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党史学习教育自选动作: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火热进行中
如果你打开一个专栏
作为淮南市党史学习教育自选行动,一场“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做”大型研讨活动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 5月24日、6月1日,市党政代表团分别赴合肥市、滁州市考察,对标学习,更新理念,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发展有困难,就应该有发展问题;发展有困难,就应该有发展问题。有发展困惑,就有发展战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媒体是时代的记录。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超越淮南——对标合肥、滁州系列报道”。报道分为三篇,一是看发展速度——为什么我们比合肥、滁州拍“慢了好几个”?二是看城市形象——我做什么才能吸引你的注意?三是看精神状态——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什么?以思辨分析的形式,聚焦当前影响淮南发展的突出问题,从消除党员思想障碍入手。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视发展差距,问发展问题,求解决办法,努力凝聚淮南上下、内外部的智慧和力量,破冰加速高水平发展。淮南高质量发展。
淮南日报全媒体对上述系列报道进行了同步推送,并在全网及各大新媒体平台推送。
请继续关注。
跳出淮南,看淮南
发展速度一览
——为什么我们比何、楚“慢了几拍”?
5月底、6月初,市党政代表团两次看似平常的考察考察,却给淮南这座城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震撼。
强劲的跨越、合肥模式、滁州速度牵动着代表团成员的神经。
这是震撼,是敬佩,是压力,也是警觉!
领跑者跑得很快,追赶者已经追上了。淮南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时代创造英雄,英雄创造时代。当变革来临时,赛道发生变化,谁能认清变化、应对变化,谁就能先人一步,先人一步,打造新优势,创造出让外界刮目相看的“高光时刻”。
合肥的情况也是如此。 2020年,合肥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45.72亿元,成为“新一线”。 “十三五”期间,合肥GDP连续突破四千亿水平;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合肥GDP从千亿到万亿只用了14年。这就是“合肥速度”。比“合肥速度”更快的是“合肥工业速度”。 2005年,合肥提出创建工业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 2006年,合肥工业进入“千亿俱乐部”。合肥工业总产值从千亿达到万亿,仅用了10年时间。
滁州也正在创造奇迹。打“南京牌”,主打“一体化”:2002年加入南京都市圈; 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 2005年实施“东进”战略; 2013年加入原合肥经济圈。 下好“招商棋”,着力“融合”:仅滁州中信苏楚现代产业园2018年以来就引进投产项目110余个,其中70%来自长三角地区。中新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被苏州作为吸引全球投资的飞地。园区已拥有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家。 “一体化”营造新的发展氛围:2010年至2019年,GDP在全国上升89位,位居全国百强城市之首。连续两年成为安徽“第三城市”,成为安徽领军城市。黑马。
中新宿楚高新区
在这个或进或退的时代,有的城市正在崛起,有的城市正在走出去。对模型进行基准测试并考虑淮南的速度:我们做得怎么样?
看全国版图——淮南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大城市”之一,也是站在发展前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工业城市。现在与首批13个大城市相比: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大连、青岛也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2020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04.8亿元,是我市的近10倍。 2020年唐山市实现GDP 7210.9亿元,是我市的五倍多。
再看省域格局——如果说合肥占据了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那么与滁州相比,淮南似乎慢了几拍。 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603亿元,比滁州少92.2亿元。到2020年,滁州GDP总量达到3032.1亿元,淮南GDP总量1337.20亿元。淮南比滁州少了1694.9亿元,而滁州已经是淮南的两倍多了。或者,换句话来说,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滁州的GDP总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淮南。
曾经不相上下的城市现在已经存在差距,正在逐渐落后。与过去的大城市相比,淮南已经失去了骄傲的底气;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淮南面临的压力更大。站在新一轮区域竞争的轨道上,淮南不禁深思。
在问淮南速度快、寻找发展差距时,每一位有责任的党员干部都不应“瞒着病情”:我们为什么慢?
