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院辊压机亮相央视大国重器,彰显中国水泥行业装备制造实力

时间:2024-08-05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52评论:0

合肥院辊压机亮相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装备》

2018年2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了《大国重器》第二季。这部聚焦行业领军人物和隐形冠军的纪录片自开播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径2米、总重438吨的水泥行业大型设备辊压机的亮相,彰显了中国水泥行业装备制造的实力。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登陆影片的水泥行业主力装备。

辊压机粉磨系统入选央视《大国装备》

这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辊压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破碎效率最高的设备,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排名第一

负责研制该设备的中建材(合肥)粉体设备技术有限公司脱胎于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粉磨研究所(以下简称“合肥院”),该院曾是国内唯一的水泥研究科研单位。该院科技工作者在辊压机的研发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与艰辛。辊压机的成功之路,也是合肥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缩影。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

合肥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重工业部东北技术研究室和重工业部北京研究所,后历经建筑材料部、建设部、国家建材局等机构变更,1978年在合并四川、辽宁、唐山等地几所水泥工艺、机械及自动化研究所的基础上,集中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工艺、装备、自动化等研究力量,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水泥研究院。1999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化单位,成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的一部分。

迁建合肥初期的建设者

作为建材行业重点科研院所,合肥院始终坚持以我国水泥工业科技进步为己任,秉承“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反哺促进科研”的理念,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以“水泥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和自动化技术”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为重点,承担水泥工艺技术、技术装备与自动化等领域的科研任务和国家科研项目,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以物理工程、水泥工业自动化、环境保护工程、水泥原料优化开采与资源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学校优势专业。

90年代的合肥工学院和现在的合肥工学院

在我国水泥工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合肥工学院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多年来,合肥工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门重点项目,开展了500多项科研项目,鉴定科技成果400多项,大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本着“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反哺促进科研”的理念,合肥院在全国众多科研院所中最早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了探索,其间历经曲折,有经验,也有教训。

20世纪80年代初,合肥工学院依托众多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尝试了技术转移式的产业化模式,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成果转移和技术推广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985年,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科研单位走向市场,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合肥工学院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开始尝试合资、自办产业。

1987年,合肥院成立了第一个产品加工厂——金属耐磨耐热材料厂,生产了一系列自主开发的新型耐热耐磨材料产品,并想方设法开拓销售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1988年,合肥院在镇江金山成立金山建材自动化设备厂,生产电子调速皮带秤、单机除尘器等产品。

合肥院在镇江金山创办金山建材自动化设备厂

自办产业不仅给合肥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积累了创办科技产业的实践经验,成为建材行业最早创办科技产业的科研院所。

1992年,借着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东风,合肥院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走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院内专业所、所所长兴办科技产业。

合肥建材研究所机械厂九十年代首台产品上市仪式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合肥院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产品,科学合理地采取了包括自营工业、装配工厂、资产虚拟企业等各具特色的工业模式。

合肥水泥设计院hrm4800立磨规格_合肥水泥院怎么样_合肥水泥房

合肥工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已经由原来象牙塔里整天忙碌在实验室的简单科研人员,变成了除了科研之外,常年忙碌在市场和企业第一线的销售、调试人员、厂长、经理等管理人员。

合肥院经过20年的发展,从合作建厂获得技术委托,到自己办厂,再到打造品牌,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规模优势。

做大做强,打造高科技产业园

2001年,面对产业模式多、产品门类杂、企业分散、产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产业,把科技产业推上新台阶,合肥工业学院在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成立,技术开发区建成现代科技产业园(首批工业园区),随后几年又相继建成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产业园的建设,带来了合肥工学院产业规模、人员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以辊压机、立磨、钢丝带提升机、物料输送计量设备、环保设备等一批以水泥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覆盖了粉磨、煅烧、环保、计量控制、物料输送、耐磨材料、钢结构等水泥生产线各个门类。

产业化发展给合肥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合肥院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使合肥院的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重组装备板块,落实股权激励机制

随着水泥市场的不断变化,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合肥院及时整合优化内部资源,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合肥工程学院自2005年起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由合肥工程学院与粉磨所立磨项目组15名骨干科技人员共同投资设立合肥中亚建材设备有限公司,随后又计划对粉体、环保、自动化、机电等专业分支进行业务整合和重组改革,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实行员工持股。

合肥院通过装备板块重组、股权激励等举措,稳定了人才队伍,降低了监管成本,优化了创业氛围,规范了管理,稳步提升了效益质量,增强了创新发展和市场综合竞争力;实施员工持股,强化了利益驱动机制,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反哺和促进了科研,良性循环、融合发展态势不断巩固。

近年来,合肥院常年在研项目40余项,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发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在环保、交通、计量、自动化、采矿等核心技术与装备方面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辊压机——粉磨技术的隐形冠军

技术领先造就了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然而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艰辛与曲折。

艰辛曲折

1989年,我国第一台国产辊压机研制成功,并应用于工业生产。

但倔强的包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灰心,很快,这支坚韧的团队在当晚就对故障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逐一检查各种可能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排除了加工、安装原因后,团队继续从设计、力学分析等方面寻找原因,最终发现问题是由于辊压机的辊子随辊套旋转,产生了扭矩所致。”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减少停产损失,团队在短时间内请教了多位专家,探讨替代方案,并大胆提出了辊套插入的方法:“如果辊面采用套接方式,那么强度要求完全可以满足。根据耐磨材料焊接选择轴的材料,选择套的材料。这样有效延长了耐磨辊面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降低了辊压机的运行成本。这种辊套设计也一直沿用至今。”

