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孕育众多名人

时间:2024-08-07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48评论:0

第2章 合肥的女儿

1 原生家庭

我妈妈是安徽合肥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环巢湖。因东淝河和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早在夏商时期,居住在这里的“淮夷”人就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司马迁《史记》记载:“合肥受南北潮汐影响,皮革、鲍鱼、木材运往此地。”意思是说,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条入海水道,是皮革、鲍鱼(海产品的统称)和木材的集散地。合肥又被称为“三国故里、包公故里、淮军摇篮”。

就我极其有限的历史知识而言,楚汉相争的范增,三国名将周瑜,五代十国吴国开国元勋杨行密,北宋清官包公,清末高官洋务运动人士李鸿章,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爱国将领冯玉祥,抗日名将卫立煌、孙立人、张治中等均是合肥人。

其中,我记得杨行密(852-905),因为据说他的女儿百花公主住在合肥市花园巷,她使用的那口井就叫百花井。我母亲的祖父张养民买的房子就在花园巷,百花井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那一带至今仍位于市中心,离原合肥基督教医院、现省立医院不远,附近还有市委大院、淮河路步行街、香港广场、李鸿章故居纪念馆、合肥书画院等。

我记得包公(999-1062),因为母亲最引以为傲。母亲告诉我们包公是一个清官,执法严明,不畏权势,为人正直,为人公正,深受百姓赞誉。我小时候,母亲说:“打不通关系,还有包公。”我当时不明白母亲的意思。母亲说,如果遇到官司,与其打通关系,不如去找包青天。母亲还称赞包公的家训:“我子孙将来若为官,犯了贪污罪,决不能放归本家;死后不能葬在家族墓地,若不遵从我旨意,就不是我子孙。”

典雅的包孝肃祠一角。

李鸿章(1823—1901),我知道他是清末军政要员,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商总督,参与管理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奉命赴日本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他在家乡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生前和死后名声毁誉参半。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本都把李鸿章当成小人,我母亲也不以他为同胞而自豪。她告诉我的是:包公是好人,李鸿章是坏人。

李鸿章故居部分介绍。历史人物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还有段祺瑞(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1912年起历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长、国务总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要求废除《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他控制的北洋政府武力镇压了最早的国共两党联合反军阀抗议运动,造成了“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是教科书上镇压学生运动的反动派,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强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伪政府,但段祺瑞严词拒绝。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明白,历史人物不能用简单的好人坏人的标准来评判。

我的母亲出生于1918年7月10日,中学时期叫张培德,又名张琼、张国志、张若晖(1958年前后),到香港领身份证后改名为张培华。

我的曾祖父,也就是我母亲的祖父张养民,有过两个妻子。张养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我母亲称她为第一祖母)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世,二女儿张振华嫁给了在北京当官的龚家,后来搬到南京,再搬到台湾。张振华生了我的姑母龚伟姬和龚伟瑶。

张养民与第二任妻子(我母亲称她为姑奶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张振国在学生时代参加了革命,国民党要抓他,他逃到福建,死在了那里。女儿张振芳抗战胜利后,随同学去了延安,在陕北公学读书后,被派到敌后,死在了那里。我母亲,也就是我的姑奶奶,出身很贫寒,原本是张养民娘家买来的丫鬟,后来被张养民收为小妾,伺候娘家。

我的外公外公(我们叫他公公,第一个字读三声:“公公”)叫张若虚,1889年9月出生。他是张养民姐姐的长子,称张养民为叔父。他的生父叫张金涛。张金涛有七个孩子,家境贫寒。张养民的大女儿死后,张养民的姐姐就把张若虚过继给了张养民。

那么,我妈妈就有一个在东门外的爷爷,张金涛(我岳父的亲生父亲),还有一个在北门外的爷爷,张养民(我岳父的继父)。

据我母亲说,一百年前,安徽省立医院的前身合肥基督教医院的院长是美国人。由于我母亲的(北门)祖父张养民汉语很好,就被聘请来教汉语,收了张若虚为徒。因此,我外祖父张若虚是学徒式的西医,学了七年就自己开诊所,结婚后就到六安(合肥方言读作“六安”)开诊所,独立行医。虽然没有正式学医,但有行医证。

