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探寻李公麟籍贯:从蛛丝马迹中剖析家族渊源与变迁

时间:2024-09-09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705评论:0

05

线索详细分析

本文旨在考证李公麟籍贯,故仅对《吏部尚书李君虎墓碑》一文中李公麟家族的源流及变迁进行考证。

我们通过解读原文,寻找线索,结合宋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地方风俗习惯等来分析李公麟家族的形成与变迁,这是科学的。如果单纯地依据文本进行解读,不仅不能还原历史真相,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

周必大在文中对李虎的生平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述:“初,唐太宗李昪与二帝李璟之弟闵氏,封齐王。开宝末,末帝李璟入朝,废国,闵氏举家迁居淮西。其一子名铎,字永章;四子小仲宣,随兄为舒城太守,置田产,遂为庐江人。仲宣生至仲,至仲生许邑,即你曾祖父。曾中进士,终为大理寺侍郎,谥号左朝仪大夫。其祖父名公麟,字伯师,元祐名士,终为左朝奉,为左朝奉,为左朝奉。追赠朝三大夫。”这段话讲的是李虎家族是南唐王室。南唐灭亡后,远祖李旻移居淮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和安徽阜阳一带。李旻的儿子叫李铎,李铎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叫忠宣。忠宣跟随做官的哥哥到舒城买地,成了庐江人。忠宣有个儿子叫至忠,至忠有个儿子叫许懿,许懿有个儿子叫公麟。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李公麟本人的生平,因此只需从迁居舒城的祖先开始研究,而在此之前的祖先则不再研究。

我们再来看迁居舒城的始祖李仲宣“随兄治舒城”。“随”是主宰的意思,就是最高行政官,按照宋代舒城的行政级别,要么是县令,要么是舒城的掌门人。文中的“随”字,意思是按照宋代官亲回避制度,兄弟不能同处任职。这说明李仲宣的哥哥到舒城当了县令(或舒城掌门人),李仲宣是随在外做官的哥哥来到舒城的。李仲宣的哥哥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舒城当官?带了多少亲属?这些都无史料可考。但从字面意思上看,李仲宣的哥哥带了一大群亲属来舒城当官。若以20—25年为代沟,结合前后几代族谱分析,以我研究家谱的经验,李仲宣家族大约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左右迁入舒城。

我们继续读下去,“他们买地成了庐江人”,问题来了:他们在哪里买地?为什么会成为庐江人?周必大没有给我们答案,宋之发先生在《李公麟家世及从官画师经历略论》中给出了“答案”:“庐江,县名,即泸州”,是说“泸江是县名,即泸州”,也就是“如果在泸州辖下的舒城买地,也可以称泸江人,因为泸江就是泸州。”

这真的是答案吗?我们来看看宋朝的图解:

宋代桐城、庐江、舒城行政区划图

《新唐书·地理志》载:“泸州治合肥、沈、巢、庐江、舒城五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分合肥、庐江置舒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又分合肥、庐江各一部分置舒城县,舒城县与庐江县彻底分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最后一次改庐江县为泸州,“庐江县”这个地方行政机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宋初,从泸州分出庐江县、巢县置武威军​​,泸州与武威军成为两个平等的地方行政区,舒城县、庐江县分别隶属于泸州和武威军。

从公元758年到宋初李仲宣迁居舒城,时间间隔长达240至250年。宋之发先生说“庐江”就是“庐州”,显然是不够的。按照宋之发先生的说法,这个“庐江”可能也是古前山。古前是古代的庐江郡,古前是舒州的治所。可以称为“舒州城”,简称舒城。当然,这种说法和宋之发先生的说法一样苍白无力。

但李仲宣为何会跟随兄长来到舒城“置地,而后成为庐江人”呢?周必大为何会这样写呢?有人说,古人爱读古书,古书中又满是古地名,古人或许也喜欢用古名。但周必大治学严谨,他当然知道“庐州”与“庐江”“禹麓许湖”等名错别的原因。

其实,答案就在宋代的法律里。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地方官员廉政建设,制定了完备的官场回避制度。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下诏登记官员籍贯,实行籍贯回避制度。对地方行政首长的限制尤为严格,不仅要求地方官员到外地任职,而且不准在任职地有土地、财产,包括经商,由地方统盘负责监察。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运输使、巡检使、观察使等到各地巡视监察。违反者,轻则罚款、杖打,重则革职、监禁。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就不难理解李仲宣为何会跟随当官的哥哥来到舒城“置地为庐江人”。李仲宣的哥哥带着一大群亲戚来舒城做官,他既不能给亲戚谋得官职,也不能在舒城置地为民,更不能让亲戚在舒城经商谋生。到邻县置地为民谋生,是他们无奈而必然的选择。由于路途近,庐江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周必大虽然在文中没有把过程写得清清楚楚,但作为熟谙官场的老政客,他自然是心有余悸。