淮南之所以与合肥、滁州不同,是由于政治生态破坏、要素制约、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但人们主观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才是本质因素。
——寻找与标杆的差距。由于思维有限,缺乏危机意识,我们“放慢了几个节拍”。
淮南因煤而成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近年来,虽然非煤电力产业快速发展、比重提升,但依赖煤电发展的产业结构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受煤电市场影响较大。特别是党中央确定,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引领经济和产业大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快达峰。高峰,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淮南基本不可能再考虑大型煤电项目。可以说,煤电资源依赖型经济已经进入了“死胡同”。
但目前,淮南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摆脱不了旧套路、旧成见。他们的思维局限于资源,发展靠资源,落后归咎于资源。一旦煤电形势好转,他们就忘记了转型发展。
赵怀明 摄
——寻找与标杆的差距。由于抓住机遇、主动合作的意识淡化,我们“慢了几拍”。
考察点给我们展示了先进经验和突出成绩,但却无法展现平时的奋斗过程。合肥、滁州的发展成果从来不是一时的激情迸发、一时的灵感闪现,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过程。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总结出打造“合肥模式”、“滁州速度”的一系列策略。不难发现,抓住各种政策机遇、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一直是它们跨越式发展的逻辑遵循。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争取在滁州设立沿江高铁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得知沿江高铁规划后,滁州立即意识到,这是短期内解决滁州与省会合肥之间缺乏直达高铁、建设滁州的唯一机会。长远来看,高铁枢纽。滁州立即行动,该市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一个月内六次进京。去的次数越多,铁路系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感动,到积极帮助细化和优化方案。滁州以强大的力量,把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的工作都一一解决了。最终,沿江高铁合肥至滁州至南京北、京沪高铁与滁州站合并、增设全椒大树站的方案确定。滁州也成为最大赢家,成为我国南北、东西交通两条大动脉京沪高铁和长江高铁交汇处的唯一城市。
“机会一生只有一次,转瞬即逝。抓住了就会造成‘城市震动’,抓住不了就会留下‘历史遗憾’。”发展离不开早见、快行动、勤奋的态度。滁州并不惧怕南京虹吸效应。
再看淮南。 2007年11月2日,淮南首次提出“淮南一体化”。并于12月26日,与合肥市正式签署《合肥市与淮南市加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后来,在融入合肥都市圈的过程中,淮南在担心虹吸效应和竞争压力的同时,仍不忘初心。
看一个细节:人才和企业用脚投票。它展现了吸附与被吸附的关系,也在重构区域经济的循环结构。近年来,中化三建、中建四局六公司等淮河企事业单位积极选择搬迁合肥,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城市之间之所以存在虹吸效应,是因为先发地区基础设施好、公共服务健全、就业机会多、增长空间大、发展要素吸引力大。这就像种子一样,有毫无疑问,它们总是倾向于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然而,面对先发优势减弱的现实,淮南一些党员干部并没有反思企业外流的根本原因,反而抱怨中心城市被吸走,害怕被企业外流。中心城市周围的“灯下黑暗”,总是指责每个人和其他人。迷茫害怕困难,缺乏信心和斗志。 “责怪”心态使得内生动力不足,但谁都知道“我若绽放,蝴蝶自来”。
——寻找与标杆的差距。因为创新突破、率先担当的意识淡化了,我们“慢了几拍”。
改革从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年来,合肥、滁州的许多“第一”,都是干部群众直面批评、承受压力、冒风险首先“创造”的。
先看合肥,坚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网络上有自媒体曾盛赞合肥的三大“豪赌”:第一次是2007年,当时全市金融赌盘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赚了超过100亿元;第二次是2011年,当时斥资超过100亿元押注半导体,投资了长鑫、兆易创新,上市后浮盈预计超过1000亿元;第三次是2019年,当时100亿元押注新能源,投资蔚来,结果大众新能源板块落户合肥。城市催生新产业,新产业重塑城市。当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力时,产城共振催生了“合肥模式”。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外界眼中的“豪赌”,其实是合肥“按需补缺”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目前,合肥面板生产线规模居全球第一,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约占全球10%。合肥打造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你是否想过,这个庞大产业集群的起源,源于合肥家电产业发展的痛点。
在高科技行业,显示屏被戏称为“烧钱王”。 12年前,当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合肥市承诺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80%投入,完成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当地家电行业与京东方擦出了绚丽的火花。京东方解决了合肥家电“少屏”的问题,让合肥最终登上了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制高点;合肥帮助京东方一步步成为国际显示行业的领军企业。
家电行业缺少屏幕,于是引入了显示行业。屏幕问题解决后,驱动芯片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合肥布局了集成电路产业。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角度,仔细审视这些产业龙头的引进,发现它们符合合肥自身产业特点,具有上下游联动效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缺少什么就会补充。合肥将引进龙头项目,最终形成产业链、集群。