我母亲说,她奶奶(她叫她“老年”,合肥话读“老来”)和我的曾祖母一家都是名门望族,人称“坝上沈家”。我母亲说,她从小对“水烟筒”有印象,说他们生病了就抽鸦片,抽了之后病就好了,他们一直很克制,从不上瘾,就像按时吃药一样。她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蔡继文出生三四个月后,我的曾祖父就出去谋生了。我的曾祖母带着女儿出去做针线活,等着我的曾祖父回来,可我的曾祖父却再也没有回来。

我的曾祖母非常擅长针线活,所以一位朋友介绍她去教会学校为一个外国人家庭工作。我的祖母得以在教会学校学习几年,并嫁给了有着相似背景的我的祖父。

像这样,讲到母亲的原生家庭,就不能不提到安徽合肥的教堂。

安徽合肥的教会势力很大,尤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十分迅速。教会发展的主要手段除了创办医院外,就是创办学校。近代安徽历史上,西方教会在安徽创办的诊所、医院最多时达74所,小学185所,高级小学39所,中学11所,高中4所。

2016年5月,我回到合肥老家探亲访友,也去了合肥基督教堂。在苏州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一栋气势磅礴的哥特式建筑。门口忙碌的牧师听说我在寻找母亲的旧足迹,热情地带我去了书店,那里有属灵的书籍和光盘。书店里的牧师一边听着母亲的故事,一边念着“感谢神的恩典”,给我介绍了几本书,还帮我联系了黄牧师。黄牧师很快就出现了,并一一解答了教堂的英文名、几位西方传教士的姓名和年代等问题。

2016年,我到合肥市基督教堂参观,在书店里获赠了一本《脂肪宝库》。

他们给我的《脂肪集锦》详细记载了合肥基督教堂的历史:

1895年,中国基督信徒会派遣美国传教士、眼科医生布查德医生到合肥(时称泸州)传教,基督教(新教)开始传入合肥。次年,美国传教士徐鸿藻、布查德二人租下东门街渡家巷十二间房屋,开设兼作教堂的诊所,一边行医,一边传教。

光绪二十六年(1898年),白冠志在四牌楼(今苏州路南段省立医院宿舍)南侧购地1.6万平方米,兴建“白冠志医院”。

1902年医院落成后,教会迁入医院附属的小礼堂进行礼拜。随后,基督教会在四牌楼(今苏州路74号)北面购置土地2100余平方米,修建了建筑面积440平方米的西式基督教堂、中式平房小礼堂以及牧师住宅楼及其他附属建筑共计1200平方米,并招收了一批年轻学生学习医术。

1914年,白冠峙离开合肥,到南京金陵医科大学任教,道格拉斯·科普隆接任院长。

1915年,白冠枝医院改名为“合肥基督教医院”(也有记载韦格非等人担任院长)。

当时合肥基督教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等科室,还有X光室、实验室、理疗室、药房、手术室等,有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50余人,每天接诊病人200余人,是当时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医院。

1927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爱国学生掀起反对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浪潮,美国传教士为避险短暂离开合肥,1928年后纷纷返回合肥,柯普仁继续担任合肥基督教医院院长。1937年,柯普仁回到美国,由美国传教士普尔奇接任合肥基督教医院院长(1938年合肥沦陷,合肥基督教医院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300余人)。

白冠志从1902年到1914年担任合肥基督教医院院长,一共12年。我爷爷生于1889年9月,1902年13岁,1914年25岁。我爷爷什么时候结婚的我不清楚,但婚后在六安开了诊所。我母亲生于1918年,那时他29岁。据此推算,如果他十几岁就开始跟院长学医,7年后开诊所,那么很有可能是在白冠志任职期间学医的。张养民很可能是白冠志的国文老师,张若虚很可能是白冠志的学生。虽然很难证实,但这样推算,也是有意思的。

