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依托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经济发展新举措
➤
➤
新华社合肥7月8日电(记者蒋刚林翔吴慧君)曾被视为长三角“一角”的安徽省阜阳市,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投资吸引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阜阳经济“加速抬升”。大量高科技人才、先进制造技术和资本“搭乘”高铁,呼啸而来。阜阳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业、新枢纽和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重塑阜阳经济。
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抓手,聚焦创新强业,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高铁时代,加速形成交通“新枢纽”地位;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努力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近年来,阜阳市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精准落实一系列新经济发展举措,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方式换挡、加速转型升级。树立产业兴市、以产强市的发展理念,有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聚集,努力培育建设全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和特色产业承接集聚地,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勇当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图为横跨阜阳泉河两岸的一座大桥。(阜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产业”:科技赋能活力
艳阳天,烈日如火。位于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矿磁性材料(阜阳)有限公司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各类高性能永磁材料陆续下线,打印机、冰箱密封条等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依托国家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中心)、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北矿磁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经营业绩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生产订单充足。”公司副总经理王继全说,近3年来,已有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阜阳,相信不久的将来阜阳将形成磁性材料产业集群。
在阜阳,铝基新材料、煤基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一批“无中生有”“有出有进”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异军突起,产业集群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皖豫跨省区区域中心城市;立足‘铁公航水’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立足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中原新兴制造业、新能源基地;立足‘百亿粮仓’养殖大循环农业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立足千万级和辐射周边消费人口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绿色消费中心。”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说。
安徽省阜阳市下辖县级市界首市近年来加大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异地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转型升级的道路。旧电池进去,新电池出来;废铝资源收购,高性能铝基新材料卖出去……一些“神奇的转化”操作,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走进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多家长三角地区龙头企业在此投资兴业,在南都电源全资子公司安徽华普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借助科技的力量,回收的旧蓄电池从地下仓进入进料端后,经过破碎、分选、低温冶炼等工艺,分离出再生铅、ABS塑料等电池原材料。
以废旧塑料、金属回收、粗加工为脱胎的界首市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打造了全国历史最长的再生利用产业集群,去年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园区在全国形成回收网点4000余个,年回收废旧电池120万吨、再生塑料300万吨、再生铝30万吨。
在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汽车、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产业正在成长发展。“栽一棵梧桐树,引来一头金凤凰。”园区管委会主任吴爱国说,园区按照新发展理念制定了总体规划。同步推进生产、生态、生活三条主线城市新区建设,稳步推进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和省级产业协作示范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园区年营业收入由20亿元增长到143亿元。
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布局,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在太和县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基地,以医药原料药及制剂为主体,现代中药、保健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为支撑,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聚集企业近600家。
“今年1至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0.3%”,阜阳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关成杰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5.2%。
“新枢纽”:高铁时代即将到来
2019年12月,郑阜高铁、商合杭高铁北段全线通车,结束了阜阳没有高铁的历史。
去年6月,商杭铁路全线通车,使阜阳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原地区的“桥头堡”,为其融入长三角、进入中原经济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借高铁时代利好,阜阳投资吸引力大幅提升,“工业高地”建设步伐加快。
“高铁工程师”们来了,他们乘着高铁而来,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前沿的创新技术带到阜阳,把科技成果向外地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陈志成是安徽中科昊海燃气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家住上海,经常往返于杭州、北京和阜阳之间。他戏称自己是“坐高铁”上班,坐高铁到合肥要一天,再转乘公交车或租车到阜阳。“从杭州到阜阳只要三个多小时,很方便。”他说。
前不久,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集成的稀有气体精制装置,生产出高纯度稀有气体,陈志成称,稀有气体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药、电子等领域,消息传出后,一些半导体制造企业联系该公司预定产能。
郑福高铁开通后第三天,界首在上海成立了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界首市委书记何凤阳表示,有了离岸科创中心,我市可以共享科技创新资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在高铁的带动下,阜阳正加速构建铁路、公路、机场、水运“新枢纽”地位。“十三五”期间,阜阳机场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逐年增加,航空市场快速发展。今年前5个月,运输飞机起降3602架次,同比增长76.05%;旅客吞吐量382277人次,同比增长120.73%。
一个月前,阜阳北编组场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中铁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北站6座列车信号塔、2座尾信号塔、1座调度塔指挥功能的“九楼一体化”,整合了此前分散的行车指挥,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布局,提高了作业效率。
作为京九线上规模最大的网络编组场,阜阳北编组场联通京九、庆福线等5条铁路干线,是铁路网“一主两翼”运输战略第二通道的重要节点。阜阳北编组场扩建改造工程已完工,运营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日均处理车辆17925辆,今年日均处理车辆超过2.1万辆。”阜阳北站调度车间主任王宏伟说。
今年1至5月,阜阳市累计签约投资项目138个,总投资549亿元;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在建投资项目820个,到位资金558.34亿元,同比增长29.16%。
“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家乡创富梦想成真
35岁的马晶晶怀揣致富梦想,举家搬迁到江苏无锡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回到家乡圆梦。9年前,他到江苏做汽车零部件加工,如今已是安徽禹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记者在富阳“带你回家”创业园见到马晶晶时,他精神抖擞。“这2200平方米就是我的厂房,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珩磨机、珩磨工具。”何贺自豪地说,自4月中旬公司投产以来,产值已突破300万元。“我们的订单多得是,都接不完,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产值突破2000万元,明年再翻一番!”
“阜阳的一位客户跟我讲起他家乡的环境,让我有了回家乡创业的想法。”他说,“免租、减税、培训补贴……政策这么好,我的产品又有附加值,我怎么能不有信心呢?”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阜阳1081万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就业、创业。从2008年起,阜阳已连续14年开展“带你回家乡”活动。我们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农民工回乡务工、技术人员回乡就业、投资者回乡创业,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我们积极打造‘带你回家’创业园区,对入园企业减免房租、物业费,对水电费、网费、运营费、培训费等实行补贴,对投资者实行‘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政策送达’。我们时刻为客户服务,说到做到。”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四级科长李天白说,目前,全市共有创业园区29家,其中“带你回家”创业园区11家,全市园区入驻企业866家,吸纳就业人员19469人。
走进古勒博时装有限公司,《只有奋斗才能成功》激昂的旋律响彻车间,200多名服装工人挥汗如雨地唱着歌。
“公司八成员工来自城里,四成是回乡人员就业。”公司负责人杨桂英说,公司主要承接日本、欧美等地的服装订单,此外还招聘学生到公司实习,帮助他们积累求职的“经验资本”。
创新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以阜阳技师学院为例,秉承“院长围绕厂长、专业围绕企业、教学围绕生产”的办学理念,每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3000多名技能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在阜阳市颍东区茶花镇,新鲜番茄如一串串爆竹般长势喜人。安徽和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斌说,这是一次与东北地区的合作,该品种是与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试种的。
5年前,吕斌回到家乡创办了第一家农场,如今他在富阳拥有4个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约1800亩。“富阳市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我们受益匪浅,建成了华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华达鲜食番茄技术研发中心。”他说,截至目前,公司已研发引进番茄新品种5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1项。
近年来,阜阳不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加快构建。阜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先林说,全市研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速达33%。“阜阳正推动实施‘4111’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全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新起点带来新使命,新目标催生新行动。当前,阜阳政治环境风清气正、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形势和谐稳定、干部队伍士气高昂。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经济发展新举措精准落地,全市弥漫着浓厚的“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