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市包河区:加速跑实现千亿城区新跨越,向着现代化中心城区阔步前进

时间:2024-10-28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76评论:0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合肥市包河区16.8公里的金色湖岸线上时,巢湖畔的包河大地渐渐苏醒。对于大多数保和人来说,这平凡的一天,其实是保和多日以来积累的一次飞跃。

不迈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回望“十三五”,合肥市包河区积累了大量经验,为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非凡的答卷:“城区第一区”加速领跑,“安徽“中心”当之无愧,基层党建彰显全省“四五”规划。 “空间大”位居第一,包河历史性地成为全省第一个经济总量“千亿”的城区。时代在前进,奋斗仍在继续。包河正以昂扬的姿态,在全省率先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

加快奔跑,实现向“千亿城区”新跨越

2020年12月24日,安徽省新冠疫苗“第一针”在包河区打响,留学生、出境务工人员、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50个重点人群接种。

时间拨回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突然来袭。包河把疫情防控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成为合肥市“管控最严、病例最少、最早清零、最早复工、最快复工、最快复工”的城市。 “最完整”的城区。当疫情逐渐稳定、复工复产全面展开时,巢湖流域又遭遇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涝灾害。两次大考期间,保和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感受人间温暖。与此同时,经济运行跌至“冰点”。

困难并没有阻止保和人坚定的决心。稳库存、扩量、防变量、疏堵点、解痛点、化解难点,包河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面,经济发展实现“V型反弹” -环比反弹。”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4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元。

“十三五”收官之年,包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五年“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连续数百亿”。 ”,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突破6个“百亿级”,地区生产总值连续7个“百亿级”。2018年,历史上成为首个“千亿城区”综合实力百强区挺进全国前40名;此外,省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滨湖科学城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爆发式发展,包河区入围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包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十四五”开局之年,包河雄心勃勃——以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高质量、一体化大力推进五个现代化作为路径。

到2025年,包河城区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更强,城市品味更加现代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完全的。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综合实力达到2300亿元。挺进全国前35名,实现长三角地区从“中等生”到“尖子生”的跨越。

【产业赋能】

优势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月22日,神州数码信息创新总部“落户”包河。作为合肥市“十四五”伊始签约的首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数字中国信息创新不仅是包河区目前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也是开盘的第一大产业项目。滨湖科学城萝岗生态园科技创新CBD总部经济工作。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新兴产业布局。近年来,包河总部经济加速发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项目)增至60多家;数字经济加快发展,1460个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大数据企业数量达到58家。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包河将以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双核心驱动,加快培育符合包河未来发展方向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数字经济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建设安徽省合肥市在线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包河园区,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化产业基地。省内经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视觉、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试验区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区。

同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商贸流通、建筑等领域龙头企业总部落户包河,带动区域整体国际化发展和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增不少于150家总部企业。

围绕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双千亿的目标,加快布局“大、智、动、云”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延伸、补充、强化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一体化通通”产业,打造产业新地标。

聚焦优势产业,以“链长体系”为抓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入实施“2311”工程,培育形成2个千亿元级经济业态、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10家左右“集团主”和“长链”企业、一批专业化、新型“小巨人”、“冠军”企业。

【筑梦长三角】

梦想小镇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平台

在长三角城市版图上,杭州余杭和合肥包河是一对闪耀南北的“双星”。如今,梦想小镇将两地紧密相连。 2019年底,两地签署合作共建河行梦想小镇协议。双方将立足合肥滨湖卓越城,合作打造河行梦想小镇,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范。

目前,河航梦想小镇已建成投入运营,已有12家企业入驻。包河区与沪宁杭先行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全区29个长三角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投资近800亿元。

梦想小镇是包河的筑梦空间,也是包河深度融入长三角的高质量实践。

未来五年,包河将紧紧抓住高质量和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速融合,打造全省连接高端的桥头堡沪、宁、杭及长三角元素。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思想上,继续深化“沪甬杭对标示范·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区干部群众向东看、谋跨越、向先行区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引领包河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支持企业与上海、江浙等地创新龙头企业合作,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落地科技成果转化,让包河与长三角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融合”。

同时,包河还将利用好高铁南站、合肥港等优势资源,打造长三角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深化优质学校联盟,推进医联体建设、医保融合、养老合作护理和儿童保育。充分利用G60科创走廊9市异地办证“一站式服务”有利条件,探索实施更多便民利企改革,为人民群众创造最佳环境民生和企业发展。

