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环城公园对旧城区风环境影响的研究分析
合肥环城公园对老城区风环境影响研究
合肥城市环城公园对老城区风环境影响研究
季凤泉* 魏远宁 吴凯丽
吉凤泉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安徽省园林学会副会长,硕士生导师,HARY韩逸研究院创始人。研究领域为区域景观与生态环境
魏元宁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景观与生态环境
吴开丽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的硕士生,研究方向是环境光学。
•全文发表于《花园》2023-08期P65-71。
•全文引用格式:季凤泉,魏元宁,吴开丽.合肥环城公园对老城区风环境影响研究[J].园林,2023,40(08):65-71.
• 摘要:由于老城区普遍存在绿地率低、建筑密度大等问题,对风环境的研究迫在眉睫。以合肥环城公园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兴华公园及其周边环境为例,采用CFD技术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探究影响合肥老城区风环境的各类空间组合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老城区平均风速为0.57m/s,明显低于合肥市平均风速;(2)兴华公园地块风环境最好,逍遥津地块建筑群体对风环境阻碍明显,包河公园地块静风区最大;(3)老城区风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环城公园绿地与水体的空间组合、建筑群体、建筑与风向的夹角、单体建筑形态等。最后,综合研究城市公园绿地与建筑布局的环境效应,基于老城原有肌理,提出改善老城区风环境的建筑布局与绿地布局策略,为老城区风道规划与更新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环城公园;老城区;风环境;计算流体力学;优化策略
1 研究背景
总体来看,我国风环境研究对象多为传统住宅、校园等,缺乏对老旧城市居住区风环境的研究。随着未来街区格局的变化和更新,更加开放、多元化、多功能的城市街区将成为城市的主导,高密度、高人流量、高室外舒适度的多功能商业街区将成为研究重点[1]。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常见的有现场测量、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等[2]。
本文通过实测与CFD技术模拟风环境,从微观层面结合城市公园绿地环境效应、建筑空间布局,探究环形公园影响下不同空间要素对老城区风环境的影响,并对老城区建筑及绿地规划提出优化建议。
2 研究区概况
合肥市秋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春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研究对象位于老城区及周边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兴华公园,绿地类型和建筑布局具有一定典型性(图1、图2)。
图1(左)合肥环城公园老城区位置图
图2(右)建筑布局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3.1 数据采集
选取合肥市3、4月无特殊天气影响的白天时段作为样本,利用风速计现场采集环城公园外、环城公园内及老城区的风速。
3.2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PHOEN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3](图3)。
图3 PHOENICS风环境模拟路线图
测量区域选取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兴华公园、公园绿地、老城区三个公园的相对中心为6个基本点,测量路径走向与老城区盛行风向一致(图4)。
图4 环城公园老城区特色点分布图
实验风速设定为2.4 m/s,风向重点分析夏季东南风对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的影响、冬季西北风对兴华公园的影响,垂直梯度风变化规律可表示为指数函数,见公式(1)。
4 结果与分析
4.1 现状模拟结果
根据风环境实测结果及现状模拟,环城公园老城区平均风速约为0.57m/s,老城区具有风速分布不均匀、风场不均匀、局部区域存在大风区等特点(表1)。
表1 风速相对舒适度评价表
