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清华美院毕业生闫海的皮具店:20 年生死沉浮,一次网络寻人能否起死回生?

时间:2024-10-05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320评论:0

7月13日,47岁的清华美院毕业生严海决定关闭在合肥开了6年的皮具店。他用了2年时间才做出这个决定。

但一周后,这一决定在一分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了“寻人启事”,决定重新开张这家“濒临死亡”的皮具店。

这张寻人启事来自山东一位名叫童茹的女士。六月下旬的一天,她写道:“整个互联网都在寻找一位名叫‘舒’的男孩,他在上海制作和销售鞋子。”

其实,“树”并不是任何人的名字,而是严氏三兄弟在上海开设的手工皮具店的名字。老板严海,是她要找的“树”的创始人之一。

社交平台上千人转发的一小波评论,揭露了一家小店20年来的坎坷历程、走遍多地的故事。但颜海却发现,即使在网上找人,也无法让店铺起死回生。能拯救“树”的,是重拾久违的信心

“信心这个词看似空洞,但却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两个字。”颜海说。

1 哪里

童茹发起网上搜索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普通人想要穿一双舒服的鞋子。

十年前,童茹到上海旅游,在一家名为“舒”的皮具店买了一双鞋:平底圆头鞋,柔软的浅蓝色小牛皮鞋身。

童茹的脚是40码,左脚比右脚大半码。市面上很难找到合脚的女鞋,但这双手工牛皮鞋却是个例外。几年后,鞋底磨损了,她舍不得扔掉。

今年上半年,爱人误把这双破鞋当作废品扔掉了。她伤心了很久,决定找到这家小店和鞋匠。

当童茹开始寻找“蜀”时,她万万没想到,经营了20年的实体手工皮具店“蜀”会在合肥宣布“永久关门”。

7月13日,严家老板严海用晃动的手机摄像头记录了“蜀”关店前的场景:店内工人们正在一块一块拆除木板,施工声音尖锐和严厉的。 “取消店了,关门了,不做了,咱们再说吧……”视频中传来颜海失望而疲惫的画外音。

商店门口贴满了清仓告示。杨淑媛 摄

严海是四个孩子的父亲,看上去又瘦又黑。他脖子上经常挂着一串沉重的摩托车钥匙。近几年,店里生意不好的时候,他就会骑着摩托车去很远的地方散心。工人将店面拆除后,严海想将店内剩余的库存清理掉并变卖。为了引人注目,他命令店长在店内张贴黄底黑字的清仓广告,但以往他最不喜欢的还是这种“俗气审美”。

因为清仓,店里又恢复了一些人气,但颜海还是百感交集。他是三兄弟中与“树”绑定时间最长的一个。几年前,他的小皮革店和现在一样拥挤。

大学毕业后,严海、严峰兄弟在廊坊开办皮具工作室失败。 2002年,他们带着两大箱原创皮具南下上海。起初,他们在手工皮具店里出售自己设计的皮具,但利润微薄。

2003年,兄弟俩决定开自己的店,并在上海绍兴路90号租了一间6平方米的“羊肠”小房间。他们用木板做招牌的地板,用铁丝包裹从路边捡来的树枝作为装饰。店名是一个宋代大字,名叫“树”。

很多顾客看到这个招牌就问:“你们是一家卖手工皮具的店,为什么叫树呢?”颜海回答道:“我的店名叫树,感觉多加一个字不太合适,你想怎么想就怎么想。”什么树都可以……”

严海后来解释说,当时严父的皮具厂倒闭了,家里负债累累。 “我在为自己的店取名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我觉得它应该像一棵树一样,靠自己的能量生存,不依赖任何人。”

最初,该店专注于定制皮革制品。后来他们发现,做定制皮具周期长、利润低、生存困难。上海世博会前后,颜海看到不少女性穿着高跟鞋参观世博会,脚都湿透了。他想到了做鞋,专门做舒适又漂亮的鞋子。

