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48 周年: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成,技术突破意义重大
突然意识到今天是7月28日。
唐山大地震48周年
铭记历史,牢记苦难,是为了现在更好地生活。
48年过去了,面对大地震,我们是否有了新的手段和进步?
一
前天,中国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投资20亿元的国家地震预警项目通过验收,全面竣工。
十余年筹划,五年建设,36个参与单位,6000余人参与实施……如今终于落成,真的非常不容易。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全国地震烈度速报预警项目
建设工期:2018年开工,2024年7月25日竣工验收。
技术突破:自主攻克多网融合、海量实时数据秒级处理、多中心多算法综合决策等核心技术难题
覆盖范围:已建成观测站15899个,其中国家级中心3个,省级中心31个,在华北、东南沿海等5个重点预警区建立二级地震预警能力,全国范围内实现分钟级烈度快报。
技术亮点:
秒级预警:在地震波到达前几秒至几十秒发出预警,为应急避险、减灾救灾争取宝贵时间。分钟级速报:地震发生后数分钟内迅速发布地震烈度分布信息,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覆盖广:服务端、移动应用、电脑客户端等多种发布渠道,具备覆盖亿万人、秒级触达客户的广域快速服务能力
目前,河北、甘肃、海南、江苏等省区已率先上线本地地震预警服务,当地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开启地震预警。
二
那么,如此高端的预警项目,和我们普通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中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1、坐高铁更安全更有保障。急!!!合肥发生地震,有人在高铁上。据悉,高铁地震预警和高铁车地联动应急系统已在我国新建高铁全面推广应用,在印尼雅万高铁上也得到应用。
2、乘坐电梯更安全、更安心。湖北省地震局研制的电梯地震开关,在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可紧急将电梯停在就近楼层,已在湖北、安徽等多地高层电梯上推广应用。
3、家中燃气自动切断,避免次生灾害。
4.手术室还可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手术失误。
5.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采取紧急措施,如及时关闭天然气管道、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运行等,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未来随着地震预警信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技术的推广,预警技术将通过国计民生相关行业的定制化服务,在铁路、管道、电网、核电、燃气等方面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安全服务。
三
地震预警服务将给浙江人民带来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根据“十四五”规划公开信息,浙江省地震烈度速报预警项目将在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建设114个地震监测台站和1个省级地震烈度速报预警中心。该项目是由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等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网络。
如今该项目已经建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远程地震预警功能。当影响浙江的强震发生在浙江外围地区,比如台湾,就可以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浙江之前发出远程地震预警信息,实现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比如今年4月针对台湾6.3级地震就进行了预警。
今后,市民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看到的地震预警信息,还会显示当地烈度、倒计时画面,并有“感觉到了”“不要慌”等提醒,以便市民对即将到来的地震波做好心理准备,及时消除恐慌,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君联高瓴领投,阳光氢能完成 6.6 亿元 A 轮融资,合肥氢能产业崛起
这是一笔有点令人惊讶的融资。 2023年底,阳光氢能宣布完成6.6亿元A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人发碳中和、中苏资本、上海等跟投。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