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绿地中心停工质疑,董事长张玉良回应,资金链真的没问题吗?
摩天大楼还没建起来,配套住宅楼已提前高价预售,但仅武汉绿地中心的建设成本就高达90亿元,绿地旗下有近50个超高层项目,它的资金链真的没有问题吗?
“摩天大楼专业户”面临困境。
“这个项目15万平米的裙楼已经开放,说停建简直就是笑话。”1月8日,绿地控股(600606.SH,下称“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回应关于武汉绿地中心停建的质疑时表示,“重大战略项目,怎么能随便停建呢?”
2019年11月11日,一封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致绿地的项目联系函在网上流传,称武汉绿地中心因巨额进度款未付,被迫实施全面停工。12月5日,绿地主动回应项目进展,称“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施工稳步推进”,但这并未阻止市场对绿地资金链的质疑。
摩天大楼项目曾为绿地扩张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当前融资收紧、监管趋严的市场环境下,成本高、盈利难、开发周期长的摩天大楼正成为绿地面临的严峻考验。
高层建筑停工传闻背后
从“中国第一高楼”到“华中第一高楼”,再到因欠款停工,武汉绿地中心这一超高层项目自2011年开工以来,命运坎坷。
武汉绿地中心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是武汉国际金融城的核心部分。2010年拿地时,武汉绿地中心设计高度为606米。两年后,宣布将增高至636米,目标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争当“中国第一高楼”。
然而,2017年突破500米后,武汉绿地中心开始遭遇“限高”。据第一财经报道,早在2017年1月14日,武汉绿地中心就被勒令停止施工。同年7月,武汉市城管委再次下达督导函,要求暂停该项目施工,并根据通航评估结果对施工塔吊等相关设施进行整改,确保高度不得超过500米。
直至2019年1月,武汉绿地中心99层主体结构封顶,建筑高度确定,由636米提升至475米。至此,“中国第一高楼”的头衔又回到了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中部第一高楼”。
规划频繁变更,竣工时间一再推迟。绿地最新披露的项目进展信息显示,武汉绿地中心外立面预计2020年中旬完工,内部办公、酒店部分预计2020年底、2021年6月交付,但具体竣工时间尚未透露。
无独有偶,在武汉绿地中心被传停工一个月后,被誉为未来“西南第一高楼”的成都绿地中心蜀峰468项目也陷入了“停工”漩涡。据第一财经报道,绿地成都中心蜀峰468项目自2019年9月1日起停工,迄今已逾百天。
不过,绿地方面再次否认了停工传闻,并表示项目预计于2021年12月30日竣工,不过这一时间较原计划的2019年底又推迟了一年。
事实上,自2016年“23栋摩天大楼诞生艰难”风波以来,有关超高层项目“停工”、“建设进度缓慢”的质疑就一直萦绕在格陵兰岛。
无面财经研究员发现,除了上述两个项目外,位于武汉的“汉阳第一高楼”和“光谷第一高楼”也进展缓慢;规划在苏州太湖东岸和江苏无锡地块的385米和200米高的摩天大楼还未开工,但配套住宅项目大部分已售出。
极长的开发周期、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空置率问题,让大部分开发商对超高层项目敬而远之,但绿地却十分热衷。
自2005年首个超高层项目南京绿地中心紫峰大厦落成以来,绿地已在郑州、西安、广州、济南、合肥、南昌、北京等地复制了这一建筑奇迹,并统一命名为“绿地中心”。
作为“摩天大楼专家”,绿地的逻辑是通过帮助政府建设地标建筑、低价获得政府划拨的住宅等用地,获取更大利润。张玉良也曾公开表示,绿地部分项目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鼓励政策。
例如,绿地通过武汉绿地中心项目,获取4块地块,总可建面积155万平方米,折合楼面价仅为3482.58元/平方米;武汉绿地中心仅占地约1/16的土地面积,其余3块地块主要为居住用地。
目前,除武汉绿地中心所在地块外,其余三块地块上建设的一栋写字楼、两栋商业公寓和四个住宅项目已陆续开售。2019年11月17日,在武汉绿地中心被曝停工不到一周后,该项目住宅“海坡滨江”便开始预热开售。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售价预计不低于每平方米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绿地还能通过摩天大楼项目获得不少补贴,2018年共有48家上市公司获得亿元以上的政府补贴,其中绿地获得5.4亿元,排名第六。
会不会被拖累呢?