严海正在阐述他的鞋子设计理念。杨淑媛 摄

作为美术学院的学生,颜海懂得雕塑和色彩的运用。他设计的鞋子大多线条简洁,没有五金装饰,也没有硬塑料内衬。他们完全依靠额外的一层牛皮来塑造鞋子的形状。鞋款的配色也非常大胆,撞色拼接、翠绿、深红、豹纹、斑马纹……

颜海的描述也与童茹对“树”店的模糊记忆相对应。她记得当时的“树”是一家很小很狭窄的商店。 “客人只能一只一只地进去,鞋子大多是色彩鲜艳、柔软的皮革,在狭窄的空间里一层一层地排列着。”童茹还记得,店主留着长发中分,显得有些冷漠。当时他正专心画设计图,没有理会童茹和进店的三位女顾客。

童茹发现,当时买鞋的女同伴也在不同时间寻找过这家店,但没有找到踪迹。

“这家店要么搬家了?要么关门了?”童茹那段日子很着急。 “我很想知道这家店的生存状况,看来我很关心一位失踪多年的老朋友的命运。”

2 他是谁

童如又天正在浏览社交网络,觉得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也许她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找到店主。

于是,她写下了自己和这双鞋的故事。在这篇寻人帖子中,她还上传了一张姐姐当时买的鞋子的照片:一双粉色圆头蝴蝶结平底鞋。

一天之内,这个普通人找鞋的故事在网络上被转发了上千次。童茹在留言区发现,有人也从这家公司购买了鞋子,也在寻找失踪的“树”。

有人留言告诉童茹,绍兴路上有一家叫“舒良手工鞋”的店。然而,童茹添加微信后,发现很多细节都不正确。 “舒良做的鞋子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童茹继续寻找。

Tong Ru 的在线帮助帖子“寻找树木”。

另一个线索来了。有人表示,也许可以从祥子那里找到“树”的下落,祥子也是一位在上海做手工皮具的安徽店老板。巧合的是,祥子与“蜀”的创始人是同乡。正是严家二公子带着祥子来到上海扎根,投身手工皮具行业。

童茹这才发现,“树”品牌的创始人其实是三位,而且都是兄弟:颜海、颜枫、颜红。

童茹第一个联系的人就是老三燕红。他告诉她,市场竞争激烈,他已经转行很多年了。一个多月前,他的家人搬到了泰国。但严宏留下了一些自己的皮具,存放在父亲在上海的小皮具店里出售。

当童茹给颜红发姐姐那双鞋的照片时,颜红兴奋地回复:“我们把这双鞋叫小结款,是羊皮的,问题是穿了后跟会掉。”好久了……”童茹对颜红投资手工鞋感到震惊,劝说他不要放弃做鞋。

因为童茹的失踪帖,颜红设计的第一双鞋的买家也联系上了颜红。 15年后,她告诉颜红,她把这双鞋带到了美国,差点被做电影道具的朋友收藏。

老板严海的儿子阿树也在小红书上看到了这张寻人启事。阿树和小电“树”同年出生。彦海在他出生时毫不犹豫地给他取名“彦舒”。这个青春期男孩很少在网络上留下痕迹,但看到通知后,他主动联系童茹,并多次向他表示感谢。

合肥哪里接到手工活_安徽合肥手工活骗局_合肥手工活外发

根据阿树的故事,童茹了解到严氏家族制作皮具的传承。严家三兄弟的父亲早年在安徽省利辛县开设了一家皮具厂。这个小工厂里的所有物品都与皮革有关:自行车打气筒里的皮碗、空压机里的皮坐垫、手工编织的枕头……严氏兄弟儿时的玩具都是铺天盖地的皮革边角料。

