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安徽造汽车大放异彩,首位产业加速换挡提速
搭载大车型的智能网联汽车、“长翅膀”的飞行汽车、全息投影3D智能座舱……不久前举办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主题日活动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亮相的“安徽制造”汽车给中外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960年代第一辆汽车在安徽江淮汽车制造厂下线,到2023年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再到2024年一季度产量增加同比增长35%,出口同比增长28%。 %,被列为安徽“第一产业”的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加速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汽车产业史无前例的变化,处于崛起关键期的安徽,积淀深厚、动力强劲、潜力巨大,不断为“第一产业”寻找新的定位……
全链条产业生态的“建设者”
汽车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一种交通工具。但在这个普通的工业产品背后,却有一座工业化的“大山”支撑着它。
无数的零部件公司和设计公司,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电解铝行业、稀土行业、电子行业、化工行业、芯片行业、玻璃行业等横向或纵向产业链,加上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只有健全、有机的体系,才能生产出完整的汽车。安徽正在打造汽车全链条产业生态。
这种建设是从工业革命开始抓住机遇的。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大趋势,让在纯燃油车时代不温不火的安徽汽车抓住了机遇。安徽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高级别领导小组,成立了省汽车办公室并有实体运作,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同比增长45%。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制造”。
用手机拍照、用小笔记本记笔记、仔细研究各种车型……202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车企奇瑞的展位上挤满了不同肤色的面孔。奇瑞集团携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共计25款车型参展,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80%。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共销售汽车52.96万辆,同比增长60.3%。
这种建设可以融入整体发展形势。
从合肥向南行驶约260公里,我们来到了皖南山区城市宣城宁国市。在安徽旺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装车间,新增的汽车连杆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公司将在2023年新增21条生产线,涉及汽车连杆、摆臂等不同零部件。
3月下旬,2024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宁国召开,进一步助推了这里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宁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赖先明介绍,依托中鼎、宝龙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引领,宁国通过规划引导、扶持培育,聚集了汽车零部件各个细分领域的企业,引领带动、产业招商。超过450个家庭。 “我们要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长三角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考虑和规划。借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最大的机遇、最大的潜力。” ,最大的发展红利。”
这种建设是建立在坚持系统思维的基础上的。
初夏,当我走进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时,运输车队正忙碌着。园区江淮中重卡富阳生产基地实现了卡车、牵引车、工程车全覆盖,成为江淮汽车发展最快、盈利能力最强的场外工厂。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卢戈表示:“近年来,我们加强与合肥的产业协同,融入全省汽车产业集群,园区已聚集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24家。”
富阳合肥现代产业园是带动皖北整体振兴“第一产业”的缩影。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皖北汽车产业链工业企业收入平均增速达27.4%,其中亳州、苏州、淮南增速超过50%。
不要急于进入,避免同质化竞争。安徽确立“第一产业”后,着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明确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和错位发展理念,形成了“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除奇瑞、蔚来、安徽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外,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销售维修等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 、回收等汽车产业链。
从皖北平原到长江沿岸,安庆汽车照明产业、宣城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镁基新材料产业、亳州零部件产业、马鞍山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淮南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新能源储能产业、滁州“三新材料”、淮北陶瓷铝新材料产业、蚌埠玻璃产业、富阳装备制造业、苏州云计算产业、黄山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各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向新,纷纷“入链”。 2023年,安徽汽车全产业链收入将达到万亿元新水平。其中,零部件企业实现营收5180.5亿元,占比44.7%,高于整车及后市场。
安徽省汽车办副主任刘文峰介绍,在安徽“第一产业”政策引导下,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专家智库、人才支撑等各类生态资源积极联动、积极整合。 。全省各级正在形成政府大力推动、企业主体信心十足、社会各界力量乘势而上、实现共赢的局面。
