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国务院督查组调查安徽宣城电动车上牌收费问题

时间:2024-11-09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376评论:0

新华社合肥9月9日电:概念混乱,车主受骗……安徽宣城50元“车牌”背后有猫腻

新华社记者 魏一军

电动汽车因其轻便、便捷、环保等优点,日益成为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近日,有人向国务院“互联网+巡查”平台反映,安徽省宣城市部分地区电动汽车需要缴纳50元费用进行“登记”。这个“许可证”的性质是什么?费用由谁收取?合理吗?记者跟随国务院八监八督察组进行现场调查和暗访。

行政机关办理“许可证”登记,实际上是企业经营行为

在宣城市广德市街道上,检查组看到,不少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背面挂着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绿色“车牌”。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防盗”几个字。登记号”。

2007年公布、2019年2月修订的《安徽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章明确电动自行车必须登记,车主应到当地县级以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具有相关证件的非机动车。上路行驶前领取车辆登记证和号牌。

据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介绍,根据上述地方性法规,安徽省自2007年起,非机动车登记证和车牌由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和监管。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非机动车保有量共计516.8万辆。那么什么是“防盗登记号”呢?与公安交管部门非机动车登记有何联系?

经当地12345政务热线引导,督查组来到位于广德市万桂山南路的桃州派出所民警工作站。 “广德市公安局电动车指定投放点”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红色牌子,上面挂着警徽。巡查组在警务站遇到两名工作人员,他们正在为某人办理电动车相关业务。该人缴纳了50元“上牌费”,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又花了50元购买了一辆电动车。年度综合电动自行车保险。

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是桃州派出所或交警局的工作人员,“只是在这里办理相关业务”。经检查组反复询问,该工作人员称,自己是安徽秀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根据公开工商登记信息,该公司注册地址在距离安装不远的一栋居民楼内。观点。打开的门旁边挂着写有公司名称的垂直牌匾,门上和房间内都贴有安装地点的红底告示,上面写着“同一型号”。

检查组与家中杨某公司负责人交谈了解到,目前广德市电动车上的绿色“车牌”是该公司与当地合作推广的“防盗登记”。公安机关。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电动车被盗。抢劫发生后,公司可以向公安机关提供追踪器位置信息,作为破案线索。总之,这个“牌照”并不是安徽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非机动车登记证,而是企业的经营行为。

层层招数把“自愿”误成“强制”

既然不是政府部门依法许可的登记业务,那么群众为此花费的50元合理吗?经多方调查核实,检查组发现,该行为涉嫌混淆“自愿”购买相关服务与“必须”依法登记的概念,引起部分群众误解。据统计,广德市目前已有近9万辆电动汽车进行了“防盗登记”。

套路一:渠道精准“引流”。 8月6日、10日,广德市公安局交管大队、市公安局官方公众号分别在市政府官网、企业工作人员发布了关于推广电动汽车登记的相关内容。在派出所工作的,12345电动车牌照政府热线咨询转接到秀牌公司的电话号码……有人误认为防盗登记是公安交管部门的行政行为。

策略二:宣传是雾里看花。在推进登记过程中,广德市公安交管部门使用了“上牌”、“专项整治”、“电动汽车牌照”等词语和表述,并明确“未办理上牌的电动汽车”。进行防盗登记后将定向到指定的“地点、防盗备案登记”,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不备案登记就会受到相关处罚的错觉。推文总共被阅读了 11,000 次。

套路三:执行难度大。 9月6日下午,检查组在广德市公安局交管大队办公大厅询问电动汽车登记相关事项。工作人员给出的明确答复是,如果电动车没有登记,道路执法部门“将强制你的车辆登记”。车子会被扣押,然后再上牌照。”“强制,不是自愿。”检查组随机采访了街上十几名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大家普遍觉得“上牌照”差不多行政执法部门的强制性要求。

合肥电动门安装_合肥电动门安装厂家_合肥电动门维修电话

清晰准确的解释引导公开、透明和标准化的流程

经过对暗访情况的综合分析,检查组得出结论,广德市在推进防盗登记过程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例如,在早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宣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自愿选择防盗注册的情况。在官方平台上,政府机构注册和企业经营没有区分,导致公众无法准确区分相关业务的性质。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俗称电动车“新国标”)自2019年4月15日实施以来,安徽省合肥、马鞍山、黄山等9市开始实施或正准备全面推进非机动车登记。检查组认为,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在法定非机动车登记业务中的缺位,导致“李鬼”乘虚而入,实施虚假行为。

检查组建议,对交通运输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要在充分沟通群众、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细化相关管理措施,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解读。同时,要严格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真正让公众感受到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

宣城市委、市政府表示,将立即落实改革,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尽快制定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