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君联高瓴领投,阳光氢能完成 6.6 亿元 A 轮融资,合肥氢能产业崛起

时间:2024-10-23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98评论:0

这是一笔有点令人惊讶的融资。

2023年底,阳光氢能宣布完成6.6亿元A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人发碳中和、中苏资本、上海等跟投。临港氢能基金、好迈母基金等。 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元。

崛起于安徽合肥的阳光氢能可以说是全国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回望2023年,一级市场氢能融资案例依然层出不穷,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又一注脚。

君联高瓴、

赴合肥投资氢能源

太阳能氢能的起源是什么?

简单来说,这是一家市值千亿的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的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7年,几十年来见证了我国新能源市场的风风雨雨。作为我国最早进军光伏逆变器的企业之一,其不仅成长为全球领先者,还将业务拓展至各个新能源赛道,比如风能、储能都有涉及。

当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氢能赛道。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在山西部署了多个光伏制氢综合示范项目,首次检验氢能产业。 2021年,阳光电源发布了国内首台、功率最高的SEP50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这是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的项目之一。据了解,目前最理想的制氢方法是电解水制氢法,可以生产零排放的绿色氢气,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难点。阳光电源电解槽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之一。

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太阳光氢能很快就会出现。当时,该国正在经历氢能源热潮。成立两年半以来,阳光氢能取得了20MW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及氢能源存储等多项技术突破。发电示范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制氢材料研究中心全国领先,今年计划达到3GW产能。

这为太阳能氢能带来了许多重大项目。比如去年成功制氢的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长江第一氢”,还有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国家电力集团公司等。化工集团、中国能建、深圳能源、大连清洁集团阳光氢能已出现在北京能源集团、京能集团等数十个大型绿色氢能示范项目和国家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项目中。去年,阳光氢能还中标了20多个水电解槽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超过1000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阳光氢能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并表示将以本次融资为契机加快柔性制氢技术迭代和产能升级,全面布局海外。领投方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温彦斌也表示,投资太阳能氢能的背后,看好全球绿氢产业的机会。

争夺氢能之都

安徽合肥太阳能氢能的兴起并非偶然。

合肥乃至安徽对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非常热衷。 2022年,《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部署推广使用500辆氢燃料汽车的目标,布局氢燃料供应体系,力争建成10个加氢站到2025年将建成车站。

与此同时,合肥正在多方面做出努力。例如,对投资建设加氢站的市场主体、购买氢燃料汽车的运营企业、“光伏+制氢”示范项目的投资者给予补贴;氢能源企业、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等将纳入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监管;围绕膜电极、双极板等产业链断点精准招商。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已聚集阳光氢能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

放大来看,安徽的氢能产业同样可圈可点。 2022年,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增加氢能源总产值到2025年能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提出布局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

作为安徽氢能产业的探索者之一,六安早在2017年就开始相关布局,引进独立燃料电池企业明天氢能。 2022年6月,明天氢能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获得合肥创投、中信建投、国和基金支持。

这只是一个缩影。放眼望去,全国各地都在争夺氢能产业。

此前,业内有一种观点:中国氢能靠佛山。这并不夸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约占广东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国家电投氢能、青能能源、亿辉能源等。中科科技、云量燃料电池、吉平新能源等一批企业落户于此,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还记得2022年冬奥会上,212辆氢能源公交车集体亮相,展示了北京的氢能源能力。事实上,早在2021年,北京就发布了氢能产业培育规划,计划到2025年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千亿。还吸引了天津、河北组成了“氢能源朋友圈”。

与此同时,各地在产业基金方面频频发力。 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设立首期885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投资中氢科技、华电富新等清洁能源企业;几乎与此同时,河南省濮阳市宣布设立规模达200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一业振兴城市的故事不断上演,如今各地都在押注氢能。

合肥阳光能源有限公司_合肥能源有限阳光公司怎么样_合肥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简介

投资者等待氢能爆炸

氢能长期以来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秘密武器。

所以这被视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巨大赛道。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0年至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将达到5万亿元。

尤其是随着《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为氢能企业指出了明确的退出和融资渠道,VC/PE进入的热情市场受到刺激。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氢能领域已发生超过170起融资事件,氢能新能源、杰氢科技、重塑科技、未石能源等企业均已完成融资。

其中,过亿元大额融资比比皆是,氢能独角兽纷纷涌现。最新案例是,去年8月,脱胎于中科院实验室的中科富海完成8亿元C轮融资,并获得诚通混改基金、建信股权、国投投资的支持、工银投资、越秀产业基金等投资者。投后估值达70亿元。

IPO也接连不断。 2023年初,亿华通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香港氢能源第一股; 12月,国宏氢能也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氢能融资热闹的背后,仍难掩困境。

俗话说,氢能无限好,但成本高昂。此前,日本两大氢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本田和丰田已先后放弃氢能源汽车项目。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氢气生产成本高昂。目前最理想的制氢方法电解法不仅生产效率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相比,而且其成本是前者的4至5倍,价格昂贵。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氢能储存和运输需要建设昂贵的加氢站,大量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其技术成熟度和应用场景尚待明确,成为制约其商业化的瓶颈,也让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因此,氢能也成为一级市场极具争议的赛道——坚定的信徒无数,也有看空者。这注定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