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德国高等教育:综合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的特色与发展

时间:2024-09-10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883评论:0

图片和文字无关

作者 | 李振南

德国高等教育以其高价值、高认可度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包括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其特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理论研究为主;

另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FH或HS、TH),其特点是注重实践和应用,紧密结合企业,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与之相对应,其科学研究也多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应用科学研究为出发点。

2019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德国独立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迎来成立50周年,为此,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发起纪念活动,总结过去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并出版了纪念书。

值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系统地介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史,总结其成功的因素,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启示。

01

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误解

长期以来,我国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内也没有相应的大学类型。人们习惯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译为“高等职业院校”,认为其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有区别。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学院均属于高职院校范畴,而非本科层次的高校。

2002年《中德高等教育相互承认协议》中对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文凭的描述,也导致这种误解长期持续。

协议规定,“获得德国高等院校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的学生,或在德国大学或同等院校完成至少六个学期的正规学习并通过阶段性考试的学生,可以参加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间接将应用技术大学授予的硕士(Diplom)学位与中国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高职院校有着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的迫切愿望,但由于两类大学授予的学位水平不对等,导致中国大学生无法达到德国大学的要求,而中国本科院校则认为只有德国综合性大学才与自己相当,不太愿意与应用技术大学合作。

同时,受此影响,国内多数学生和家长也不愿意选择应用技术大学作为赴德留学的目标院校,担心这意味着留学降格为“德国大学”。

2007年,中德重新签署高等教育同等学力互认协议时,上述“误解”被“纠正”,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文凭与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相等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也在中文官网上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中文翻译进行了修改,准确译为“应用技术大学”。

0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史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抗议活动,由于满足当时欧洲经济协会所规定的专业入学要求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机械工程学院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德国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纷纷要求获得高等教育地位。

学生们的行动取得了成果——1967年,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拉尔夫·达伦多夫发起了“达伦多夫计划”,支持机械工程学院升级为高等教育机构。

一年后,各联邦州部长就新型大学达成协议,1969年,随着第一部应用技术大学法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生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正式开始了发展之路。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发展初期,不仅要从零开始,而且还要应对针对新型大学的反对浪潮。

经过三年的发展,到1972年冬季学期,新建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万人;应用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在经历巨大争议之后终于确定了自我定位——提供有价值但又不同的高等教育。

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1976年颁布的《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该法不再区分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

到了20世纪80年代,应用技术大学逐渐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1990年前后,各州的高等教育法正式规定应用技术大学应当从事应用科学研究。

如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已经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誉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2012年,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的首批应用科学中心在富尔达应用技术大学成立;2016年,富尔达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第一所获得独立博士学位的大学。2018年,应用技术大学在校学生人数突破100万人。

1990/1991学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人数占德国大学学生总数的19%。在2018/2019学年,这一比例

03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基本特点及优势

综合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差异,还体现在职责细节上。

综合性大学的使命是通过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其专业偏重学术性,从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大学为学生提供实践导向的教学和紧贴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和承担应用型科研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阿尔特教授认为,应用技术大学最基本的特征是教学和科研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得益于博洛尼亚进程,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人数从2008年的60万增加到2018年的100万,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学术化和双元制方面。应用技术大学在大学专业设置和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方面,许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地区的创新中心和重要的区位优势,对当地创业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在德国北威州应用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鲍曼教授看来,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也是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优势: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在获得教学职位前必须具备商业或工业领域的工作经历,如在开发、管理等部门工作,大部分教授担任过领导职务。大学对学科和课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这也促进了大学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

同时,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与综合性大学一样,严格遵守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04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接下来笔者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学习等方面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专业设置

首先是专业设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有三个突出特点:面向实际应用,关注行业发展前沿;专业设置贴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区域提供人才支撑;注重交叉学科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小企业管理”是近年来德国多所应用技术大学开设的新专业,该专业以商业管理专业为基础,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挑战,培养能够适应学校所在区域、熟悉中小企业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未来管理者。

“环境、水资源与基础设施管理”专业除了专注于基础建筑工程之外,还关注未来出行解决方案、智能交通管控、水资源保护与防洪等课题,以满足政府部门、工程公司、建筑公司等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YiDuEDU编辑部根据作者原文重新制作了该图表)