自2004年绿地开始尝试超高层以来,截至2017年底,已拥有49个超高层项目,其中200米以上45栋,400米以上8栋,基本实现了“每个二线城市都有一座绿地高楼”的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2年两年间,绿地共中标4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其中超高层建筑是其大力“造城”行动的核心。
绿地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2014年至2015年,绿地拿下房企第一宝座,2014年更是超越万科,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突破2000亿的房企;2015年,绿地整体登陆A股,乘着当时的牛市,股价一度达到42.78元/股,市值突破5000亿元。
绿地控股2015年整体上市后的股价表现。
摩天大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为了快速回收资金,住宅项目销售一空,但原本要建的摩天大楼却不见踪影,难免引发对大笔资金存量的质疑。业内人士指出,绿地的商业办公项目占比达35%,其中包括一些超高层地标建筑、城际空间站等,占用了很大比例的资金。
以武汉绿地中心为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楼层越高,造价就越大。300米的摩天大楼造价35亿元,增加到400米又需要25亿元,再增加100米,造价就变成30亿元。按照这个标准,武汉绿地中心的建设成本就高达90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师李国政指出,绿地正面临一个困境:不能放弃摩天大楼,因为它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继续下去,又会面临找不到租户的困境,同时还要支付高昂的维护费。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写字楼总建筑面积达5800万平方米,平均空置率为20%,长沙、苏州、天津、无锡、武汉等部分二线城市空置率已达30%以上,预计至2022年,中国仍有超过42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可供市场使用。
“绿地的套路通常是在一个地方建一座地标建筑,换取更便宜的土地,”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说,“但写字楼要按成本算,建了就亏本,很多三四线城市几乎没有人在那里办公。”
商业、办公体量巨大的超高层建筑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但摩天大楼缓慢建设的背后,绿地的资金链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绿地的资金确实比较紧张,今年4月绿地香港将上海的三栋大楼卖给了海外基金,下半年又通过出售所持雅居乐四分之一股份套现10亿港元。
数据显示,绿地2019年经营性现金流为124亿元,同比下降70.6%;资产负债率为87.94%,较2018年下降1.5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
相比其他龙头房企,绿地的现金流优势并不明显。据第三方平台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万科现金余额1072.4亿元,保利现金余额1125.7亿元;相比手握千亿现金的龙头房企,绿地仅有823.8亿元。
绿地控股经营状况。
与此同时,绿地的销售却一直停滞不前,据其披露,绿地2019年全年合同销售金额为3880.42亿元,同比仅增长0.1%,与2018年26%的销售增速相比增速明显放缓。
尽管现金流不佳、销售增长乏力,但绿地并未停止投资,2019年共斥资977亿元,收购了总计108个项目,总价值近4500亿元。
在此情况下,吸血能力超强的摩天大楼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绿地的绊脚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绿地多城超高层商业战略模式难以保证平稳运行,资金压力是“长线+巨额”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问题。
尽管如此,张玉良依然保持乐观,“只有跑下去,才能站住。”
本文来自无面财经
相关文章
- 合肥教师招聘 |合肥新站实验中学烈山路校区招聘
- 2024 年北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报告:智能/高端制造产业薪酬涨幅领先
- 花重金请来的高级月嫂名不副实,速成培训乱象丛生
- 来看!肥西这些企业正在招聘~
- 零基础学 8 天轻松月入过万?月嫂培训乱象亟待整治
- 安徽招聘:2024合肥肥西县产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一批工作人员招聘19人公告
- 合肥 2023 年暖民心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就业、托幼等民生大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 2024 年合肥最新购房政策解读:限购、限售、首付比例等全知道
- 合肥招聘|国企 合肥肥西人才科创发展集团招聘
- 2024年合肥肥西县招聘教师、管理人员及老年大学人员合成成绩
猜你喜欢
-
武汉绿地中心:工程延期、高度被减,近三年投资金额逐渐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A01地块即武汉绿地中心项目,也是去年底传出因项目资金拖欠而停工的超高层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绿地中心于2011年7月正式开工,原规划高度63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