(1)兴华公园地块风环境最好,平均风速为1.68m/s(图5-a)。西北风从兴华公园经过街道后,在建筑空间的引导下转向西北偏西,A5风速明显小于A1。总体来看,风速较高的区域位于与风向平行的迎风区A3和围合空地A4,可达2.25m/s;风速较低的区域为建筑背风面,形成区域性静风区。(2)逍遥津公园地块平均风速为0.5m/s,与东南风向垂直布置的建筑群体对通风影响明显(图5-b)。与风向平行的建筑布置形成通风通廊,形成较好的局部环境效果,风速提升至0.75m/s。L型建筑形成较多的静风区。 (3)包河公园地块整体风速最小,风环境最差,平均风速为0.25m/s(图5-c)。风速最大的区域为建筑连接环城南路的南北向道路,迎风面为空旷空间,风速可达2.25m/s。包河公园地块受建筑布局影响较大,沿河建筑布局严重遮挡南风流入地块内部,迎风面面积较大,形成大面积静风。
图5 风速分布
4.2 影响风环境的空间组合因素分析
4.2.1 城市公园周边绿地及水体
实验表明,环城公园内的大面积绿地与水体能够使其内部形成良好的风环境,同时还能对局部区域起到通风作用(图6)。
图6 特征点风速变化图
4.2.2 建筑群空间组合
进一步分析风速分布云图的差异可知,封闭式建筑布局内部风速最小;矩阵式布局中风速与风向存在关系;点状建筑布局受风向影响最小。
4.2.3 建筑物与风向夹角
三种建筑布局方式中,当建筑与风向平行时,建筑的抗风能力最弱,通风性能最好;其次是当建筑与风向成一定角度时;当建筑与风向垂直时,建筑的静风面积较大。
4.2.4 建筑单元形式
当建筑平面为点型建筑时,建筑的风影面积最小,对风的阻碍最小。至于迎风面的形状,凹凸型建筑的自然通风性能要优于直型迎风面建筑。与凸型迎风面相比,凹型迎风面是更有利于自然通风的选择。
5 改善老城区风环境的建议
5.1 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水体的环境效应
考虑在老城内沿淮河西路、市政府广场、徽州大道、鹭江道、金蒙路等路段建设带状公园、广场,将线状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小绿环”,改善局部风环境。
在老城区建筑肌理破坏严重的区域,规划适量的水体和绿色植被,并与环形公园相连,形成较为完整的绿地系统网络。
5.2 适当增加开放空间
老城区临风区域应拆除一些基座面积较小的老旧建筑,建设公共绿地,以减少建筑的挡风作用。不同高度的乔灌木会形成不同的风场,建议采用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绿化布局,促进空气流通[4]。
5.3 改变通风管道入口的数量和形状
在建筑界面处增加开口,增加水平进风量,增加风速;靠近环城公园的建筑边界打洞,适当拆除通风管道内建筑,营造迎风向。
5.4 优化建筑布局
老城区通风廊道进风口处的建筑布置至关重要,街巷进风口应保持通透。建筑布置建议采用点式布置,减少对风的阻挡。也可采用混合布置,发挥不同布置方式的优势,远离迎风面采用围护、错层布置,中间采用排式布置,迎风面采用点式布置建筑。
参考
[1]吴俊宇,梁策.风景园林视角下我国微气候研究概况及进展[J].南方建筑,2019(06):116-123。
[2]朱林军.沈阳市滨江地块风环境优化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2.
[3] 姚政, 陈康民. 通用CFD软件综述[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02): 137-144.
[4]刘开曦,刘晖.基于风环境优化的西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S1):50-52。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编辑、校对:王丽娜
微信排版丨戴嘉敏
文章回顾丨钱修伟、戴嘉敏
先前的建议
园艺杂志
定位:景观设计领域优质学术期刊
定位: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校准:服务学术学者并支持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
相关文章
- 安徽各地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制止餐饮浪费
- 官方回复:地铁 8 号线、7 号线招标工作正在开展,北城人民期盼已久
- 萧山区蜀山广元幼儿园招聘保洁公告
- 合肥新桥机场 S1 线方案汇报会召开,线站位方案获原则同意
- 合肥杏花公园利用地下空间建公共停车库,缓解停车难行路难问题
- 安徽教师招聘||合肥一中教育集团北城分校临时聘用教师公告
- 安徽大学未来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启动,肥西县紫蓬镇迎来发展新机遇
- 青海信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资料员,14 年专业集团等你来
- 国医大师徐经世 7 月 3 日坐诊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合作化路门诊部,预约从速
- 安徽合肥传统风味小吃:冬菇鸡饺与三河米饺,中华名小吃与金牌旅游美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