合肥香港广场怎么租_合肥市淮河路266号香港广场_合肥香港广场在哪

西方传教士伯驾,出生于加拿大,后在美国学医行医,1891年来华传教,创办了伯驾医院,即现合肥省立医院的前身。

合肥教区由城区教堂、乡村教堂、附属医院、学校、农场、奶牛场、妇女服务社、普益社组成,三育中学为妇女服务社的服务机构。

1907年,中华基督教会派美国传教士方淑梅来合肥办学。起初,他们买下四牌楼北横街姚家大宅,招收女生,教她们识字、织毛衣,取名“女学”。不久,方淑梅调任,美国传教士华春(又译华群)接管女校,改名为“三育女小学”。

1909年,美国传教士彭元接替华春,将学校改名为“三育女中”。彭元后来在徽州路(今南门小学)购置土地12000余平方米,建造新校舍。1917年,三育女中迁至此。新建的学校后来先后由美国传教士柯丽莲、魏金生(又译魏金生)担任校长。1923年,三育中学增设高中部。

三育中学除了常规的文化课外,还开设了圣经课。每周日,一些学生都会去教堂做礼拜。他们中许多人受洗成为基督徒,但也有一些人没有信教。学校纪律严明,晚上寄宿生睡觉后,校方照常锁上宿舍,规定走读生不得擅自离开学校。

1927年,合肥遭遇北伐,魏金生与西方传教士全部离开合肥,学校由华人牧师李卓吾接任,校名改为“三育中学”,男女同校。次年,魏金生回到合肥,继续主持校务。1930年,学校经安徽省教育厅登记,中学制由四年改为六年。登记后,魏金生退居幕后,校长一职先后由华人杨绍南、李美云(1934年)、何淑文(1935-38年)接任。学校有教职工18人,初、高中各6个班,学生120余人。

我母亲的履历上写着她在三育中学读书。她说她在那里读了六年半。1937年她20岁毕业。所以她一定是在三育中学读书,当时校长是中国人杨少南、李美云和何淑文。1938年合肥沦陷前夕,三育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全部关闭。

爷爷结婚后,在六安开了诊所行医。我母亲张佩华出生在六安,在六安读过私塾。我还有三个叔叔:大叔张国恒,二叔张伟(又名张国权),小叔张毅(又名张国树)。

曾祖母因为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奶奶,所以就和他们一起生活。母亲七八岁的时候,祖父攒了一些钱,借了一些钱,除了行医,还开始卖西药、做生意。据母亲说,祖父医术高明,能治内科外科,甚至能接生、麻醉、做手术。而且祖父医术高明,经常为穷人免除医药费,甚至补贴生活,所以他自己家里也不算富裕。

母亲说,奶奶最疼爱的就是她的小孙子——我的大伯。晚年的一天,母亲在饭桌上回忆起一个故事。平时吃饭的时候,我们都不让她说话,怕她噎着,可那天我说,让她讲吧,一会儿再吃。母亲笑着回忆道:奶奶吃不下米饭上的那层蒸咸肉皮,就让给了我大伯。二伯羡慕大伯:“哼!大家都知道你是奶奶的干儿子!”显然,一家人过得拮据,但也很温馨。

母亲十岁的时候,债务差不多还清了,开始挣钱。突然,六安城里来了一批“败军”,他们进城洗劫,把城里大部分地方都烧毁了,包括我爷爷的房子。我爷爷挣扎过一阵子,但那几年(1927-1930年)军阀混战,六安是兵家必争之地(张宗昌、何应钦、冯玉祥等)。我爷爷的房子被乱兵抢劫过两次,从此一蹶不振,最惨的是,他的行医证也被烧毁了。1930年,母亲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爷爷把全家送回合肥,到农村小镇双河镇行医。 祖母带着母亲和三个叔叔(当时分别是10岁、7岁和5岁)来与曾祖母一起生活。祖母把母亲送到了她曾经就读的三育女校。

(待续)

原文:小邓(联趣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