严海正在设计鞋子。

根据童茹当时对店主“长发中分”的记忆,阿树给她看了一张二叔严峰的照片。 “是的,他就是当时店里的人!”童茹非常确定。

至此,关于“树”的所有线索已经浮出水面。

但这双鞋是谁制造的呢?没有一个相关人员能够说得清楚。 “当时,我们兄弟三人整天都在鞋子堆里度过,有几千双款式相似的鞋子。”颜海回忆道。

3 制作鞋子

“现在市场很不好,我爸爸不做鞋了,他在合肥的店很快就要关门了。”阿树在微信上告诉童茹。

“别关门,重新开始已经来不及了,我们都会再追随你的!”童茹说道。

和童茹谈话后,阿树躲在便利店的角落里擦眼泪……那天阿树跑到父亲的皮具店,把童茹的“寻人条”拿给父亲看。

“老板还做鞋吗?我还想再买一双舒鞋……”想要回购鞋子的顾客在帖子后留言。

颜海放下手机后,沉默了片刻,对颜舒说道:“我们去湖州做鞋吧!”颜海走得那么匆忙,车子就开出了合肥,他才想起应该问一下过去给他做鞋的人。老工人都去哪儿了?

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颜海回到了阔别两年多的“老地方”——浙江省湖州市华林村。

以前和他一起工作的工人老彭从仓库里拿出很多以前用过的鞋楦(做鞋需要的模具),排成一排。

彭师傅正在做鞋。杨淑媛 摄

接下来的几天,颜海在湖州的车间里,更换鞋楦、挑选皮革材料、制作鞋子原型。他在朋友圈写道:“每次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和这么好的皮革,我就兴奋不已!”

这种兴奋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在上海开店的时光。 “在上海开店的10年,是支撑我的精神食粮。”

颜海记得,筹备小店时,兄弟俩没钱买整张皮革,就到父亲关闭的皮具厂买了2吨“看起来更有趣”的边角料; 《树》开业第一​​天,兄弟俩没有钱。这笔钱被用来支付住宅的租金。幸运的是,下午四五点钟,来了一位欧洲老太太。她看中了一个软包,没有讨价还价就以300元的价格买下了。

颜海曾经为客户定制皮具制作稿件。杨淑媛 摄

“当你在上海的商店工作时,你总能遇到让你兴奋的人。”颜海说。在淮海路一家酒吧唱歌的爵士乐歌手保利请严海制作一条皮裤。颜海在裤子两侧放了一排流苏,当保利在舞台上跳舞时,他摇摇晃晃……但随后裤子被保利的管家放在洗衣机里缩水了。颜海很快想到,用铆钉将几块不同颜色的皮革固定在裤脚上,打造出一条全新的裤子。保利看到这条裤子时尖叫起来。

还有一次,一群操着台湾口音的普通话、穿着另类服装的年轻人走进“树”,想要制作不同形状的背包……颜海耐心地写下了要求。离开前,几人留下了三张演唱会门票。后来,颜海得知,这些年轻人都是周杰伦乐队的成员,其中就包括方文山。那场演出是周杰伦在中国大陆的首场演唱会。

一时之间,颜海的心情不太好。周末他会贴出临时的“关店通知”,然后骑着摩托车去兜风。一位名叫凯莉的法国女士想要购买皮具,看到通知后非常好奇。 “中国商店很勤奋,谁会在周末顾客最多的时候关店呢?”她决定坐在店门口等颜海回来。

傍晚时分,颜海开着摩托车回来了。看到被阳光晒得通红脸的老板,凯莉像呼唤老朋友一样爽朗地笑了:“你终于回来了!我等了你一下午了!”两人拥抱在一起。

当严氏兄弟在上海开店时,媒体就对这家“树”店进行了报道。

上海的一家小店“树”一直保持着热度,直到2013年,一切戛然而止:严海因户籍问题,不得不带着儿子阿树回斐上学,不得不告别。到上海的小店。

多年来,颜海一直保留着一本剪贴簿。当年,每当他在上海设计出令他引以为傲的手工皮革制品时,他都会拍下照片,贴在画册里。有时他还会邀请顾客一起合影。这几年生意每况愈下,他连这本画册都不敢打开了。颜海认为,这棵“树”在上海这座城市找到了真正的土壤。

