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创业者王亚:从广告到新能源,背后的大树是智能院
从广告、房地产营销转向新能源领域的90后创业者王亚,2020年创办公司,从事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充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如今公司发展良好,王亚说:“(我)是一名文科生,无意间进入了高科技行业,公司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是因为背后有棵‘大树’。”
他所说的这棵“大树”,就是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研究院”)。此前,这位年轻人因公司遇到技术瓶颈而寻求帮助。当他紧张地推开智能所负责人办公室的门时,对方耐心地听他描述市场资源、商业模式和技术需求。没想到,两天后,情报所组织了一支由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与他对接。
一方面拥有实验室多年的原创技术积累,另一方面王亚团队深耕9省市场渠道优势。目前公司已实现充电桩核心技术模块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双方携手加大研发投入,在无线充电领域布局。技术和产业化取得快速突破,拥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储备,企业发展迅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成果》,明确了一批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重点改革方向。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教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应用于智能制造产业,智能研究院联合由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经过十年努力,研究院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建立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46个,组建科研团队100余人。服务超过590家监管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应用领域”推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
从实验室到“应用领域”,科研团队与企业“共生”
智能学院研发中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汇聚了20余支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和100余支高科技创业团队,已成为当地科技创新地标。
“我们主动打破体制‘温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事业单位公司化运作模式。”情报所常务副所长张晓安说。他说,过去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是科研人员自发、零星的横向科研项目。双方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合同为纽带。合同签订后,合作即告结束。如今的技术研发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单一的合同合作,导致科研与产业之间缺乏稳定性和长期的联系。
为此,智能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合作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共生”路径:有技术成果引导的团队、有明确科研计划的研发团队、有接受新能力的团队。与企业结合,按照股份合作模式共同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供给和转化。
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细分市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内外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提供专业的智能文物保护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涉及的学科和技术相当复杂。
公司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在机械、传动、传感、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智能研究院平台优势,保持着稳定、持久的技术合作关系自成立以来与合肥工业大学张辉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此外,情报所每年选派多名“双导师制”研究生与公司联合培养,为公司提供了人才储备保障。
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是困扰人类的医学问题。在智能院“科技成果培育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合肥工业大学陈雷教授联手相关医疗单位,深入开展光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研发出原型机无创光生物治疗仪,填补了我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光生物治疗仪器设备领域的空白。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实现各方共赢
记者在智能院采访时,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不仅需要专利来进行技术转移,还需要技术背后的人才供给。还需要良好的技术和稳定的研发团队。只有这样,技术才能真正落地,实现迭代升级。
为此,智能学院试点了“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以学校平台为基础,以企业平台为场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校内技术团队与企业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跟踪研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关系,既保证了企业的高端人才储备,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伯谦就是“双导师制”的受益者之一。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学习后,他进入入驻智能院的合肥艾瑟沃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实习期间,在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公司提供的场景平台上的工程项目的研发和跟进,参与公司产品的研发和后续工作。管道卡尺、水质采样仪、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等。参与多项工程项目,参与研发的两类产品已投入工程项目使用。
公司负责人郭帅表示,联合培养不仅是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潜在骨干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公司人才储备库、提升公司整体实力的重要策略。竞争力。
据了解,近年来,智能所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个,从高新技术企业选拔40余名行业导师,开展“双导师制”联合研究生培养。培训、培养研究生4500余名。研究生成长为行业骨干。
全流程服务解决行业痛点
《决定》提出,加快建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链条全面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年来,制造业面临“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对此,智能院整合资源,建立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行业提供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为600多家企业提供诊断服务,以诊断服务为媒介推动科研团队和行业企业。持续合作,打造“诊断服务驱动成果转化”新路径。
智能所科研团队曾为当地一家金属制造企业出具“诊断报告”,分步指导,制定金属原材料及产品检测优化方案、热挤压工艺优化方案、等,有效解决了公司遇到的生产难题。随着合作的深入,2022年,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材料及关键成型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据统计,这种“诊断服务驱动”的模式,使学校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赋能高质量人才。当地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智能院构建了“平台-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五位一体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安徽博瑞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合肥工业大学校友创办,现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创业初期,研发进度缓慢、资金紧张,一度让创始人张文华非常着急。
为帮助其渡过难关,智能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为公司提供研发经费支持,同时选拔校内科研团队与其开展产学研合作。后来在软件开发、机器视觉开发应用以及自动化集成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公司已经走出困境,步入正轨。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产业发展需求,智能学院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发展方向,深入开展‘育苗、育苗、人才培养、连锁培育、 “网络培育”为核心,为科研团队和培育企业更好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明确方向、拓展空间提供基础。”张晓安说。
中青报周辉·中青报记者王雷王海涵来源:中青报
继续浏览有关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支持企业需求人才供给 的文章
相关文章
- 双 11 大考,物流快递行业再创历史新高,消费市场韧性足
-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年推免生工作启动,相关事项通知
- 合肥房地产新政出台后,学位制等细节问题引发市民关注
- 威海市环翠区人社局积极部署,全面开展 2024 年稳岗返还工作
- 2023 年 10 月 30 日,中信银行、中信建投证券与康达合肥举办首次联合党建活动
-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发布,华农兄弟转行挖竹笋,特种养殖户面临生死存亡
- 央行全面降准释放资金 8000 多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农大学妹带你探索三里庵美好小吃地图,吃遍合肥大街小巷美食
- 合肥轨道交通客流量上周破纪录,单周客运总量首超 800 万
- 中信银行交易+2.0 暨天元司库服务体系安徽区域发布会成功举办
猜你喜欢
-
中科新天地(合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与智慧环保技术的领航者
1、中科新天地(合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它是高新区“深科技”企业。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多项技术被评选为省新产品,多项产品被评选为省首台(套),还有多项技...
-
东阳市创新创业大赛:聚焦新兴产业,招引全球创新人才,助力产业升级
大赛简介 大赛的目的是深入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它围绕东阳市的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展开,将海内外优秀创客聚集并凝结起来。同时,发掘出一批具...
-
春节后招聘求职高峰期,多场招聘会在合肥举行,数千岗位等你来
春节过后,不少企事业单位开始了新一轮的招聘会,又到了招聘高峰期。连日来,合肥各大人才市场、会展中心举办多场综合性招聘会,人气火爆。 IT行业和电商招聘柜台吸引了众多...
-
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新设企业第二期培训会成功举办,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 为赋能新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快速发展,解决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打造应用场景等需求,11月30日上午,合肥市第二届新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培训会在市投资促进中心顺利召...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打造创新引擎,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彭雪英/吴明 张华 合肥工业大学 前不久,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学校服务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