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肥召开,聚焦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
中德研讨会
10月25日,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此次研讨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合肥学院共同主办,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召开。本次研讨会是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一次会议,参会人员包括来自15所德国高校、15所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以及137所中国高校的代表,各单位约500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开幕式详细内容请见:聚焦“双元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德研讨会主旨演讲:
六大“努力”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
10月25日,由安徽省教育厅、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主办,合肥学院、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旨演讲成功举办。主旨演讲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原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会长刘京辉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担任主讲嘉宾。
宋毅表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合肥学院今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我国本科院校的优秀代表。希望继续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各展所长,打造优势特色专业,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整体改革成效。
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宋毅提出六个“下功夫”。一要“下功夫”在“服务地方”上。二要“下功夫”在“专业结构调整”上。三要“下功夫”在“产学研合作”上。一要“下功夫”在“协同育人”上。四要“下功夫”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五要“下功夫”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六要“下功夫”在“资源保障”上。 ”他强调,应用型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地方高校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通过开放办学、合作发展、校企互动、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打造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会场报告顺利召开
10月25日,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报告阶段成功举办。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亨德里克·拉赫金、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主持了第一阶段的主报告。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作了题为《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强调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地方性、应用型、合作性、综合性”的发展模式。
埃姆登应用技术大学Sven Lange教授、德国大陆轮胎人力资源总监孙毅共同发表了题为《国际合作工科双元制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优势》的报告,指出“体系”高等教育的三大特点是跨学科、协同性、应用型。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程洪波作了题为《推动产教协同发展 服务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从东莞理工学院概况、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等方面分析了东莞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强调了推动产教协同育人的“四个着力点”,表达了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愿望。
萨克森州合作大学校长安德烈亚斯·亨泽尔发表了题为《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前景》的演讲,报告再次强调了“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积累职业经验、获得培训机会。
霍尔布隆应用技术大学STEINBAIS技术转移中心创始人Ewald Bruckin以“技术转移——应用科学和知识如何在大学与中小企业之间转移?”为主题发表演讲。作为创始人,他强调了技术转移中心的重要性,其原则是相互信任和支持。他从生产工艺优化、品质提升、节能降耗、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二阶段主报告由德国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合肥学院德国应用技术学院德方院长法尔克·霍恩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于东升主持。
柯勤飞教授作了上海理工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报告。她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办学定位,分析了上海理工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举措和成效。她指出,定位决定行动。
德国中国商会秘书长段炜汇报了中德经贸关系发展情况,他表示,中国企业对德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双方合作、相互学习,实现互利共赢。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Michel Schuler教授作了中德联合办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情况报告,从语言课程、文化管理、专业面向“一带一路”、合作网络、物流4.0实验室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三阶段主报告由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电子学院院长Boris-Romanus Brashear、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彭宇主持。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Hendrik Lachler教授作了题为《以应用型高等教育保障人才培养——中德高校应用创新发展大趋势及相互学习》的专题报告,指出将双元制高职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是中德高校应用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要求。
麦可斯总裁王博清作了近五年本科新生就业趋势报告,报告指出,近五年本科新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当前本科新生要向就业质量方向发展,注重就业薪酬和就业半年内离职率。
中德研讨会聚焦“双元制” 探讨产教融合
校长对话会由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亨德里克·拉赫勒和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共同主持。
萨克森州合作大学校长Andreas Hensel、德累斯顿合作大学副校长Frank Schwarzer教授、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Rudolf Lückmann、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左军教授、四川文理学院校长刁永锋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校长胡胜教授等参加了对话交流。
中德两国校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各自大学的情况,随后就“双元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如何实现产教融合、如何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经验分享,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
据悉,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与合肥学院已连续10余年轮流联合主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第十届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并取得可喜成果,为中德两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与支持,促进了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探索高等教育“双元制” 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中德教育研讨会精彩专题报告
10月26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主会场和分会场报告交流活动同时举行,来自中德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产教融合、“双元制”高等教育、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应用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专题会议上,萨克森州双元制大学校长安德烈亚斯·亨泽尔、安阳工学院校长荆国勋分别主持会议第一阶段。