颜海在上海设计皮具的画册。杨淑媛 摄

4 挣扎

在湖州重新开办制鞋作坊的日子里,严海发现,当地的制鞋工厂近年来已经倒闭一半以上,皮革市场也萎缩了不少。这让颜海心里一直在跳动。

“回顾做鞋的决定,我承认我先是感动,然后是冲动。”严海知道,重新恢复两年前亏损的产品线,对于他本已摇摇欲坠的店铺来说,将是一个风险。

目前的皮具店“树”位于合肥市中心的文化区。店面是由原来的报告厅改建而成,面积200多平方米。

六年前,颜海第一次来到这里,立志拿下这家店在公园里“最不像商店”的门面——它隐藏在这个文化区深处,很难吸引路人进店。

严海有自己的想法:他把报告厅的每一个台阶都塞满了手工鞋,然后放置一些蒲团供客人换鞋,“就像一个手工鞋博物馆”。

在装修店面时,严海精心设计了南门。他用黑铁色做了一个不起眼的“树”字,说它“有一种沉默的生命力”。他从黄山带回了一尊树雕。树皮被剥掉后,这棵树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状,挑衅而独立。颜海找人定制了两条粗铁链,连接天花板和台阶。当与树雕放在一起时,“就像工业与自然的碰撞”。

“树”门是严海在合肥开店时设计的。杨淑媛 摄

几年后,南门外建起了一圈商铺,卖咖啡、卖女装。从路边看,他家朝南的店门被堵得严严实实,进店的顾客也少了。

无奈之下,颜海将客人进出的门改成了西门。此门正对文化公园侧门,不妨碍行人视线。

严海还在西门旁边挂了一个新招牌,叫“海哥皮具店”。改名的想法来自一位和颜海一起玩摩托车的朋友:“树这个词太抽象了,大家都知道你叫海哥,不如改成海哥皮具店吧。”

用颜海的话说:“这两扇门,南门代表理想,西门代表现实。”而他对商店的理想也逐渐与现实妥协。

在合肥开店初期,喜欢燕海鞋的人很多。但很多顾客只把手工鞋当成一种“穿着玩”的体验,很少有人回购。慢慢地,鞋子的销量从每天几十双下降到每天几双。

他的妻子李晓萱熟悉网上女装销售,她建议在微信上卖鞋子​​。颜海拒绝:“鞋子你得试一下。”

后来直播流行了,颜海也想开直播来吸引人气。前几场,他决定只和网友聊皮具和小店经营。不到半个小时,直播间就进来了1000多人。但正是这种亲切自然的氛围,让颜海觉得卖货都不好意思。 “直播带货”顺利结束。

一次晚宴上,桌上有很多生意人在做大生意。大家说起营业利润,动辄就达到几百万元。这时,燕海的支付宝提示“支付宝已收到239元”。颜海趁势自嘲道:“守护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就满足了。”

此后,这三分之三的土地加速流失。 “如果一个月没有顾客进来,店里每天开张都会赔钱。”店长马帅说。

合肥燕海手工皮具店。

两年前,严海决定做最后的努力:停止生产多年来一直亏损的手工鞋,转而生产成品复古皮具。为了满足新产品的展示需要,他还雇了工人,用木板将教室的台阶填成了一个两层的大平台。

但这一改变未能挽救商店。今年3月疫情严重时,“整个公园都被栅栏封锁,客人进不去”。两个月后,公园重新开放,但人气完全丧失。颜海算了一笔账,发现自疫情以来,他的店每年损失近20万元。

“常年空无一人的小店,会慢慢侵蚀你的信心。”颜海说道。

然而现在,因为一张“寻人启事”,颜海感觉最辉煌的时光似乎又回来了,“你想想,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有人在找你!”