由于官亲回避制和籍贯回避制,李仲宣的哥哥让亲戚在庐江买地做庐江人,他和家人则住在舒城县衙门。他治舒城,勤政敬民,在政坛上名声很好。在打拼了几年后,他辞官定居舒城。由于人脉资源丰富,一家人开始迁往舒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舒城和庐江的大家族。

我们再往下看,“……建炎三年,任右狄公郎、乾州乾华尉,未赴任,改任舒州桐城县令,却去往异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李虎任右狄公郎、乾州乾华县令,未赴任,改任舒州桐城县令。为什么呢?后面会给出答案:“异国”。“孝,百德之首”。宋代,官员父母去世,回乡吊唁,叫“异国”,与“丁酉”同音。

因为父亲(或母亲)病重,李虎主动放弃了到外地担任县尉的机会,在通城县找了一份主簿的闲职,留在父母身边尽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虎的父母住的地方离通城县城很近,李虎随时都可以赶回家尽孝。

前面我们讲了宋代官员的回避制度,南宋基本沿袭北宋制度,但这个制度对于地方行政首长严格,对于辅佐官员和办事员则不太严格。宋朝以仁政治天下,提倡“孝悌仁德”,所以李虎因为孝顺而想换官,往往会得到上级的批准。

“任为舒州桐城县主簿,因困而去”李虎调任舒州桐城县后不久,便辞官回家守丧,表示其父(或母)已去世,要守丧三年。“绍兴初,江西缺位,李晖任临江军新余县尉”绍兴初(1131年),李虎守丧三年,被任为临江军新余县尉。

这段话并没有具体说明李虎父母住在哪儿,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只能看出他的父母住在桐城县城不远,要断定他的父母住在桐城显然是不够的。那么他的父母到底住在桐城、舒城还是庐江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送给李先生的礼物

二子骑黄牛犊,寻泉寻龙门。身穿五云装,绿发垂肩。一群孩童追逐,不识南昌仙子。我拜他,请他停鞭。坐在深林草丛,潺潺流水边饮水。听危言,听得情意绵绵。月宫采香桂,金榜名号高。转身不回头,停下脚步,向清源而去。

......

此诗为北宋诗人郭祥正所作。郭祥正(1035—1113),字公辅,当涂人。皇祐五年进士,所到之处,政绩显赫。其诗风豪放,与李白十分相似。

熙宁八年(1075年)春,郭祥正出任桐城县令。熙宁十年(1077年)春,调任合肥,在桐城任职两年。此诗为熙宁九年(1076年)春在龙眠山探望李公麟、李德素时所作。李德素是李公麟的堂弟,讳号楶,后与黄庭坚结为姻亲。

郭祥正去拜见李公麟时,已经42岁了,李公麟刚好28岁。熙宁三年(1070年),李公麟22岁中了科举,那时他刚刚步入官场,还是官场上的一个新人,郭祥正比李公麟大14岁。看着年轻有为的李氏兄弟,郭祥正不禁夸赞他们“月宫采香桂,金榜挂高名”,他们相识相知相惜,互相欣赏,“坐在深林草丛上,在潺潺流水旁饮酒。听着险言险语,分明感到情意绵绵。”据明代《南康府志》和清代《建昌县志》记载,李公麟入仕后,第一站便是任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县尉,属九品。因长期为官,回到龙眠时,“子弟相追,不认南昌仙人”。

可见,在李公麟28岁之前,李公麟家族已有部分迁居桐城龙眠山,但规模不大。但由于年代久远,无史料可查其确切时间。

熙宁十年(1077年)十二月,也就是李公麟与郭祥正龙眠山相会的次年,时年29岁的他,在龙眠双溪买山,准备修建龙眠山庄。他还绘制了《龙眠山庄图》,并在自序中写道:“元丰年间,丁巳(1077年),土月(十二月),在龙眠买山,筑基建殿。”