同济大学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作了题为《从贸易争端看高等教育‘双元制’》的报告,探讨了中德合作是否进入了新的、难以预测的阶段、中国为何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以“双元制”教育至今尚未成功为切入点,对比了中德两国教育理念的异同、劳动力需求现状。
德国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沃尔夫冈·斯坦尼克在《“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报告》一文中,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变化:数字化技术的接连不断带来了新的工种,未来急需能够设计、规划、控制智能设备和生产链的工程师。
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刘国迈作了《地方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效应》的报告,他指出,地方应用型大学在科技创新上要坚持四个基本理念,即扎根区域、挖掘潜力、服务行业、强化应用。
埃姆登/里尔应用技术大学Florian Schmidt教授和铜陵学院校长倪国爱主持了本次专题会议的第二阶段。
美因茨应用技术大学Randolf Schlenk教授分享了“美因茨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导向教学计划”,他指出了“双元制”的特点和优势,并强调“双元制”有四个变体——综合职业、综合职业教育、职业导向和实践导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评论主编陈宏杰作了题为《知识视域中的双元制》的报告,他从实践知识与抽象知识的逻辑入手,指出中国公众对高等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助理陈丽安作了题为《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具体举措,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腾讯兴安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分为两个会场。
第一场由德国汉诺威应用技术大学法尔克·霍恩主持,山东联合大学校长盛振文、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卡尔·威廉·布鲁姆、赤峰学院副校长徐振军等出席。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技术大学电子学院院长Boris Romanus Brasil、昆明学院院长李美苏、施特拉尔松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Christina Valmkov、滁州学院校长郑朝贵、德国罗森海姆应用技术与工程大学Edetrato Potschum教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专题报告。
布拉希尔指出,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工科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李素梅指出,昆明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将专业集群对接经济产业链;紧跟地方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社会服务,突出产教融合。瓦尔姆科夫表示,语言仍是两国留学生学习交流的瓶颈,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为应对新常态的挑战,学生需要增强主观能动性。郑朝贵介绍了滁州学院以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博茨瓦姆指出,高校应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以上,可及早开展针对性培训,节省企业培训成本。
第二环节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洪才、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教授Otto Kersten、晋中学院副院长李善刚主持,蚌埠学院校长穆鲁文、丁明、安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良、石家庄学院校长刘建军作专题报告。
阿齐姆吕文分析了中德合作经济工程本科项目的认证过程,目前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语言障碍;丁明表示,学校将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未来,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服务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王国良指出,应用型地方高校要立足区域发展,明确办学定位,满足地方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刘建军强调,深化产教融合要对接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专业集群。奥托·克尔斯滕作了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建设情况的报告,他表示,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将陆续制定教学计划,开设研究生专业需要制定大纲、指定规范、专业认证步骤等。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叶忠斌、合肥学院中德物流4.0实践工程中心德方主任何宁·格斯宁、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付小明、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阮双晨、德国科学院工业工程研究所尼古拉斯·齐默尔曼等就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学院院长盛国俊、邯郸学院院长马继斌主持。
叶忠斌从学校发展定位、构建应用科研体系的校本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用科研的要求的看法,付小明提出关注行业需求、改革评价方式、提升科研能力是应用型大学顺利开展科技创新的三项举措。
此外,在应用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题会上,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Bertrice Konnier、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旭东、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交流学院语言教学负责人Matthias Biggs、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荣、德国合肥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特聘教师Volker Valmkov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副校长弗兰克·施瓦泽、陇东学院校长许二忠、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唐永军担任会议主持人。
康奈尔就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德国高校就读的主要情况作了详细分析。孙旭东就学校特色、国际校企合作、克拉玛依校区运行情况作了概述。比格就国际合作办学的应用型专业作了详细分析。苏荣谈到高校互动融合与城市国际化发展,从人才、特色、国际化三大战略概述了成都大学的基本情况。瓦尔姆科夫总结了在合肥学院的教学经历,教学和学习是双向的,师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双赢。
在各个专题会场,来自中德两国高校的代表与报告人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展望应用科学教育的发展前沿。
超过
合肥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 | HFXY1980
QQ公众号 | HFXY1980
编辑 | 张予涵
信息来源 | 合肥学院官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研讨人才培养 多方领导出席推动校企合作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3 月 27 日下午,曲阜市天博智能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宪伟带领一行人来到我院高铁校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
-
西宁市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决策部署,切实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全力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助推西宁市“e就业”特色品牌创建工作走深走实。3月14...
-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助力产教融合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把《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印发了出来(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负责人针对《管理办法》的相关问题,对记者的提问进行了...
-
合肥工业大学校庆78周年: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资源环境学科创新发展
召开汽车行业的校友论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和计策;举办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论坛,谋划相关学科群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 在合肥工业大学建校 78...
-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达内为上科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为了加深学校企业合作,行业和教育的融合以及8月20日下午,Caofeidian职业和技术学院以及北京Dane Weishang Technology Co.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