5 心中的“树”

从湖州回来一周后,燕海复产后的第一批100多双手工鞋就发布了。每双的价格与十几年前刚开业时一样:239元。他的妻子李晓萱刚刚把这双鞋拍了照片,上传到小红书和微信上,几个小时之内就全部卖光了。

“当天我收到了1000多个微信好友请求。”李晓轩忙到晚上11点左右才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又起床开始工作。此后,李晓轩每天都会接到100多双手工鞋的订单。

付款前,李晓轩会告诉顾客:手工鞋制作费时费力,但作坊每天的产量只有三十、四十双,至少要等两周。

但没有人因此取消订单。大多数人会说:慢慢来,我们可以等。

鞋子由严海设计。

7月底,童茹还收到了颜海送的一双银色圆头平底鞋。这双鞋的后跟处有一个小松紧带,对脚型的包容性非常好。

“脚感很好,很舒服,这种感觉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了。”穿上鞋子后,童茹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道。

8月初的一天,颜海在合肥的家中设计了一个店牌,上面写着“树——清华美院的颜海、颜峰两兄弟于2003年创作,店址位于绍兴路90号”。上海路。”

颜海看到这个介绍,感觉有些尴尬。他解释说:“自从开店以来,我们从未公开过我们的大学或名字。但现在如果你想让别人买你的东西,你必须先让他们知道你是谁。”是谁?”

但颜海很清楚,克服多年开店的一些惯性思维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颜海更新了自己的皮具店,购买了运动服和防晒服。颜海认为,这样的产品日常实用,更容易销售,也能让自己的店铺维持得更长久。

近日,二哥严峰来到合肥寻找严海。严海讲述了寻找“树”的故事,严峰立即表态:“兄弟,你继续做鞋吧,我来帮你!”严峰现在在黄山市的一个村庄里盖房子。工作室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展示许多乡村手工皮具。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村里的天然染料和工具制作一双手工鞋。”严峰也没有放弃做鞋。

与此同时,颜海接到了皮具店所在文化区负责人的电话。他希望颜海能够再坚持六个月,等公园新期竣工后,把沿街人流量大的位置留给他。

“你是第一家入驻这里的原创店,我们希望你留下来。”负责人说这话的时候,对童茹最近的网店搜索情况并不知情。

“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流量,而是因为他真心喜欢我的店。”颜海说道。

燕海皮具店所在的文化区。杨淑媛 摄

有时严海甚至认为有一种神奇的驱动力可以让他坚守在“树”上——比如,他在一个陌生鞋楦的后院发现了一个丢失多年的“鱼钩式”鞋楦工厂位于湖州。

八月初一个炎热的夏日,颜海再次驱车前往浙江湖州的制鞋车间。这次他想还原他早年设计的几双鞋。

“鱼钩款式”是颜海最放不下的鞋款。这双鞋的颜色鲜艳大胆,鞋款的线条设计也别具一格。但停产后,老彭也丢了鞋楦。

一天下午,颜海带着仅存的“鱼钩式”鞋样品跑到鞋楦厂。他不小心跑进了工厂的后院。在一个晒得龟裂的蛇皮包里,他隐约看到一双鞋楦,看起来很像“鱼钩式”。他迅速将蛇皮袋撕得更大,“这是鱼钩模型!”他惊呼道。

几天后,颜海带着第一批新款“鱼钩”鞋回到了合肥。鞋子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后,一位来自潍坊的女孩兴奋地走了过来。 “这双鞋一直在我心里,我迫不及待地想明天收到它们,把它们焊在我的脚上。”她这样描述这双鞋:“它们看起来像人。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也要保持一些小个性。 ”

颜海听到这句话后,心中一惊。他发现这句话似乎很适合形容自己和店里近20年的生死斗争。

8月底,颜海再次出发,前往心中的“树”。这次的目的地是广州,他想为鞋子找到更好的牛筋底。 “鞋底不能太厚,太厚了,不美观,但弹性要好……”说到做鞋,颜海似乎无话可说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