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姑娘准备特产大礼包,与内蒙古网友互换特产,分享家乡特色

时间:2024-09-26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97评论:0

8月14日,记者联系上送来特产礼包的陈女士,陈女士今年25岁,合肥人。

合肥姑娘准备特产大礼包,与内蒙古网友互换特产,分享家乡特色

内蒙古网友晒出的开箱视频中,战记、同庆楼、古井贡酒三合粽、鹭江小红头等礼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陈女士透露,因为一直关注网上的特产交流,经常看到外省网友分享自家的特产,却很少看到有人分享安徽特产,所以这次决定参加,把自己家乡的特色分享给大家。

“我花了一周时间准备这个大礼包,为了买到正宗的特产,我甚至开车到原产地去买了一些。”陈女士说,为了准备这个大礼包,她特意做了攻略。“不尝不知道,一尝就会惊喜。就是通过这个机会,我才知道合肥有这么多特产!除了年轻人常说的詹记、同庆楼,还有很多传统小吃,有些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食有庄木粽子、巫山贡鹅、三合粽子、巢湖银鱼、庐江小红头、共和堂狮子头等,潮流纪念品有詹记、同庆楼等。此外,陈女士还在礼包里放了两瓶古井贡酒,臭鳜鱼、淮南牛肉汤、八卦山豆腐皮、宣城鸭脚包子等安徽美食,以及安徽省博物馆定制的包公文创产品。

陈小姐发送的特产

“不只是合肥,既然是分享,我们还是想让远方的朋友尽可能多地感受一下合肥、感受一下安徽的特色。送文创产品,主要是让别人知道合肥是包公故里,也算是文化分享的一种吧。”

开箱视频发布后,引来众多网友点赞,人们纷纷留言:“好认真,几乎选到了所有安徽特产”、“安徽人证明这些特产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细心,把我家乡的小众特产都发现了”、“礼物很能体现安徽的历史文化底蕴”、“收藏起来了,下次不知道送什么给朋友可以参考”……

陈女士坦言:“有些人很惊讶合肥有这么多的特色美食,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

陈小姐发送的特产

交换特产和“开箱惊喜”

律师表示有办法降低风险

互赠特产是指网络上的陌生人之间通过口头约定,相互赠送家乡特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新秀表示,由于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互赠特产”既能满足人们的人际交往需求,又能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界限,是一种古老而又新的形式,也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去年开始,互换特产风靡各社交平台,不少年轻网友乐此不疲。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互换特产”“安徽”两个关键词,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收到的安徽特产大礼包,并给出好评,称诚意满满。不少网友认为,虽然现在网购也很方便,但开盲盒的感觉很有趣,里面有很多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地道特产。

与此同时,也有人在兑换特产过程中遭遇“骗局”,如收到的特产与发出的特产价值不对等、对方收到特产后直接拉黑自己等。

那么,在兑换特产时该如何避免陷阱,一旦被骗该如何维权呢?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律师温婷婷就此给出了建议。

温婷婷坦言,首先要明确的是,“换特产”行为本质上是双方互惠的契约行为,在双方对特产价值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双方无需为特产价值不对等承担责任。但如果对方在换特产过程中存在主观恶意非法占有特产,并以欺诈手段骗取他人所送特产,且对多人实施同一诈骗行为,则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受骗方可向公安部门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了确保收到的特产价值等值,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减少或避免特产交换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可以在交换前约定好所交换特产的价值。此时,如果一方不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其行为构成违约。守约一方可以与违约方进行协商,要求违约方赔偿或补偿其损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以明码标价的方式兑换特产,如果对方发送的特产不符合约定,可以向平台举报对方的违规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前期沟通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方的社交账号、过往言论等方式尽量了解对方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并保留双方的聊天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发快件前双方同意同时发特色产品,密切关注物流动态,如发现对方物流信息迟迟未更新,可及时联系客服拦截快件。

文字|合肥通客户端-合肥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海怡

全媒体编辑 周乔 编辑

一审:周乔;二审:舒芳;三审:刘刚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发福利!

8月12日至8月25日期间,凡在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评论区留言并将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设为星星的读者,我们将从中选出入选留言最多的四位读者,赠送合肥日报与西桃武联名出品的价值199元T恤一件。(奖品需自行领取,不在合肥的粉丝可通过邮寄方式,货到付款)。

如何加入粉丝团

↓↓↓

在微信公众号后台

输入关键字“粉丝团”

加入合肥日报粉丝群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报所有,如有疑问请加入粉丝群咨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