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在《李博士山庄图铭》中记载:“博士买山之时,博士刚任长垣知县,离进士不远了。这或许是因为他心地高远,风韵深远,赏泉石之雅,非一朝一夕所能及。”宋濂的记载十分详细,李公麟任长垣知县后不久,离进士不远,便打算买龙眠山。这或许是因为他心地高远,风韵深远,赏泉石之雅,非一朝一夕所能及。

这些文献与《桐城县志》的记载高度一致,我们先来看明弘治年间《桐城县志》中关于李公林的文字记载:

合肥籍贯编码是多少_安徽合肥籍贯地编码是什么_安徽合肥籍贯怎么写

明弘治本《桐城县志》李公麟记原文

明弘治本《桐城县志》将李公麟的生平归类为“流放”。《辞海》对“流放”的定义是“迁居异乡,久居异地”。随着龙眠山庄的落成入住,李公麟对吴柳先生“东篱下采菊”精神的敬仰,在向往山林、回归自然的隐逸情怀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此刻,他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由此可以肯定李虎的父母住在桐城。“孝最大的是敬父母。”李虎放弃远行,申请回乡赡养父母,在情理之中。周必大虽然没有细说,但李虎的行为正是宋廷所提倡的“孝”。

06

尊敬祖先并声明自己的祖籍

前面提到,宋代注重理学与“三纲五常”的结合,在伦理道德方面更加重视礼法。《礼记》说:“人之道,亲亲也。亲亲即尊祖。尊祖即荣宗。尊宗即聚族。”家庭礼法就是用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

宋代文人墨客研习禅佛十分活跃,孝敬父母、尊敬祖先,常怀善念,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墨客禅学。李公麟出身南唐皇室,博览群书,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也深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李公麟隐居龙眠,对佛教颇有兴趣,自称“龙眠居士”。

宋代也是中国家谱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文人墨客把家谱视为“统摄人心,聚族宗族,改良风俗,使人记根”的工具。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和官员,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亲自主持编撰家谱。欧阳修、苏洵等人还开创了新的谱牒范本,提出了编撰家谱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成为后世的典范。

李公麟生活在这样一个“祖宗尊崇”、“规矩严明”的家庭和国家里,家礼、“三纲五常”、引导人向善的佛禅,让李公麟恪守人间伦理道德。虽然他归化桐城,但他对外仍自称“舒城”、“庐江”或“庐州”,因为那是他的祖籍,他不能忘记祖先、背叛祖先。

事实上,尽管他们已经入籍外地,但以祖籍地自称的习惯至今仍流传下来。如元末明初迁入桐城的清河张氏后裔,仍自称“清河张”;明初迁入桐城的延平李氏后裔,仍自称“延平李”。因此,李公麟自称或被苏轼、黄庭坚等人称为“舒城李博士”、“庐江李博士”、“庐州李博士”是完全合理的,并不能以此否定他入籍桐城的事实。

07

龙眠的由来

前几天,有人居心叵测地篡改了百度词条“龙眠山”,将“桐城”二字全部替换为“舒城”,而词条中描述的风土人情都是桐城独有的,经过他的改动,词条变得毫无意义,令人啼笑皆非。

又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地历史、文学“专家”写的,为了把桐城龙眠山庄“搬”到浮山,引经据典,写了上千字,瞎编了各种鬼话,把雄伟的龙眠山“搬”到了某地。

去年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德山高速同舒交界处旗岭打通了两条隧道,并取名为龙眠山隧道。这个名字让人很意外。其实旗岭山原名麒麟山,明代曾误称其为旗岭山,清代则改称其为旗岭山。其实旗岭山并不属于小陇山、小陇山山系。

要追根溯源,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来看看龙眠山的前世今生。

为了保证严谨性,我们先看一下《舒城县志》的记载:

明万历年间舒城县志龙眠山原文

明万历版《舒城县志》中,秦敏月对龙眠山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舒城南八十里,有山,名龙眠。”舒城县城南八十里,有一座山,名龙眠山。

清光绪《舒城县志》龙眠山原文

清光绪《舒城县志》载龙冕山“在县西南八十里”。龙冕山位于舒城县城西南八十里。

我们先来看看舒城县与桐城市边境的距离:

明万历舒城县志桐舒县界志原文

明万历本《舒城县志》关于桐舒县界址记载原文为:“县城至桐城县一百二十里,以孝关为界。县城至孝关五十里,孝关至桐城县七十里。”舒城县南至桐城县一百二十里,以孝关为界。县城至孝关五十里,孝关至桐城县七十里。

