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积极应对老城空心化趋势,激活消费潜力,打造全省消费核心枢纽

时间:2024-10-21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35评论:0

积极应对旧城“空心化”趋势

激活四类人群消费潜力

庐阳区第二十期首期厅级干部培训班

主要撰稿人:

渭河(三小口街)

协助:

朱千云(区监察考核办公室)

王静(区商务局)

陈永良(亳州路街道)

张欣(区城管局)

庐阳老城文化底蕴深厚,市场魅力浓郁。有“合肥之根,泸州文化底蕴”之美誉。今年,乘着淮河路国家步行街改造升级、逍遥津公园升级改造的东风,核心商圈影响力持续增强。但面对旧城“空心化”趋势逐渐显现,基础设施承载瓶颈、人口外迁、企业外迁趋势不减、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不容小觑。 “十四五”期间,庐阳区着力构建“一核、一地、一中心”新发展格局,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将庐阳老城区打造成为核心省内的消费中心和市民向往的城市“会客室”。要实现这一目标,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必须攻克的难题。要积极应对老城“空心化”趋势,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老城居民和辖区企业白领日常消费,以及合肥市民和外地居民。周末节假日游客休闲体验消费,针对四类人群实施精准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消费潜力。坚持统筹规划、片区推进、项目引领,加快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建设,增强老城整体消费吸引力,努力实现老城持续繁荣环境更加优美,商圈更加繁荣,文化更加充满活力。

对于老城区居民

深挖老城情怀,细致宜居改造

面对老城区人口外流、老龄化趋势严重等问题,我们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治理、背街小巷整治、基础设施优化等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以细节为切入点,更加精准。满足群众需求,我们还将加大对老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镶嵌,加深对老城的感情,让老居民留连忘返、新居民满意。

一是加大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整治覆盖面,改善老城整体人居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推进老龄化友好改造。同时,在涉及道路改造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中,逐步升级为海绵道路,采用透水路面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提高道路质量,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方便居民生活。管辖雨天出行。

二是推进微花园建设,提升老城区绿地美感,加强社区藤蔓式绿廊渗透,利用玫瑰、紫藤、芦笋等植物美化庭院围墙和门廊,营造进门就能看到绿色的生态场景。

合肥罍街周边小区_合肥罍街有藕_合肥罍街介绍

三是提高社区体育设施覆盖密度,探索引入WePark万派社区足球公园等新业态,丰富老城区体育设施类型,加快推进庐阳体育公园、铁路公园建设,结合环城公园提升工程建设环城人行道系统,增加老城居民户外跑步空间。

四是突出地方文化,深入挖掘老城门文化、三小口文化、李鸿章怀军文化、逍遥津三国文化、老城红色历史等人文资源,并利用文化小品、漫画解读等。进一步提升三孝寺、回龙桥等老地名的知名度,讲好老城故事,通过原址再现文化场景、搭建古城等方式呈现。庐阳古地名博物馆。积极推进李鸿章家族当铺等文化古迹的整体保护和修缮。探索笔架山、金斗池等老地标的回归与展示。

五是强化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和文明创建常态化,全面规划共享单车停放区域,持续推进架空管线和弱电地下工程完善,保持老城区道路清洁美观。

对于辖区白领

聚焦建设提升,推动行业迭代

辖区企业白领是老城区居民之外的又一日常消费主力军,消费潜力巨大。然而,近年来,老城区企业搬迁形势严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城区建筑老化,交通、停车不便。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完善老城区停车场规划布局,增加停车位,完善智能共享停车系统。另一方面,探索多元路径,着力打造提升,推动产业迭代。

一是坚持少拆多修,将旧建筑改造成现代产业载体。在尽可能保留老建筑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定位、运营场景、工作群体等重点,大力改造修缮。如打造特色街区、文化策展美学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集聚共享空间等适合老城区的空间密集、人口密集场所。

二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提升老城文化品位,系统梳理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环节,突出文化博物艺术、影视艺术等重点方向。电视传媒、文化体验、文创策划、音乐演艺等领域,并重点培育,通过项目承接、文艺团队孵化等方式,推动集聚发展,参与老城文化文脉的挖掘和呈现。 。