人才发展计划

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将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实习阶段、项目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德国波鸿应用技术大学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三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针对各能力领域设立了教授席位,并成立了未来能力发展研究所,统一协调教学活动。

学院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课程,最初为选修课,每门课为期两天,与专业课同步开设,学生自愿参加,现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可。

学院

师资队伍是决定人才培养成败的核心因素之一。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教授的聘任资格也有特殊规定,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它们要求教授在聘任前必须具备本专业领域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三年须从事教学工作,在行业内,极少数特殊情况下,仅需三年工作经验即可被聘为教授。

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工作,能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在业界的工作表现以及对未来教学和研究方向的掌握必须符合学校的要求。

应用技术大学除了聘请专职教授、讲师外,还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校外讲师,讲授实践课程。

此举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带来新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建立联系,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实践学习

在实践学习方面,应用技术大学通常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设立实习学期,安排学生在实习公司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未来工作有直观的了解。不少德国公司也为学生提供指导毕业论文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潜在的就业机会,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对学生和他们的工作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双方都满意,企业就很有可能录用,学生毕业后直接录用;

另一个决定性的优势是,在企业完成的毕业论文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即使学生不直接进入相应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积累实践经验和人脉。

对于大学来说,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除了实习学期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另一种常见的实践学习形式是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学习一般持续8-16周,项目团队由来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进行独立研究,针对企业业务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学习成果。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_合肥学院德国_合肥学院德国合作院校

在指导老师、公司代表及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项目目标和步骤后,学生将独立开展文献检索、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活动,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当项目完成后,指导老师将与公司代表共同对学生进行评分,分数计入学生毕业成绩。

05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给予高度关注。

我国第一所独立办学、近期落户海南的海外大学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比勒费尔德应用技术大学)。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应用型大学,也是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模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合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等,都是中德在此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笔者认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明确和强化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受雇主欢迎的毕业生,并以此目标为基础确定了教育教学的模式、内容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鉴于此,在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也应明确学校定位和目标任务,以培养符合学校所在区域行业人才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如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数量及成果等;坚定不移地走有别于综合大学的特色发展道路。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开展多元化、深度的产教融合

得益于与区域内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注重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校外讲师,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企业也为该地区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通常,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专业一致,比如位于大众汽车集团总部的奥地利法学院。莱茵兰中央火车站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汽车工程和汽车服务相关专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而德国电信集团所在地达姆施塔特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拥有德国最强大的信息技术学院之一。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相对冷漠的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企业看不到投入人力、财力进行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愿意但不能”的问题,其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我国应用型高校应借鉴德国经验,在充分调研本地区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能够真正适应企业工作;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实现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效益和价值;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还应加强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等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多措并举打造专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学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在师资。

德国明斯特应用技术大学克鲁格教授特别强调,教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们通常拥有博士学位,从事过该学科的基础研究,同时拥有5-1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非常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

鉴于此,我国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应借鉴德国经验,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企业专家的参与不应仅仅局限于不定期的校内授课或者短期实习,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讲师,承担实践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或者邀请企业专家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程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

学校专职教师还通过与企业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举办研讨会、联合承担教学任务等方式,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重视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必修课程,如项目管理、演讲与主持、时间管理、团队管理等,其中,大学语言中心负责开设专业的外语课程,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求职写作指导、跨文化交流等语言应用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鉴于此,我国应用型大学应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能力必修课,使学生充分认识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掌握基础理论和实践工具。

其次,应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采用研究项目、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项目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文献检索、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演讲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三是开设针对国际商务与职业交流的应用外语课程,满足企业全球业务发展对专业人才跨文化合作能力的要求。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德教育合作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认识和思考,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李振南,现居德国,德国CDB教育咨询创始人,德国“中国能力建设合作网络”专家成员,德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德教育比较与国际合作、中德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电子邮箱:zhenan.li@cdb-bildungsconsulting.de)

欢迎关注YiduEDU微信公众号(ID:yidu_edu),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YiduEDU是方略研究院旗下的专业研究媒体,方略研究院是实践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库,总部位于北京,在全球多地设有分支机构,研究院多次参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教育司及国内外高校的教育研究课题及咨询项目,致力于为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双一流、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保障等课题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