明万历本《舒城县志》所载舒城县界图

上图为明代舒城县境,上书“桐城界南六十里”的标注,舒城县南距桐城界六十里,界上标有“龙眠山”字样。

分析:龙眠山距舒城县“南八十里”或“县西南八十里”,而舒城县距桐城边界“小关五十里”或“桐城边界南六十里”,显然舒城县到龙眠山的距离比到桐城县边界的距离要远。

我们先来看看《通城县志》对龙冕山的记载:

明弘治年间《桐城县志》对龙眠山的记载

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记载:“龙冕山在县城北约五里,与华崖山并立……”龙冕山在县城北约五里,与华崖山并立。华崖山在哪儿呢?我们来看看桐城古地图吧。

清道光年间桐城县志桐城图

龙眠山与华雅山以桐溪河为界,东西相望,并肩而立。桐溪河即今龙眠河。解放初修建朱庙水库后,库区内淹没了龙眠河上游。

结合《通城县志》和《舒城县志》的记载,可见龙冕山的主体和主峰都在通城境内,不排除有一部分深入到舒城境内。初步可确定龙冕山的大致位置和范围为:华崖山西南部,通城、舒城交界处东南,北至黄草尖,西至老关岭,南至瓜车山。大致范围如下:

龙眠山地图

桐城的大小龙山和城北的麒麟山,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龙、麒麟这两大瑞兽守护桐城,保佑桐城风调雨顺、繁荣昌盛。为此,古代风水师们巧妙地以山的形状来命名地名。

下图为清末桐城山脉图,风水先生命名了山脉的大致范围。

风水师将山的形状命名为

大小龙山从前山进入桐城,蜿蜒东北。大小龙头仰望,故名龙王山,后人误以为是龙王山。清朝时期,这里曾设立龙王山护国。前几年刚撤销的龙头乡就设在这里。中间一端是龙巢,是龙睡觉的地方,所以

它叫龙眠山,著名的方家龙窝就在这里,龙尾,结合古蜀地名,起了一个很迷人的名字,叫龙舒山,尾巴舒展摆动,栩栩如生。

麒麟山也是因形状而得名,看地图,形似一头卧着的麒麟。

逼真的水龙头

北宋初年佛经《景德传灯录》中就有关于桐城龙眠山的记载。《景德传灯录》为释道元禅师所撰,成书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当时正是李公麟曾祖父李仲宣在庐江置地之时。当时李公麟尚未出生,更无名气,所以当时龙眠山的范围应该是准确的。

《景德传灯录》记载,有个叫雪峰的人,到桐城投子山,在大同法师那里学佛。一天,雪峰随师父去拜见龙眠寺方丈。雪峰问:“到龙眠怎样走?”大同法师用手杖指着前方。雪峰问:“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大同法师说:“漆桶那里。”

大通禅师圆寂后,《五灯集》记载,一清禅师隐居于投子山。一清禅师姓李,教诲宏大,言辞优美,诗文中常借诗句,意境深远。一清禅师圆寂后第二年,同镇龙眠山的李重元写了《投子山清和尚古歌集》。文中说:昔大阳山木人独坐,石女有孕,多年不能怀胎。山前祥草,谁来锄?岭上泥牛,谁来放牧?……元丰七年四月十五日,龙眠李重元作序。李重元,字元忠,今宿州桐城龙眠山人。他与李公麟、李良恭同时进士,并称“龙眠三李”,是桐城龙眠德荣殿李氏先祖。

可见,宋代时期,桐城龙眠山的范围还没有今天这么大。面积任意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文史界对龙眠山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而是凭空臆测或杜撰。一些文史“专家”甚至为了满足一己利益,随意嫁接、篡改典籍,造成信息混乱。这种现象古往今来都有,特别是在李公麟成名之后,登高望远之风兴起,有人随意篡改地理记载,人为地扩大龙眠山的范围,并故意重复名称,以混淆视听,引起争议。

闭门造山的嫁接和篡改

当然,也不排除南宋灭亡,蒙古入侵后的黑暗统治,江淮地区原有的本土文化被打破,到元末,桐城及周边地区几乎成为文化沙漠,直到元末明初,大量移民才带来先进而丰富的徽文化和豫章文化,桐城文化从此繁荣,人才辈出。由于原有的本土文化失传,导致后来的记载多有误传。

08

结论

人走了,青山绿水还在;别墅毁了,但他的艺术和画魂从未毁掉。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也为了使历史更加贴近现实。

李公麟是北宋白墨大师,我们尊重他,首先就要尊重历史。

❖推荐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