整合赋能新技术的“实验者”
与车企合作,梳理车辆运行的不同场景,找到电机控制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区域,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软硬件开发和优化……这就是33岁的功能安全合肥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杨涵的日常生活。他和他的团队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车载电源等零部件设备的功能安全规划、设计和审核。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多产业融合、多技术路线变革的发展阶段。安徽顺应技术变革,坚持以技术创新融合赋能汽车制造,努力推动技术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综合赋能催生新职业。
杨瀚介绍,汽车功能安全是一个涉及系统设计、开发、验证、制造和支持的综合概念。主要目的是保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安全地执行预期的功能。电动汽车有许多电气元件。为了保证电池、电机、电控的安全运行,以及车辆的正常行驶和驾乘人员的安全,存在与功能安全相关的职业。在202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亮相的安徽展车配备了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功能安全电机控制器。
以“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重塑传统汽车产业链结构。安徽发展“第一产业”,始终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成立全省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实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研发与制造的统筹协调。 ,在“三电”、“三智”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融合赋能带来新业态。
为深化跨境合作,安徽着力培育后市场“生态圈”。推广新能源汽车,首先要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在实际过程中,安装充电桩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站点限制安装,有些站点禁止安装。安徽专门发文,对六大场景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流程进行梳理,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登记、建设审批手续等流程,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更简单、更快、更好。
不久前,安徽省发改委、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等五单位联合发文,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双向交互系统。 ,力争到2030年为电力系统提供10万千瓦级双向灵活调节能力。在安徽,与车联网深度融合互动的新业态正在培育。在合肥市市新路国网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新能源车主可利用三个V2G充电桩,将爱车变成“充电宝”,向电网“放电”,完成新能源交互汽车和电网之间。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副部长郑康震表示,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分布式储能,存储可再生能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从而实现更广泛的消费和替代。车主可以通过在电网负荷较低的“山谷地段”充电,并在高峰时段向电网“卖”电,进一步降低用车成本。
一体化赋能走出了新赛道。
五一假期,凡是到合肥市萝岗中央公园游玩的游客,都会被正在空中试飞的电动无人机所吸引。萝岗中央公园作为全空间无人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零重力、讯逸科技等低空经济企业落户合肥。这是合肥探索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峰、让“第一产业”引领产业实现相互转化的缩影。
“我们正在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规划培育全空间无人系统建设,包括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未来的汽车可能是路上的汽车,但在路上、空中、水中还会有其他形式。”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宇说。在发展新生产力的实践中,合肥将依托“第一产业”的根基,培育更多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业态未来将创造更大的新竞争优势。”
融合与赋能带来新机遇。
安徽“芯屏车组合”由动态存储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与制造融合产业、城市应急安全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组成。大健康产业、智能语音、人工智能产业组成的“急智慧”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中相互嵌入。 “安徽车”、“安徽屏”、“安徽芯”、“安徽芯”这些“大脑”的融合与赋能,为汽车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协作、利他共生,为安徽新一轮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更多机遇。面对汽车行业多个主要省市的殷切期盼,大众集团将其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大众汽车集团表示,该中心“将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先进技术融入到汽车开发过程中,预计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缩短约30%,以更快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整合赋能,让安徽对外资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
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探路者”
中国出口的汽车中几乎每四辆就有一辆是“安徽制造”。
安徽省政府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23年该省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占全国份额23.4%。今年一季度,这一势头延续,安徽出口汽车32.6万辆,同比增长28%。安徽“第一产业”开放合作的故事不仅仅是数据。
