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市那些事儿:从破县城到建制市的华丽转身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也是合肥建市71周年。这座城市作为“建制市”,与共和国同龄。很多网友常说,解放前合肥是一座“破县城”,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当时中国建市的次数有多少?合肥算不算最早,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省府迁入之后,合肥才算最早。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有何打算?本文就来聊聊合肥建市的历史。
民国时期合肥县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1944年出版的《安徽概况》一书,被一组数据惊呆了:1274384,合肥县人口;6034,合肥县土地面积(平方公里);3157731,合肥县耕地面积(亩)。以上三个数据,在当时的安徽62个县中,位居第一。人口百万?早在近300年前的1741年(乾隆六年),根据《陇州府志》的统计,合肥县首次达标。但根据1947年6月的统计,合肥县人口为62089人,比当时已达六位数的蚌埠、芜湖、安庆等地还要少。
图 | 1940 年代的东街 图片来源@数据图片
人口众多、农产品丰富,使合肥成为安徽省传统重要农业县,水稻是合肥县主产作物,其他作物有小麦(麦、大麦)、玉米(俗称包鲁、六谷)、高粱(俗称鲁小米)、荞麦、豆类(蚕豆、大豆、绿豆、豌豆、豇豆)、薯类(山药、红薯、地瓜、红薯)以及经济作物(棉花、芝麻)、蔬菜瓜果,渔林猎牧,家庭畜牧业等。产品除本地消费外,部分产品还运往芜湖、南京、上海等地。
图 | 大蜀山下的打谷场 来源@资料图片
贸易交流需要交通运输业的有力支撑。从1925年开始,在历史驿道的基础上,合流(安)(后至立黄,今金寨县)、合乌(江)、合安(清)、合邦(埠)、合浦(口)、杨(小店)陶(西)等多条公路相继修建。但这些公路都是简易的单车道砂石路或土路,弯道多、坡度陡,标准低,每逢雨天常被水淹没,并多次遭战火破坏。水运也是传统方式,有大小河流水道连通巢湖、长江,但这种方式也受水位波动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另一种就是铁路运输。 民国时期,安徽省仅有津浦铁路、淮南铁路、浜水铁路(又称“水浜铁路”)、江南铁路,以及水东、宜化、宝兴、陶底铁路。其中淮南线起自田家庵,经合肥南行,折向东南,至裕溪口。1936年通车,抗日战争期间几经拆除。
图|1935年的淮南铁路合肥站 来源@资料图片
通过交通运输,合肥的各类商品走出去,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走进来,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但产业发展缓慢,变化短暂而有限。历史总是对这座城市进行各种考验,有战争、有灾难、有衰落。历经千年,合肥如今已是走下坡路,此时,它需要一次“蜕变”。
图 | 合肥老发电厂 来源@资料图片
安徽省政府迁至合肥
由于抗战形势所迫,1938年1月13日,安徽省政府由安庆迁往六安,6月27日又迁往李晃(今金寨县)。1940年1月11日,第五战区总司令兼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先主政安徽。据有关人士回忆,早在当年的省政会议上,李品先就已提出“胜利后,将安徽省省会迁往合肥”,并特别强调“合肥地处全省中心,是统辖全省最理想的地方,作为省会大有发展前途”,并称赞其“历史悠久,人文昌盛,人才辈出”。
图|1949年的安徽省政府 来源@资料图片
1945年9月,省政府正式决定将(临时)省会迁往合肥。此后,安徽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国民党党团组织、军事机关、其他省级机关纷纷迁入。当时的报纸报道称:“这座荒凉的古城,从此繁华起来。”正是因为“荒凉”,1946年开始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要求将省会迁回安庆,另一种要求将合肥定为(永久)省会,内政部妥协答复“省政府留在合肥”,报刊上也有“注意芜湖”的声音。1948年10月,“省会之争”再起,同年12月,迫于形势,终于南迁。
图|来源中央日报相关报道@数据图片
省政府驻合肥三年,遭到严重破坏的工商业开始恢复,官商联合创办了“安徽省合资耀源电器有限公司”(又名“合肥电灯厂”)。文化市场一时繁荣,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合肥第一家电影院——安徽飞光电影院开业,一批书店、照相馆生意兴隆。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公路、铁路、电信业也逐渐恢复。据统计,1948年10月,全市电话通行量已达255门。同月10日,淮南铁路水(嘉湖)河(肥)段恢复通车,增开河蚌快线“秦建”特快列车,每日一班往返。 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即自1945年以来,省内外媒体对该市的报道明显增多,不少记者来到合肥旅游采风。明教寺、逍遥津、香花墩(包公祠)等著名名胜古迹不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该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合肥市的“旅游推介”。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4月至8月,省政府修缮了包公祠,并计划修建孝肃公园。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今逍遥津)和中正公园(今市体育场),但均无所获。
