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医美乱象频发,消费纠纷增多,市场快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时间:2024-09-13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375评论:0

美容师无证执业就敢开刀、经销商捆绑销售汞含量超标的化妆品……近年来,医美乱象频发。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一组数据,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医美行业投诉数量从每年483件增长至7233件,增长了近14倍。

医疗美容引发的消费纠纷日益增多的背后,是我国医疗美容市场的快速发展。天眼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年注册企业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12590家增至2022年的31757家,年复合增长率达20.32%。消费者对医疗美容项目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对医疗美容的科学性、合法性、安全性的认识还比较有限。2022年9月,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无证经营、夸大宣传是医疗美容行业的主要问题。

工作资格不明确

让美丽成为终生伤害

医美行业的一些乱象由来已久,首先就是专业资质问题​​,很多工作室、机构里的“医生”并不具备相关手术资质,在资质不足的情况下从事医美手术,这些“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近日,北京卫生监督部门通报了一批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医美行为。通报显示,北京某写字楼内的营业门店,门口没有任何招牌,但进去之后,近200平方米的空间里却是“另一个世界”,有3间诊疗室、1间仓库、1间照相棚。屋内堆放着大量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注射用肉毒杆菌毒素、麻药等医美药品和设备。执法人员还发现了使用过的药瓶、注射器针头,以及记录手术细节的病历。

经调查,该店无医疗机构许可证经营,另有一些无资质的个人非法经营医疗美容业务。

资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更大问题,不仅是无法变漂亮,还可能造成终身伤害。据江苏省高院近日公布的一起医美行业治理典型案例,2019年12月7日,消费者黄某在某酒店接受提眉去眼袋手术。手术后,黄某左眼肿胀,左眼下直肌肿胀,左眼球受压,导致左眼视神经萎缩、左眼失去光感。经鉴定,伤情程度为二级重伤,左眼失明5级,评定为八级伤残。黄某报警后,被告人陈某于2021年4月29日自首,并赔偿黄某37万元。

经查,2019年下半年,陈某未依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非法从事医疗活动,为周某、葛某、黄某等人实施提眉术、去眼袋术等医学美容手术,获利1223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按照相关医疗美容服务规定,必须由主治医师或者在主治医师指导下由执业医师进行,陈某仅在医疗美容机构担任销售人员,有盗窃技术的经历,其为受害人实施去眼袋手术时,并不具备相应资质,仅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实施医疗美容手术。

据天眼查对医美消费者的采访,消费者最担心的还是医美行业资质缺失,包括医生资质不合格、机构证照不全、经营范围超标等问题。在进行医美项目时,应选择专业的医美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对自己的“面子”负责,切勿贪图便宜选择“黑医美”。

虚假、夸大宣传

诱导消费现象屡屡出现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信息对称,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医美。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美在风险性方面与一般医疗类似,同样需要手术、药物、医疗器械,同样具有创伤性和侵入性风险。但即便如此,部分医美机构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医美机构通过虚假广告、捏造用户评论等方式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难以察觉和维权。

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医美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收到涉医美投诉2108件;监测到涉医美消费意见250192条。天眼查数据还显示,近三年,涉及医美行业的行政处罚数量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2240件上升至2022年的3292件。医美行业资质问题​​是关注焦点,同时,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现象屡禁不止。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金华市一家医疗美容公司在未取得相应资质或授权的情况下,在经营场所内摆放“中华医师协会会员”、“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合作医疗”、“金刚中国国际抗衰老中心抗衰老基地”等牌匾,并在经营场所内的宣传架上宣称“拥有亚洲最优势整形资源,开启金华整形时代……”等内容。经查,当事人利用牌匾、墙面宣传架向顾客宣传其资质、荣誉,与实际情况不符。

另一起案件中,合肥市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发布的广告内容包括“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全球最前沿的专业医疗服务”、“零风险安全”、术前术后对比照片等,均无事实依据。同时,该机构还在互联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医疗美容培训广告,内容包括“本院是国家部门批准的专业正规课程培训中心……本院有多位人员曾在韩国各大专业院校学习、工作过……在本院可以学到最正宗的韩国技术”、“中韩专家在全国多地授课”等。经查,相关内容均为捏造,培训老师既未在韩国学习、工作过,也不具备行医资质。

同样,还有机构捏造自己处于行业前沿、知名医生亲自做过手术、明星在这里做过手术……其实,这些口号都是虚假广告的常见套路,这些医美机构在广告中尽可能夸大医美效果,同时在广告中回避风险披露。

据天眼查统计,也有消费者反映,医美机构利用修图照片制造虚假案例,夸大医美效果。例如,医美机构将并非医疗器械的一般产品宣传为具有医疗效果的产品,使公众误以为其产品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有的机构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夸大美容效果,虚假分享亲身经历,以博取客户流量;甚至有医美机构以低息或免息折扣诱导客户进行“美容贷”,高额的贷款利率最终导致消费者面临恐吓、暴力催贷等困境。

律师声明:

合肥眼袋手术费用大概多少_合肥去眼袋_合肥祛眼袋

防止“劣币”和“良币”一起被打

医美行业进入消费市场的近二十年里,少数医美机构经营者一味追求赚快钱,不注重机构品牌建设和医美行业声誉维护,在管理运营上以营销为中心,淡化医疗属性,存在超范围经营、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过度医疗化、使用假冒伪劣医疗产品、价格不透明等各种不规范行为,让一些医美机构有机可乘,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

同时,行业对医美科普宣传不足,部分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医美治疗的本质,未能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美机构、医生和医美项目,这也让黑医美有机可乘,一些个体贪图便宜,忽视安全,加之法律维权意识淡薄,难免上当受骗,让黑医美更加有恃无恐。

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从事医美涉案业务的公司中,3.26%的涉案公司涉及法律诉讼,8.57%的涉案公司出现经营异常,3.87%的涉案公司受到行政处罚;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医美涉案公司产生被执行人信息2790余条。

对此,中国整形美容医师协会法律部主任曹炜表示,除少数医美机构因行为不规范而成为害群之马外,绝大多数医美机构都有品牌意识,正在规范医疗行为、提升服务能力。“非法医美机构与正规医美机构差别巨大,其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在非医疗场所、非医护人员、非正规医疗产品三个方面。”

行业需要严厉打击非法医美和医美乱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促进医美行业健康发展。据天眼查统计,近十年来,共注册医美行业公司12.36万家,占行业公司总数的97%以上;与此同时,公司注销数量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296家上升至2022年的6751家,注销公司数量峰值出现在2021年,达8386家。

对此,曹炜提醒,黑医美带来的困扰和失误,不能完全归咎于规范的医美机构,应认真辨别、理性看待,医美行业不应被“黑医美”所害。如果劣币和良币一起打,会影响健康医美行业的正常发展,这不是我们规范行业行为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