在德国埃姆斯比伦的一个大型露天停车场,来自中国安徽汽车公司蔚来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换电站非常引人注目。通过这个智能换电站,只需几分钟,即可更换新能源汽车的电池。
据蔚来欧洲副总裁张辉介绍,他们已在德国恩斯比伦、乌尔姆等地建设了14座换电站。智能换电作为新能源汽车补充能量的新方式,为德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安徽“第一产业”开放合作的故事不仅仅是单向走出去。
在合肥蜀山区华润万象城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展厅内,时尚造型、智能驾驶的电动汽车吸引了顾客的目光。他们从忙着介绍车型配置的销售人员处了解到,这里很多车型的轮胎生产都是来自十多公里外的德资企业马牌轮胎的合肥工厂。
自德国大陆集团在华投资建设首个外商独资轮胎生产基地15年来,大陆集团多次在合肥追加投资,持续拓展新能源汽车轮胎研发创新。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副总经理周源表示,公司2022年将为新能源汽车供应轮胎180万条,2023年将增至290万条。
安徽“第一产业”开放合作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企业身上。
很多人注意到,2023年安徽省经贸友好代表团访问法国、德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时,江西汽车集团、奇瑞集团、蔚来汽车等安徽车企代表从未到场。 。一直缺席。安徽大力支持和推动本土车企深化全球战略布局,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吸引了比亚迪、福耀玻璃、芙蕾雅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汇聚资金、技术、人才,推动产业链完善升级。
“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走出去、引进来,深度融入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安徽汽车产业正在高水平对外开放。随着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将进一步巩固,集群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紧邻大众安徽MEB工厂的供应商园区正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目前,已有18家大众安徽合作企业入驻。大众安徽的生产供应商中,有的是安徽本土企业,更多的是随大众来到安徽投资的企业。目前,已有48家供应商跟随大众安徽公司落户合肥及周边地区。 “我们不仅与合肥的供应商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还投资了合肥的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将安徽当地的供应商纳入大众集团的全球供应网络。”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葛万迪表示。
多位安徽汽车企业领导表示,深度参与全球化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安徽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第一产业”正在成为安徽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排头兵”和“探路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安徽寻找中国合作伙伴,安徽的“第一产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产业嵌入越来越深,协作水平越来越高。来得越来越高。 (本报记者李亚彪、吴惠军大声发言)
相关文章
- 独家策划!合肥主城庐阳区环线发展与板块置业解析,多盘上新等你来选
- 合肥政府出大招:土拍模式更改,限贷政策出台,楼市降温决心坚定
- 合肥七中高三生物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提升高考备考质量
- 合肥 7 月 1 日起执行新政提高首付限制贷款,南京限贷信号引发关注
- 安徽省 2024 届高考一轮备考规划及实施策略研讨会在淮北一中举行
- 合肥楼市调控措施落定,限购政策不在其中,6 月 29 日将出让 23 宗地块
- 2019 年安徽省暨亳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亳州市举行
- 合肥市第七中学 2024 年高考考生档案移交工作通知,务必仔细阅读
- 2024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分析会在合肥六中举行
- 合肥未来科技产业园落户,维天运通通过上市聆讯,两个机器人项目落户庐江
猜你喜欢
-
高新区投资营商局10月27日合肥投融资模式专题研讨会深入学习借鉴合肥经验
为了进一步实施高科技区的新开发概念,实施了地区党工作委员会领导人,以了解Hefei的特定要求,并进一步建立一个第一类投资团队,以全面优化业务环境。 10月27日,高...
-
12月29日2024年山西人力资源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发布重大专项研究课题成果并揭晓获奖名单
12月29日,在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科学院(省人社部)指导下,2024年山西省人力资源学术年会在太原召开。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并...
-
合肥汽车锻件公司与机电所深入交流未来合作规划,共谋产业发展新篇章
2月7日上午,安徽合肥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和国、总经理肖来斌一行莅临机电所参观考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超,副总经理孙振田热情接待了来宾。双方就未来...
-
2024年深圳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大会:华辉人力集团荣获优质服务机构称号
2024年12月26日,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第五届第二次会员大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主办。会议汇聚了来自政府...
-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召开干部教师大会,讨论领导班子及组织架构调整
7月11日下午,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在第一报告厅召开干部教师会议。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正、副处长,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副高以上专任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