”还深藏在“深闺”里,一切在外人看来都难以理解。
和吴方明一样,邱文军也在岛上担任高磁场科学中心的高级工程师。与吴方明不同,丘文君是在合肥出生长大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柯岛人。
科学岛景观。全媒体记者 张大刚 摄
1983年,丘文君出生在科学岛。回想那些年,科学岛留给她的回忆并不美好。岛屿在“这一端”,城市在“那端”。总感觉像是两个独立的存在。
从科学岛到市中心只有一趟巴士,单程可能需要一个小时。道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直到今天,“进城”两个字仍然时不时从她嘴里蹦出来。
当然,当时科学岛还不叫科学岛。
初中时,邱文君经常周末去市中心上兴趣班,并告诉老师自己是东圃岛人。 “你住在岛上,是坐船来的吗?”老师那句“惊天动地的问题”她至今记忆犹新。
道路改变了一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科学岛道路的改扩建、交通环境的改善,科学岛不再是“孤岛”,岛屿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岛上开车到天鹅湖只要20多分钟,周边设施也在完善。”岛变成了城市,城市包围着岛。丘文君的“进城史”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幕幕的背后,是科技与城市、生活、产业的深度融合。
硕士毕业后,邱文军思考良久,决定回到家乡发展,重新做一名“岛民”。前后对比,在她看来,科学岛与城市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正在迅速拉近。
“一个重要的体现是,我们过去做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垂直项目,但现在横向项目更多了。” “纵横混搭”的B面是科技与城市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和谐。
从事蛋白质结构研究的吴方明也有同感。蛋白质就像一把锁。只有了解了锁芯的结构,才能找到打开锁的钥匙,才能更好地治疗与蛋白质相关的疾病。
毫无疑问,核心是研究“锁芯”结构,这也正是吴方明所做的。至于基于结构来设计和开发密钥,那是另一群人的事了。
“这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环扣一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吴方明略显谦虚的话语生动地传达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本质。
研究“锁芯”是科技创新,设计“钥匙”是产业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就像交织在一起的DNA双螺旋结构,相互赋能、相互演化。
“有些科学研究可能不会立即有用,但主要取决于谁使用它。”闲暇时喜欢哔哩哔哩的吴方明自嘲有点社交焦虑,不善言辞,但言语中却充满了辩证法。
“不一定马上有用”是指科学研究不能太注重实用性; “主要看谁用”意味着科学研究最终会产生价值。 “工具”与“价值”的平衡,源于当下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包容。
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452200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3年的45万高斯磁场。高斯世界纪录。全媒体记者 张正鹏 摄
国家战略、社会氛围、城市生态……这些元素交织成一根线,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创新主体“串起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型科学装置、科学岛、科大硅谷等等,我感觉合肥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一个科技创新体系。”不经意间的变化让邱文君措手不及。
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有了迹象。
近年来,岛上人员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不同肤色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这个曾经有点像天堂的科学岛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变得国际化。
合肥地势平坦
路是什么?它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荣耀与梦想
一个人有自己的梦想,一座城市也有自己的梦想。
退休前,周又林因工作和私人原因多次前往上海、江浙等地。旅行回来,最大的印象就是随处可见的高架桥。
行驶在高架桥上,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那种俯瞰的感觉紧紧抓住了他的心,“合肥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高架桥?!”