图片 | 1947年的包公庙 来源@甘来
连年战乱让合肥“断壁残垣、瓦砾遍地”,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急需重建,1946年初,省政府决定成立“合肥市政工程局”,专门“主管市政工程的管理和建设”,并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警察局”。实施了《合肥市区道路拓宽标准及建筑物退让办法》,将市区街道分为五类,其中一级干道7条(宽12米),二级干道6条(宽10米),三级街道16条(宽8.5米),四级巷道16条(宽5.5米),其余均为五级巷道(宽3.5米)。 1947年2月27日,县议会决定将各主要街道重新命名,以当时合肥市的领导人和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如中山路(原西大街、前大街、小东门大街)、中正路(原后大街)、小肃路(原范巷口、小南门大街)、阳谷路(原大围山巷、横街、德胜大街)、洪贤路(原北大街)、英店路(原鼓楼大街)、南土大街)、齐瑞路(原仙桥大街)等。有的资料也称其为“某某街”,有的街道则按走向分为两段或三段。直到1948年,市区街道改建还处于完成命名阶段,在省政府的监督下,东大街(“江淮路”)改扩建工程于当年3月启动,经费和搬迁两大难题,使工程艰难推进。 6月1日,当局宣布“大部工程已完工”,第二期工程(十字街至四牌楼、后大街等)已开工。至1948年7月,“华中军事形势日趋紧张”,一切城市建设工程全部停止,转而集中精力修筑防御工事。
图|1948年的东门街道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在街道整治的同时,1948年2月,《合肥市政工程规划》出台,这份合肥最早的城市规划提出,市区由现有旧城区560公顷加上新城区1000公顷组成,共计1560公顷(15.6平方公里)。 旧市区分为行政区(城南为省区,城西为县区,占4%)、文化区(城南为省区,占5%)、商业区(市中心,占9%)、绿化区(城西的中山公园、中正公园、高家花园及市道、鼓楼及广场,占12%)、居住区(其他区域,占79%)等五个功能区。新市区位于环城郊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城东及东北部为工业区,周边城门及合流公路一带为商业区,城南郊为居住区,配以别墅区。环城及淝水河两岸为绿化带,其中淝河为风景区。
图|安徽省警察局辖区地图来源@资料图片
伴随省政府迁往合肥的,还有一些省属机构,包括省立黄医院(后改名合肥医院,位于厚大街和平桥处)、新成立的省立传染病医院(西大街)、省立卫生署(鼓楼大街)等,恢复和发展了合肥的卫生事业。1946年春,安徽学院内迁合肥临河集,一度运行,后因师生不满,于当年10月迁往芜湖,是年,安徽省立图书馆和安徽省立科学馆也在合肥重建。《安徽日报》(合肥版)、《安徽日报》以及地方报纸《合肥日报》、《工政日报》、《逍遥津》继续出版。1947年初,省政府决定将全省运动会放在合肥举行,在北门幼儿园修建省立公立体育场,作为全省运动会的主会场。 筹备委员会成立、各地举行预赛、公布竞赛规则、召开新闻发布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进行。省运会因场馆建设迟迟未到而延期,6月6日,群众体育场竣工,省城区运会先行举行。有关部门宣布9月举行,但最终因运动员交通问题、局势不稳等原因“延期”。
图|1946年的安徽省立合肥医院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当时被桂系势力控制的安徽省政府对这个新省会寄予厚望,希望把合肥建设成一个现代化新城市,利用合肥的地理优势,实现对全省政治、经济的掌控。然而,对于这个抗战前现代化进程缓慢、饱受战乱之苦的小城市来说,本身基础就不足,政府的执行力和效率也跟不上,所谓的规划永远停留在一堆纸质材料上,除非你像鞭策牛群一样鞭策他们。而且,合肥县里的官绅们也一直呼吁要合肥做永久省会,他们呼声很高但行动不足!在区域内建城,合肥也有些想法。
图|1946年民国全图 来源:资料图片
合肥准备建市
说到合肥市的设立,首先要说说省内其他兄弟县的相关情况。安庆市是安徽最早的“市”。民国十一年(1922年),安庆市政筹备处成立后“即速停”。1927年,安徽省政府委员会决定建安庆市,11月将城分为两部分,成立市政厅,直属省政府。1927年《安徽省通例》公布《安庆市暂行条例》。1915年,市辖区由北岸区(城区)和南岸区(八都湖)组成,即“双城”。1916年,市政府撤销,改为市政筹备处,隶属于省营建厅。 1930年11月,市政筹备处改为省都工程专员公署,1931年6月,省营建厅颁布《安庆新城建设设计方案》,将安庆城划分为公园区、第一住宅区、第二住宅区、第二住宅区、第一商业区、第二商业区、工业区、消防区、政治区、教育区等。