三是推动现有企业业态转型,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吸引力,带动细分领域上下游企业聚集联动,形成业务集聚效应,大力发展金融业集聚。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企业服务,改善老城区营商环境,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四是完善创业引导和融资、场地、人才、市场等精准对接服务,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营造良好环境,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增强青年活力老城。

五是完善建筑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精准满足城市白领需求,构建无界城市园林形态,实行容积率综合平衡,打造大开放、大封闭、密集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和尺度适宜的街区肌理,凸显鲁雅、人文、温馨的建筑风格和科技、未来的社区气质,加快在科研院地块上建设街区并创建一个模型构建块。

六是突出党建领导,强化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满足企业需求,提供高效服务。复制杨梅站运营模式,打造更多党建主导的城市共享空间,真正以党建促发展,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让企业有更大的区域归属感。

合肥市民

有机的城市更新创造了不可替代的

合肥已逐步发展成为多中心城市。周末、节假日期间,各地涌现出市民休闲地标。除了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不可替代的传统休闲目的地外,还有雷街、河柴街、1912特色街区等一批提供良好体验和综合商业的休闲目的地格式。地标迅速崛起,增长率成倍增长。老城区在这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一方面是因为合肥地铁网络尚未形成,停车、出行不便限制了市民的选择。另一方面,因为老城区的商业区和文化地标并不是非常不可替代。业务布局不够合理,经验缺乏。因此,实现街区风貌和业态的有机更新,打造新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在保留老城历史文化的同时,打造不可替代的地标性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肥罍街介绍_合肥罍街周边小区_合肥罍街有藕

一是在老建筑、街区改造中,注重历史风貌的提升与城市产业新业态、现代生活新场景的有机融合,让烟花与雅致相结合,增强人文气息。规模。

二是利用好省市政府原有场地,延伸创建高品质城市记忆博物馆的方向,多建博物馆,多办展览,用特色活动带动人气。

三是街道改造坚持一街一主题理念,突出辨识度,打造一批优雅、时尚、民俗等新消费场景街区和网红打卡点。拉长逍遥十八巷业态链条,提升体验感;优化城隍庙商圈业态;打造欧东、塘西特色美食区。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发挥政府推动统筹指导和高标准建设的作用,引导区级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参与重点项目创建。

五是探索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消费供给模式,发展新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品与服务消费互动融合、需求与生产对接融合、参与互动。以及场景和体验的整合。积极推动“首店”经济、“老店”经济、“夜间”经济和“直播”经济。

第六,高端消费场所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抢占高端消费市场,推动百达系、商都、百盛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银泰高端商圈品质,加快三小口工地、老四等地发展。中城隍庙、老挝报社、七贵堂街道片区联合开发。基于高端消费、文化、国潮、时尚、慢生活的功能定位,引入高端商业引领,打造不可替代的网红地标。

对于游客

集文化、旅游、商业、娱乐于一体,珠成链

老城发展既要抓住合肥的根,又要立足全省乃至全国市场,拓宽国际视野。一方面,我们需要将文化、旅游、商业、娱乐深度融合,打造全链条、多时段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把整合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链条,从个体作战走向集体作战。转型,实现效益倍增。

一是加快泸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根据不同人群喜好,积极打造多条优质泸阳旅游线路,以老城为起点站、终点站和旅游目的地。该线路消费体验站,积极打造庐阳古城全方位旅游品牌。

二是结合老城商圈特色,打造文博文化、时尚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小而精的消费展览、时尚节、专场演出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平台、民族风情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等方面吸引着大众和各类小众群体。

三是打磨“夜游庐阳”等夜间旅游品牌,打造“夜市、夜美食、夜会展、夜秀、夜节、夜宿”主题场景,培育一批公园城市消费者依托逍遥津公园和兴化公园。平台突出优质商业流线,完善商业服务设施,打造绿道消费场景,植入文创、体育、健康养生、音乐等服务消费业态。

四是系统开发老城区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产品类别,推出“鲁小胖”等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嵌入地方文化,体现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如异形冰淇淋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创造基本产品。

五是打造地下文化、旅游、商务、娱乐空间,增加地下空间储备,在成熟地区适当开发,实施庐阳老城地铁站文化提升工程,体现一站特色,嵌入历史文化。弘扬老城文化,增强文化引领,做好地铁与地下商圈的有机衔接,打造长江路沿线精品地下购物路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