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投资:从荒地到产业投资样板的惊人跃迁

时间:2024-08-12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91评论:0

落户合肥已成为企业名片

“我们只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或许是一匹黑马。”

合肥市产投资本总经理李忠亚9月底表示,与头部机构相比,合肥市产业投资综合指标仍有较大差距。

但正是这匹“黑马”,在产业投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这座20年前还是二环外的一片荒地、看上去像小县城的城市,通过“投资引领”战略——投资一个龙头企业,吸引一大批配套企业,打造一个产业,从而实现城市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把自己打造成了产业投资的典范。

这正是“合肥模式”。

合肥宁愿放缓地铁建设也不投资京东方、投入千亿资金入股长鑫存储、在低谷时重金投资蔚来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合肥的经典操作。

仅上述三波大规模投资,就使合肥集聚了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0年,合肥GDP成功迈入“万亿俱乐部”,这个城市不再是“全国第一大县”,而是成为了“新一线城市”。

因为“投资技术好”,合肥也收获了丰厚的财务回报。

合肥仅通过参与京东方北京、合肥8.5代面板项目的定增及债务融资,就赚了210亿。

最典型的例子或许是对蔚来汽车的投资——从双方宣布框架协议,到投资达成,只用了65天——这比很多一线创投机构的决策还要高效。

蔚来汽车股价也从每股1.2美元的低点上涨至66美元(现回落至10美元以下)。

没有人知道合肥究竟从这项投资中赚了多少钱,但这无疑是一笔好交易。

合肥因此被誉为“最佳创业投资城市”(实际是产业投资)。

但真正让外界感到吃惊的是,合肥总能一次次地投资“瓶颈”项目,并从中收获丰厚的回报。

这个城市是如何做到的?

每次我完成一项投资,“风”就来了

李中亚说,在外界看来,合肥确实投资了不少大项目,或者说“瓶颈”项目,“每个投资都精准、成功”。

“合肥投资大项目才15年,这15年里做了三件事,发展了三个产业——显示屏、芯片、汽车。”李中亚说,现在回头看,这些产业确实遇到了“瓶颈时刻”。

但他说,10年前,没有人意识到所谓的“瓶颈”,也没有人提这个,那时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因为可以买到外国产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给国内企业机会。

当然,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瓶颈”已经到来。

“其实我们做显示器和芯片的时候,目的并不是解决‘瓶颈’问题。”李志军说,当时家电是合肥的一大产业,而家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上游部件就是显示器,它在电视机的成本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既然屏幕这么重要,那我们得做好规划,不然那些家电企业就只能去韩国高价买屏幕了”——合肥面板巨头京东方如此介绍道。

“之后我们发现家电芯片也比较缺,就去布局芯片”,他说。做完面板、芯片,思考下一个产业时,开始觉得汽车是个大东西,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产值比较大,而且恰逢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又投入了新能源汽车,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清晰,决策部署高效,我们负责,以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去落实。”

他坦言,虽然自己没有刻意从“瓶颈”的角度来安排投资项目,但通过研究,找出哪些东西是“瓶颈”也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我们刚开始做存储芯片(长鑫存储)的时候,市场被三星、美光、海力士三家海外公司垄断。

“这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城市也都知道这个信息”,他说,但关键在于(该市)是否有勇气和执行力,把这个投资高达1000亿元的超级工程分解、分步实施。

“这种级别的项目,往往一两年之内投入都是不可能的,培育一个产业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

合肥之所以能实现外界所称赞的“提前布局”,除了因为该市领导有前瞻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包括招商引资在内的产业链上的布局。

“逻辑就是沿着产业链找项目,缺什么我就补什么,投入什么。”他说,合肥从2010年开始布局芯片,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出台,随后成立了大基金,芯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开始打我们,断供我们,我们才意识到芯片有多重要。”

他认为,投资上所谓的“预见性”和“远见”,也许以后评审的时候会讲到,但其实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好,门槛高,有产业带动作用,就去投了”。

合肥创业网_合肥创业补贴政策标准_合肥创业人

但客观来说,合肥确实做到了“先人半步”,每次完成布局,“横财”就来了,然后就开始赚钱,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投资应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是锦上添花

“我们(在投资方面)做的一些事情可能超出了别人的预期,让人感觉我们很强。”李中亚认为,如果说合肥在投资方面很强的话,那么这种很强可能更多体现在敢于在一个战略性产业上投入巨资,敢于在一个企业上押下重注。

他说,这就是合肥不同于很多头部投资机构或者其他城市的地方。

不过,该名产业投资领域交易员也强调,单从投资业绩来看,合肥产投非常清醒,“我们与头部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我们还是站在合肥这个城市的舞台上,跟随合肥这座城市的逆袭,做一些事情。”

“我们规划布局一个产业的思路,是先投资一批有前景、有利润的项目,然后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他指出,作为产业投资机构,我们不会为了招商而招商,也不会为了吸引项目而承担额外的风险、放弃利润。

他举例称,合肥一直在发展汽车产业,但在燃油车时代,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

但当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到来时,合肥很快确定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在投资上)首先要抓住龙头企业——“在合肥,我们一般把这样的企业叫作‘链上龙头’,也就是产业链上规模大、实力强的头部企业,或者处于产业链技术中心的创新型企业。”

蔚来汽车显然是一家“链条龙头企业”。

所以当蔚来2019年遇到困难,无法在湖州和北京获得新的融资时,合肥采取了行动。

随后的2020年,双方迅速敲定投资,蔚来汽车获70亿元投资,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其实合肥布局新能源汽车比较早,因为没有找到好的对象。”李中亚说,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都没有在合肥落地,“所以没有机会抓住那一波新势力项目落地的机会。”