全球最大的水泥粉磨系统

随着行业技术反馈,辊压机装备和工艺系统不断优化升级,如今合肥院辊压机已成为国内唯一将国外同类产品挡在门外的主机设备,全球共有1600多台辊压机在运行,位居全球第一,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制造业冠军企业。

立式磨机,开拓新兴产业的先行者

在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市场同样重要。根据市场需求,拓展产业领域是合肥工学院做大做强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该院装备板块的另一张王牌——立磨设备,与辊压机一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988年,合肥工学院立磨课题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HRM立磨,实现了零的突破。技术成功带来了产业化的需求,该院随即启动机械加工厂建设,实现了立磨研发、设计、制造、调试、服务一体化的突破,打破了多项国外垄断,并不断向新兴产业延伸,填补了多项空白领域,成为行业领军者。

技术人员在合肥工业学院自主研发的首台HRM1250原料立磨前合影

2000年前后,立磨技术团队敏锐地发现,国内玻纤行业原料研磨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经过调研,技术团队认为采用HRM立磨对玻纤原料进行研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跨行业研发既是机遇,也是重大挑战。

2001年,技术团队形成了初步的工艺和设备设计方案,并选择泰山玻纤进行试点。

2002年1月,第一台立式玻纤细粉磨正式开始调试。令人不安的是,调试之初,磨出来的产品细度总是太粗,偏离设计指标,不能满足生产线的要求。如果产品细度达不到要求,就会造成玻纤在拉丝过程中断裂,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技术团队驻扎在项目现场,观察、寻找解决办法,经过近一个月的试验,产品细度仍然达不到要求。当时已临近春节,项目现场弥漫着对立磨的不信任,甚至有人认为“立磨技术不能用于玻纤原料的细磨!选粉机结构不好,达不到要求!”

技术人员现场

经过短暂的春节假期,技术团队再次奔赴泰山玻纤项目现场,途中,时任技术团队负责人的张志宇向大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思路,指出了之前被忽视的几个技术细节,并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让沉默了许久的大家看到了,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十多天的时间里,解决方案一一落地。

玻璃纤维立式磨机

终于,元宵节当天下午,留在现场的技术人员开心地大喊一声:细度达标了!那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刻,连壮士们都流下了眼泪——从研发设计开始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立磨技术可以应用在玻纤叶蜡石粉磨领域了!

合肥HRM立磨研究所

钢丝带提升机,设备创新“小而精”的典范

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是合肥所科技人员的行为之道。窑尾钢丝带提升机,这朵与窑外分解技术同步发展的设备创新“小花”,是合肥所人精益求精的成果。就这样,我们创造了“小而精”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泥行业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新型干法工艺正在取代落后的水泥生产方式,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产能由700t/d逐步提高到2000t/d,新型干法工艺及主要设备发展迅速。但作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原料输送设备的窑尾钢带提升机,目前仍依赖进口。

1998年,合肥市机电设计院公司开始研制“窑尾钢丝胶带提升机技术”设备,以周晓总经理为首的技术团队,面对经验不足、基础差、人力不足、资金有限等诸多困难,潜心攻关,逐一攻克技术难题,于2001年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600t/d水泥生产线窑尾钢丝胶带提升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分阶段完成了600~5000t/d水泥生产线配套设施的研制,改变了当时相关技术设备只能依赖进口的市场格局,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装备保障。

徐州中联二期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钢丝胶带提升机(提升高度134.5米)

市场开拓艰难,合肥院技术人员在产业化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技术、业务等多种角色。

2001年9月,周晓刚谈完浙江兰溪某项目的窑尾输送带提升机合同,就接到一个电话:长兴一条2500吨水泥生产线正在招标窑尾提升机,已选定一家外商公司作为供货商。现在如果见见甲方,说不定还有机会。有一线希望,就有无限可能!周晓二话不说连夜赶往长兴,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第二天顺利见到了甲方老总。

“我知道你已经有收购外企的意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看一下我们的产品……”周晓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台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和对方热情地交谈起来。他被周晓的热情感染,仔细一想,国产设备虽然刚刚起步,但和进口设备的性能差距似乎不是太大,于是问周晓:“你能再给我两万块钱吗?”周晓立刻表态:“马上签合同,这两万块钱我给你!”天道酬勤,机会终于化作了白纸黑字的订单。

全球最大N-TGD2000钢带提升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出厂验收

在合肥工程学院“做好每一件事”的努力下,2012年,窑尾钢丝胶带提升机实现国产化,配套万吨级水泥生产线,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顶尖水平,实现了全系列规模与进口设备相抗衡。

截至2019年底,合肥院生产的钢丝绳带提升机累计在线运行4800余台,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

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院始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支撑水泥生产企业不断高端发展,为国家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合肥院将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动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在扎根水泥行业的基础上,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努力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前行,逐步由工业制造走向工业“智能”制造,为水泥行业乃至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打造更多更好的“大国重器”。

结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