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丁家巷:保留老味道,传承文化脉络的城市更新典范

时间:2024-11-03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386评论:0

老街老巷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合肥市正着力做精,聚焦特色,用“小而新”的举措,留住老街巷的老味道——

尊重历史遗产和文化背景

丁家巷位于合肥老城区,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全长267米。巷子不长,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合肥著名的“张四姐妹”故居就位于此。

9月17日,记者来到丁家巷,从巷子南口进入,看到墙上画着一幅仙女图。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在老合肥的“九曲水涨仙桥”上拍摄的。神话传说中,这位仙子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走进巷子深处,你的眼睛猛然睁开。石板路平坦、整齐。两侧墙壁上,每隔十级台阶镶嵌着一座石雕,描绘着跳绳、滚铁环等儿时玩耍的记忆。巷子里的住宅楼以前是卫生局的宿舍,很多还保留着红砖外墙。改造后的它们在橙色路灯的照耀下显出岁月的痕迹,让人仿佛置身于上个世纪的静谧时光。 。不知不觉间,我就走到了桐城路附近的巷子里。 “四张姐妹”的画墙讲述了巷子里的感人故事。

庐阳区逍遥津街道文明办主任钟明告诉记者,丁家巷以前漆黑一片,道路破损,排水不畅。 2018年4月,实施丁家巷升级改造工程,提升道路、排水、景观、立面、照明等方面质量。针对丁家巷存在的问题,当地社区面对面征求公众意见,完善改造方案,明确改造坚持“古今一体”的原则,充分展示历史胡同里的合肥文化和记忆。改造后的丁家巷一改原来破败的样子。石板路平坦、整齐、干净,文化墙增添人文韵味,传承延续了巷子的文化文脉。 “改造后,巷子变得更新、更漂亮了,历史文化也得到了保留。”原卫生局宿舍南分院的住户姜爱萍说。

“大街小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条街巷都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庐阳区旧城办工作人员王杰表示,很多老街巷历史悠久,居民其实也有过去的文化记忆。众所周知,如果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或保留一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仅会增加居住地的知名度,还会吸引旅游业。自2018年庐阳区启动旧城更新战略以来,该区在街巷改造中充分尊重街巷原生态和原住民意愿,结合历史和建筑功能,贴近街巷人与生活,凸显文化特色。还原老街的旧韵味。

一巷一策创造独特风景

9月14日,随着维护人员完成标线工作,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劳动巷整治工程顺利竣工。

劳动巷周围有原省建设厅、原合肥市劳动局等单位的宿舍。由于时间的推移,街道变得破旧、肮脏。据包河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河区改造劳动巷,结合劳动巷的意义和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最终确定了“奋斗新时代”的主题。 ”,运用雕塑、浅浮雕、小品等元素,完成路面修复、立面美化、功能提升、文化植入等内容,打造一面“劳动”特色文化墙,实现记忆与传承的结合。

“‘一巷一策’是近年来合肥市街巷改造的重要原则。”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副处长钟伟告诉记者,合肥的很多街巷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居民。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不能追求“千篇一律”的改造,而必须要有品质感,突出胡同的特色。为了避免街巷改造“千篇一律”,合肥市在改造前明确了每一条需要改造的街巷的特点和定位,并按照“一巷一巷”的原则进行设计。 “政策”打造“设施+人文”融合的街巷环境,实现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

拱辰街是合肥一条集菜市场、小吃等商业于一体的百年老街。街南段入口不远处,是著名的董家老宅遗址。拱辰街人气很高,但安全隐患也不少。 2019年,拱辰街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一期改造已完成,二期改造正在进行中。指导改造工程的安徽环宇建筑设计院院长胡振勇告诉记者,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改造要求,拱辰街改造前,街巷的历史文化特色经过充分调查,并结合居民意见。以及区域发展的定位。整个改造方案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将江淮文化、明清文化等元素融入改造中。在保留烟火氛围的基础上,拱辰街从建筑景观提升、商业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建筑风格确定为明清风格建筑,建筑色彩以白墙灰瓦为主。

“大街小巷是文化积淀的载体,涉及建筑、色彩学等多方面知识。”钟伟说。合肥市有关部门在街巷整治时,严格督促相关施工、设计单位了解每条街巷的历史,明确每栋建筑的风格,按照原来的格局和材料进行施工,恢复街巷的原有风貌。街道、小巷的面貌。老味道了如今合肥,庐阳区措镇山香巷改造,依托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商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的旅游区;瑶海区老安纺织厂周边肥东路正在整治建设,10米高的安坊历史墙已建成……一条条别致的后街小巷,已成为合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精心改造兼顾“面子”和“里子”

合肥红星路的由来_合肥红星路170号改造_合肥红星路改造

一条不到200米长的小巷,一个沿用了200年的地名,诞生了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9月17日,记者来到庐阳区安庆路四姑巷,统一的银灰色的店面招牌、光滑的柏油路面、巷子两侧墙上的文化符号等映入眼帘。

“和以前不一样了,干净、整洁、漂亮。”四姑巷旁的安南社区居民胡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住了近20年。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沿街店铺乱七八糟,既不整洁也不安全。 “我每次骑滑板车都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还摔倒过几次。”回首往事,胡女士不禁感叹。

据了解,四姑巷北接安庆路,南接长江路。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巷子。据《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志》记载,四姑巷又名四姑墓巷、尼姑巷、四心巷。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故居位于巷内东五正房内。然而,老巷子年久失修,过往的历史感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创伤”,急需修复。

2018年,四姑巷改造提上日程。改造工程于当年4月开工,8月竣工。庐阳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副科长凌勇告诉记者,改造主要包括道路管网、沿街商铺招牌、巷子围墙以及居民楼立面等。整个改造工程始终坚持精心改造的原则,结合巷子特点和居民意见,不仅修缮完善了基础设施,更将人文提炼、提炼。 “它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功能需求,也恢复了居民的记忆和人性。”凌勇说。

街巷整治不仅要做好城市建设的“面子”,更要做好群众需求的“面子”。据了解,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实施和推进了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通过修复受损道路、重建雨污水管道、更换照明等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共整治了149条小街巷。路灯,完善街道绿化,增加景观小品。 。

■ 本台见习记者李明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