这座城市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2008年2月5日零时,金寨路高架公路竣工通车,标志着合肥正式进入高架时代。
长江西路高架、和合花路高架、富阳北路高架……此后,一系列高架公路出现,连接着市民的出发地和目的地。
今年国庆前夕,西二环主线高架桥发布,二环路畅通画上完美句号。
西二环快速改造工程。全媒体记者宋彦军 摄
二环路是合肥市“畅通工程”的一个剪影。近两年,“畅通工程”让原本断开的高架桥相互“牵手”,打造出蔚为壮观的高架桥网络。
“我宁愿被困在高架桥上,也不愿在桥下等红绿灯。”对高架桥情有独钟的吴方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送研究样本后,车子转向东行,绕道东二环、北二环、西西环路。二环路经长江西路高架返回科学岛。
我开了一大圈,就是为了体验一下二环路的畅通。这是吴方明,一位喜欢思考道路的生物学专家。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石香梅拿出手机,指着高架桥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后来,我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找到了侄子的头像,“嗖”的一声,一张又一张的照片通过空中“跑”到了上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太太喜欢在微信上和侄子“拼照片”。 “我侄子一直想让我回上海退休,我发这些照片是想告诉他,合肥现在很好。”
在史香梅的内心深处,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他休养生息的故乡。 “合肥这些年变化太快了,值得我们珍惜。”
清晰二环路(西南环路)夜景。全媒体记者 张大刚 摄
不仅有拔地而起的高架公路,还有飞驰而过的地铁。跨上架桥,地下开隧道,相互连接,不断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根据高德地图、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交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合肥在“交通健康指数”城市排行榜中排名不断上升。超过200万辆汽车。从2020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三位。
当然,这条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其实,道路建设和城市发展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安徽省建筑研究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专家孙玉平认为。
在孙玉平看来,近年来,合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向外延伸、辐射,扩大了城市“半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市民乘坐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出行。全媒体记者 李宇 摄
道路不仅衡量着市民的通勤距离,也衡量着旅行者与家乡的距离。这也是一座城市从已知到未知的距离。
展开地图,不难发现,近年来,连接合肥与外界的高速公路网日益密集。
“进出城的公路更宽、也更多。”假期里,自驾是吴方明最喜欢的出行方式。虽然合肥已经是国家铁路枢纽,但距南京仅1小时,距上海2小时,“距家乡嘉兴仅3小时”。
进入高速公路,安全并道,右脚踩油门,秒表指针迅速向右转动。目光凝视前方,紧紧握着方向盘,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这一刻的他就像一个“追风童子”。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叶雨婷 全媒体记者 苏凌 摄
高铁疾驰,河西瓯翻山越岭,江淮运河纵贯南北,千吨巨轮通达江海,国际航线通达地球每一个角落。当年的“五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有人喜欢自驾,有人喜欢高铁,有人喜欢飞机。如今,合肥正在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
选择不同,但路径却通向同一个目的地。通过这些“路”,让更多的人了解合肥、了解合肥,让合肥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世界是平的,合肥也是平的!
文字|全媒体记者 徐朝忠
编辑|全媒体编辑周乔、吴庆培
出品| 《政治进步》综合媒体工作室、《看合肥》综合媒体工作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合肥前三季度GDP达8603.54亿元同比增长3.3%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8.9%
11 月 11 日下午,市统计局进行了发布。发布的是前三季度全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全市的生产总值为 8603.54 亿元。这个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得出的...
-
桐城路合肥:承载城市记忆的百年老街与文化风景线
城市的记忆会通过不同的事物呈现出来, 一栋建筑,一份美食,一个巷子亦或是 一条熟悉的道路…… 图 | 桐城路现状 [id_301303697] 合肥 “ 桐城路 [...
-
合肥市启动巢湖流域防汛应急1级响应 安徽多地遭遇暴雨灾害已致27人死亡
合肥市在今天下午 17 点 10 分召开了抗洪抢险工作会议。市长张庆军宣布,将在今天 18 时启动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 1 级别的响应。 合肥的雨还一直在下 而且...
-
合肥市民福利:69元购马鞍山旅游年卡 10天免费游8大景区含5A采石矶
合肥在线记者韦韬在 4 月 16 日于肥召开的 2021 马鞍山(合肥)文化旅游推介会上获悉,为推动合肥与马鞍山的文化旅游合作,马鞍山市当下面向合肥游客推出了可在线...
-
土拍网房企观察:解析保利扎根合肥市场,布局中部与长三角战略意义
合肥刚刚迈入“二线”城市。在众多房企的眼中,它早已成为长三角土地市场的主力战场。对于这些房企,近期在合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土拍网的土拍房企观察系列将为您逐一梳理,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