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的智能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说说滁州吧。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决心比镇江、扬州更加坚定。当时,当江苏省各城市还在犹豫是否修建通往南京的地铁时,滁州勒紧裤带,修建了通往南京的地铁,并全力配合南京地铁运营。对于经济发展目标,滁州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追求。 2016年以来,滁州连续将“冲刺全省经济总量第三位”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着力吸引上海、江浙”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占比超过占全市总量的50%。”
不可否认,近年来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影响了淮南一些干部的心态:一些干部失去了敢想敢做的干劲和进取心,多了一些平庸和谨小慎微的习惯。和自我保护;他们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有了勇气,追求稳定、害怕变化就有更多的借口和满足感。大家都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他们还是按部就班地做事,没有什么创造,也不敢突破。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问题,也确实不会犯错误。然而,淮南的事业发展也在这“慢了几拍”。
淮南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刻。除了追赶,我们还有退路吗?
淮南别无选择,只能直面差距,迎头赶上!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上坡路是最难走的,但再难也得走。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迎难而上、迎头赶上,才能从边缘崛起!
赶上来,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决问题。
对标先进就是更新观念、反思不足、少走弯路。
“我们不能听了就兴奋,看到了就震惊,回来却不采取行动。全市各县、区(园)、各部门要切实运用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创意用实际行动化解矛盾、出实效,用实干展现责任和担当,齐心协力、凝心聚力,为推动淮南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 ”学习考察期间,在两市召开了座谈会。市委书记任泽锋如此表示。
如今,合肥、滁州的发展成果,让淮南进一步对标、找到差距。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淮南与两市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理念、机制体制、发展水平和品位等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上的差距,而这也正是我们想要“超越淮南,看到淮南”的标题意义。
“放眼淮南”是“怎么看”的发展愿景,是“怎么做”的工作方法。
淮南明天的辉煌和辉煌,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动。
淮南要想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必须从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做起。为了迎头赶上,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于走进没有先例的“盲区”,敢于走进矛盾复杂的“困难地区”,敢于走进领先的“特殊领域”。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淮南发展的事情,就不怕委屈、不怕批评,确保重大项目一一推进、重点项目迎头落实、制度落实到位。点对点创新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来”、“看深”、“拿准”、“扎扎实实”,淮南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景柏松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安徽日报、网络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高新区投资营商局10月27日合肥投融资模式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借鉴合肥经验
为了进一步实施高科技区的新开发概念,实施了地区党工作委员会领导人,以了解Hefei的特定要求,并进一步建立一个第一类投资团队,以全面优化业务环境。 10月27日,高...
-
12月29日2024年山西人力资源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发布重大专项研究课题成果并揭晓获奖名单
12月29日,在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科学院(省人社部)指导下,2024年山西省人力资源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并...
-
合肥汽车锻件公司与机电所深入交流未来合作规划,共谋产业发展新篇章
2月7日上午,安徽合肥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和国、总经理肖来斌一行莅临机电所参观考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超,副总经理孙振田热情接待了来宾。双方就未来...
-
2024年深圳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大会:华辉人力集团荣获优质服务机构称号
2024年12月26日,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第五届第二次会员大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政府...
-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召开干部教师大会,讨论领导班子及组织架构调整
7月11日下午,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在第一报告厅召开干部教师会议。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正、副处长,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副高以上专任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