但错过起跑线并不一定是坏事。“你可以避免犯错。”

“我们2020年4月投资蔚来,两个月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开始复苏。”他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合肥引进的比亚迪、江淮大众等整车项目跨过了临界点,业绩开始爆发。

他说,合肥已经“搭上”了这股新能源浪潮。

“如果我们现在试图开发完整的汽车布局,那将毫无机会。”他补充道,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洗牌。

谈及合肥投资蔚来背后的玄机,他认为,投资者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新兴产业周期性很强,业绩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冬有春,半导体、显示屏、新能源汽车都是如此,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不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我们合肥,这就叫雪中送炭,(投资机构)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他强调,合肥的产业基金虽然也是政府引导基金,但管理和投资都是市场化的。

“政府把钱给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团队,让他们按照市场化原则去运作,政府不会干预。”他表示,专业人做专业事。

铸造中国“ABCD”

虽然合肥抓住了蔚来这个新能源产业链“龙头”的位置,但并未止步。

李中亚表示,要持续对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投入。

“比如在合肥的整车布局上,现在有蔚来、比亚迪、长安、江淮,还有江淮和大众的合资公司,这五大整车厂的产能都已经超过300万辆。”他说,招商就是沿着整车核心零部件或者技术找项目,“往上看是座舱和智能,也就是座舱领域和智能驾驶领域;往下看是底盘领域和动力领域。”

“投资路径很清晰。”他表示,其实很多时候产业规划的思路跟投资的思路是一样的。

他认为,新能源产业链上还有空间诞生大鱼。

“我们要找到中国的‘ABCD’”,他说,于是合肥产投连续两次投资智能汽车滑板底盘及整车解决方案供应商优跑科技。

所谓ABCD,指的是几家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奥托立夫、博世、大陆、德尔福(后分拆)。

他坦言,如果是燃油车时代,他不会看上滑板底盘项目。

因为在燃油车时代的造车叙事中,整车厂必须开发自己的平台,哪怕需要24个月、36个月的漫长新车开发周期。

整车厂和ABCD等传统Tier 1(一级供应商)构建并垄断了燃油车生态系统。

所以虽然滑板底盘在20年前就出现了,但是它并没有机会打破这种垄断。

但现在这是可能的。

“燃油车的制造方法已经被新能源汽车颠覆了。”李中亚说,“燃油车我们根本没法跟国外竞争,合资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直到新能源汽车出现才奏效。”

在电动汽车时代,底盘作为硬件,会越来越标准化、通用化。

对于车厂来说,只需要找到像优跑这样的“Tier 0.5”,将底盘部件集成起来,开放各类软件接口,就可以聚焦用户场景,通过座舱的个性化、智能化,凸显差异化竞争力,更好地服务C端用户。

这就是滑板底盘的价值。

但他也表示,这条路肯定会很艰难,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你是在打破传统车企沿袭多年的造车理论”。

但最终,产品价值还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优豹来说,我们需要用产品告诉客户:滑板底盘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整车硬件成本、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为整车的智能化提供更多可能。”

他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也必将涌现出一批全球品牌,包括中国的博世、中国的大陆、中国的德尔福等。

当中国有了自己的ABCD,再加上滑板底盘,“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从投资角度来说,“当我们按照一线城市来规划投资时,我们发现像优跑这样的0.5线项目其实比一线项目有更大的空间,更有吸引力”,他表示,毕竟还有相对确定的0.5线空间。

他介绍,合肥产投领投优跑科技B轮投资的案例,从双方正式接触到投资资金到位,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投资合肥”成为一张名片

“我们的总部位于合肥肥西,从开始谈判到落户,一共就只吃过两次盒饭。”

优跑科技创始人李鹏表示,与合肥当地政府领导沟通的极高效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第一次到肥西谈判,和陈伟书记(合肥市肥西县委书记)谈了两个多小时,话还没说完,就到县委食堂拿了盒饭继续谈。

在签订合同前,他总共去了两次,所以只带了两顿盒饭,“我们的项目就落地了”。

“合肥就像一个创业公司”,李鹏说,只要你把你的技术告诉合肥,他们就会马上帮你对接需要这个技术的企业。

这已经成为合肥市各级领导的习惯。

“合肥每个区县,不只是领导,就连基层干部,对产业的上下游都有很深的了解。”李鹏说,这样的环境对优跑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很友好,“因为交易成本比较低,所以我们想把总部设在肥西。”

在他看来,这是合肥的显著优势。

但并非全部。

合肥还有一个与产业链相关的优势,那就是合肥从无到有,打造了中国电动汽车生态高地——有车厂、有供应商、有人才。

最后是合肥的特殊模式。

“这个模式不再是靠某个人的个人能力,而是靠系统化、流程化的体系,产业、资本、产业招商、政府招商部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他说,这种互动频繁、高效,“比如我们的项目只要符合肥西的要求,产业招商就没问题。”

他认为,这种系统性能力很多地方学不到,“有的地方也设立了类似的产业引导基金,但引导基金和招商部门还是两套思路,大家都在各干各的。”

与合肥签约后,李鹏甚至推荐了几家中上游电动汽车企业到合肥考察。

他说,“招商引资”几乎已经成为合肥的一张“名片”。

“我曾经开玩笑说,合肥的汽车圈子越来越大,而我的汽车圈子却越来越小,因为大家都往合肥搬了。”

本文来自创业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