【城市空间】

品质城区打造城市“新标杆”

在雷街听相声,在大围采摘葡萄,在包公园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滨湖森林公园呼吸新鲜空气……在包河,传统与时尚碰撞,历史与现代交融,魅力在包河。城市在一处完整展示。

五年来,包河城市建设力度空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四大空间联动,湖滨引领作用凸显,湖滨优城创新诞生,飞河片区加速转型,萝岗生态园区呼之欲出,包河经济开发区加速改造、旧城更新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正在创建。成为典范,优质现代城区加快崛起,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显着增强。

近者喜,远者迎。

下一步,包河将围绕“一园一区一城一街一中心”,以系统化思维建设城市,确保园博园、锦绣湖公园、滨湖国际科普交流中心、科技CBD、花园大道。项目建设将加快把萝岗生态园建设成为“安徽的窗口、省会的心脏、城市的肺”。制定《旧城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努力让旧城焕发出新气象。

同时,全面建立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强化和优化“大共治”平台,建立健全服务治理主导的“大联动、微观治理”体系。以信息化为抓手,升级打造“大共享治理”2.0版,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体系。

部署建设“数字包和”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拓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旅游等应用场景,探索“未来社区”让城市更加现代化。 ,更多幸福。

合肥左岸电影院电话_合肥左岸影城几号厅死人_合肥左岸国际电影城

到2025年,搬迁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十五里河片区、飞河片区、滨湖卓越城、萝岗生态园等重点片区将成为城市新标杆。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更加现代化。时尚、包河已成为代表合肥、安徽对外形象的展示窗口。

【绿色发展】

水与绿的交融展现出生态宜居新面貌

每逢周末,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总是人头攒动。走进自然、享受绿色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到浩瀚的巢湖,甚至只是家门口的一个小游乐园,都是追求绿色的好地方。

包河绿意盎然。不仅看得清楚,而且也体现在数据上:五年来,新增改造园林绿地近18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4.67 m 2 ,绿化覆盖率达到45.8%。 WiFi型绿色廊道格局基本建立,全区各类公园总数达到86个。巢湖水质创40年来最好纪录,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15.2个百分点。

良好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绿色发展更宜居宜业。为了让巢湖八百里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包河将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奋力保卫蓝天、碧水、净土,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包河”。生态文明典范”。

未来,包河将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充分利用“园、水、林、田、湖、草”丰富的资源,打造“一环、一核、 “四带、四轴、多园区、多点”。 “一环”以环城公园为起点,顺时针由南淝河右岸、环巢湖岸线、排河左岸组成,打造城市绿色环线; “第一核心”以萝岗生态公园为核心,打造人人向往的城市“客厅”和合肥新名片; “四带”是二环路以南、绕城高速、十五里河、塘溪河公园、方兴湖公园的4条东西向WiFi信号形绿化带,打造功能与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廊道; “四轴”利用徽州大道、包和大道、北京路、上海路四条南北主干道,打造自然优美的城市绿道轴; “多园多点”——根据“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花园”。利用一切机会布置街道花园。

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建设一条水绿交融、城湖共生的美丽河流。

【民生保障】

包容共享描绘“和谐美好小康”新图景

我们愿意把最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民生上,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在条件最好的地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房,用环境最优美的土地建设中小学还有幼儿园……在包河,老百姓受益匪浅,共享民生福祉,充满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包河实现了从“基本民生”到“和谐小康”的跨越,共实施民生工程114项,累计完成民生投入214.58亿元。事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8万元增加到5.6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标准提高扩大,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数量分别增长49%、39%、36%,医疗卫生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省。

今年,包和将以质量和平衡为导向,推动民生福祉新改善。稳就业方面,加大对企业稳岗保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实施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新增创业基地5个,孵化成功企业120家。民生保障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健全居家与社区机构协调、医疗卫生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年新建各类租赁住房2593套,总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

此外,高标准实施17个民生工程,提升服务供给“含金量”。新建中小学5所、幼儿园11所,新增学额17000余个。加快省美术馆、科技馆、白溪城、合肥包河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建设,推广24小时智能书柜,让“书香包河”触手可及。

到2025年,就业更加充足、更高质量,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共同富裕成效显着,教育体系更加优质医疗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率先实现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城区高效运转,防控重大风险、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减灾能力显着增强,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湾客户端记者吴碧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