图片|安徽省市区地图来源@数据图片
蚌埠市,一个由火车带来的城市。1929年,蚌埠市政筹备处成立,但于次年春撤销。1945年11月,市政筹备处再次成立,次年1月复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元旦,蚌埠正式设市,直属省政府;3月15日,《蚌埠市政府组织条例》颁布,根据市政筹备处原规划,设立东安区、国庆区、中山区、西市区和小蚌埠区等。全市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
图 | 蚌埠市街道地图@蚌埠市政筹备处制作
“江城”芜湖也曾筹划建市。1927年,芜湖市政筹备处成立,但于1930年9月撤销。1945年10月20日,市政筹备处复设。1946年8月7日,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次年,省政府决定“设芜湖为市”,“将县治迁至万峙,改县名”。但市县划分之争并未解决,建市并未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汪伪时期,“安徽省”曾有“蚌埠市”和“芜湖市”。
图 | 芜湖市街景图 来源@数据图片
这些动向合肥看到并铭记在心,尤其是在1945年省政府决定迁往合肥之后。除了前文提到的1946年初成立的“合肥市政工程局”,笔者还查阅了同年1月31日成立的“合肥市政工程局”。2013年7月15日《中央日报》(贵阳)第6059期的一篇报道。文章标题《合肥将设市筹备处,即将成立》直接透露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的“筹备处”自然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文章还指出了“主任尚未确定”和“合肥缺乏住房”两大问题,并估算“省政府各部门建设费用”需“3亿元”。 我们知道,合肥后来甚至没有设立“市政规划处”,只以“市政工程局”(或“市政工程处”)进行城市建设,工程的拖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虽然抗战胜利后《市政组织法》降低了设市标准,但城市人口仍远未达到原定的20万标准,除上述城市外,其他地区设立城市的数量就更少了。
图 | 合肥市概况 来源:资料图片
- 结论 -
1949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三,合肥解放。31日,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成立中共合肥市委员会,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由江淮行署直辖,合肥正式由县改为市。合肥解放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千年古城结束了长期的衰落,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新世纪,“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合肥再次传承历史的辉煌,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今日话题|
#关于这座城市,
你的祝福是什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桐城路合肥:承载城市记忆的百年老街与文化风景线
城市的记忆会通过不同的事物呈现出来, 一栋建筑,一份美食,一个巷子亦或是 一条熟悉的道路…… 图 | 桐城路现状 [id_301303697] 合肥 “ 桐城路 [...
-
安徽建立三级联动机制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累计授信超4000亿元
新华社于 3 月 24 日在合肥发布消息。记者吴慧珺称,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其中包括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以及创新数据化服务模式等。安徽省...
-
合肥市启动巢湖流域防汛应急1级响应 安徽多地遭遇暴雨灾害已致27人死亡
合肥市在今天下午 17 点 10 分召开了抗洪抢险工作会议。市长张庆军宣布,将在今天 18 时启动合肥市巢湖流域防汛应急 1 级别的响应。 合肥的雨还一直在下 而且...
-
合肥市民福利:69元购马鞍山旅游年卡 10天免费游8大景区含5A采石矶
合肥在线记者韦韬在 4 月 16 日于肥召开的 2021 马鞍山(合肥)文化旅游推介会上获悉,为推动合肥与马鞍山的文化旅游合作,马鞍山市当下面向合肥游客推出了可在线...
-
土拍网房企观察:解析保利扎根合肥市场,布局中部与长三角战略意义
合肥刚刚迈入“二线”城市。在众多房企的眼中,它早已成为长三角土地市场的主力战场。对于这些房企,近期在合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土拍网的土拍房企观察系列将为您逐一梳理,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