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推新阶梯套餐,5 元/GB 流量网友不买账
明轩编辑
近日,中国移动又拿出新思路,推出分级套餐。据悉,分级套餐将在北京、上海、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陕西等7个省(市)试点,下一步将根据试点结果决定。
目前,上海移动已率先公布阶梯套餐具体细节,月费18元,包含全国拨打电话80分钟、来电显示、全国接听免费。套餐外的国内移动上网采用单一价格收费,根据用户每月国内流量使用量分为四段,最低价格为0.005元/MB,即5元/GB。
不过,网友们对中国移动的新套餐并不满意,有人评论称:“一点诚意都没有,就是为了赚钱。”据上海移动公布的细节显示,最便宜的流量是5元/GB,但此前各运营商推广的“大王卡”不仅自带几十GB流量,套餐外流量只要1元/GB。
自2015年全国人大提出提速降费建议以来,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三大运营商陆续采取各种措施,推出非零流量、流量转接、不限流量套餐等活动。但随着网络速率不断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便单价不断降低,但每月的流量费对用户来说还是太高,提速降费始终无法让用户满意。
未清零流量被批评为不公平条款
在提速降费改革初期,运营商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并不是疏通流量。
2015年10月1日,三大运营商实施手机套餐月流量不清零政策。10月1日起,对于按流量计费的手机上网包月套餐用户,每月手机流量不清零,而是结转到下个月月底使用。下个月优先使用上个月剩余流量,后续月份亦同。该服务无需申请,默认开启。
虽然非零流量是很多用户期盼已久的改革,但由于结转期只有一个月,该政策并没有像想象中惠及那么多用户。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每个月使用的流量不会相差太大,如果大量流量结转到下个月,最终会造成流量的浪费。而且用户无法预测下个月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流量,如果真的遇到特殊情况,需求量很大,还是要额外购买流量。
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流量永久不冲值。中国联通在2015年11月底推出了“60元不冲值套餐”,套餐内未使用的流量将自动兑换成流量币,存放在联通“流量银行”,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兑换流量。除此之外,运营商并未做出其他流量永久冲值尝试。
不清流量政策实施仅一个月,中国移动就因政策执行问题惹怒女演员韩雪。2015年11月1日,韩雪在微博发文称,自己被告知,因为本月套餐修改,上个月的流量被强制清零,不能结转到本月使用。韩雪质问中国移动:“这不是不公平的条款吗?”她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说这就像“如果你晚餐点的菜不至少5道,午餐就不能把3道菜带走。”
当晚,中国移动官方微博回应称,若发生退户、携号转网、套餐变更等情况,原套餐内剩余流量将不再享受该服务。
除了不清流量,很多降费政策也是形同虚设。比如所谓的淡季流量,单价比平常流量低很多,但只能在夜间非高峰时段使用。那时候,运营商的套餐一般都会赠送几GB的淡季流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流量均价下降,完成了提速降费的任务,但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得到实惠。流量的淡季是半夜,大多数人都在睡觉,没有上网的需求,即使需要上网,此时基本都在家里,有稳定、快速的Wi-Fi可用,没必要使用移动流量。
此外,中国移动近三年也推出了不同档次的4G套餐,如北京移动4G飞享套餐目前有10个档次可供选择,价格从18元到588元不等,最高档次包括4000分钟通话时长和60G国内数据流量,而18元套餐则仅有100MB数据流量和30分钟通话时长。
不过,最受中国移动用户欢迎的套餐还是8元套餐,在其他两大运营商不断推出低价套餐的同时,中国移动依然坚持5元30M流量政策,大量中国移动用户申请8元套餐保号后再转投其他运营商。8元套餐无法通过手机运营直接更换,当时网上流传着不少更换套餐的攻略。
2018年4月,中国移动流失4G用户逾200万。随后,中国移动联合网易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低价流量套餐,但用户依然拒绝购买。大批中国移动用户为保住号码继续申请8元套餐。2018年8月底,中国移动取消8元套餐,但随即遭到大批用户投诉,并被相关部门约谈。近日,部分地区重新推出8元套餐。
无限套餐套路
2016年5月6日,北京联通推出46元/月不限量套餐,虽然号称不限量,但只提供1.5G本地4G流量,超出部分免费,但上网速度会被限制在128Kbps,与2G网络速度差不多,次月1日即可恢复上网速度。套餐除了1.5G本地流量外,还包含60分钟本地通话,接听来电免费。
今年6月,北京移动也推出了“46元本地流量套餐”,与联通基本一致,只是对超出流量设置了50G的上限。
不过也有网友抱怨超速后网速太慢,浏览网页都困难。当时,新京报就此问题采访了通信专家项立刚。项立刚称,“国内最高限速是128kbps,大致相当于2G,但用户实际体验时,下载速度以字节为单位除以8,实际不到20K。”
2017年2月24日,中国联通推出全新不限量套餐:冰激凌套餐,包含398元和198元两个档位。随后一个半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相继推出不限量套餐。中国移动“随用随用”套餐分为188元、288元两个档位,分别提供12G、20G流量,超限后限速为1Mbps,上限为50G;中国电信天翼不限量套餐每月199元,包含40G 4G流量,超限后限速为3G,上限为100G。
除了无限流量套餐外,三大运营商还与其他互联网公司、银行等机构联合推出价格、流量不等的手机卡。
这些策略非常有用,从2017年三家运营商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家运营商当年的收入和利润都是增长的。
中国移动全年营收7405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净利润1143亿元,同比增长5.1%。 其中,通信服务收入6684亿元,增长7.2%,创六年来最高水平;中国联通实现营收2490.2亿元,同比增长4.6%,净利润23.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76.4%;中国电信营收3662.29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186.17亿元,同比增长3.3%。
从用户数来看,中国移动4G用户新增1.14亿户,总数达到6.50亿户;中国联通4G用户新增7033万户,总数达到1.74亿户;中国电信4G用户净增6017万户,总数达到1.82亿户。
2018年6月7日,针对基础电信企业不限量套餐宣传中存在隐藏限制条款等问题,工信部相关部门召开会议,提出明确要求。会议要求不限量套餐宣传不得夸大,应明确标注限制条款,并履行提醒义务。不得片面夸大或混淆优惠幅度,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漫游费取消 数据费不降反升
2018年6月22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继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取消数据“漫游”费,新老用户省内数据升级为国内数据(不含港澳台)。改成全国数据后,对于用户来说确实方便了,但是普通流量资费真的就便宜了吗?
此前各大运营商均推出家乡省份流量套餐,该套餐计算方式复杂,如果用户在手机号开通地申请流量套餐,则只能在手机号家乡省份享受套餐,一旦用户离开家乡,流量套餐将失效,超出套餐范围的流量费用约为0.3元/M,非常昂贵。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运营商规定,当用户同时拥有本地和全国流量时,无论用户是否出省,都会优先使用全国流量,用完后再使用本地流量。用户难免会遇到非常尴尬的情况:如果月初不出省,将全国流量用完,然后去外地又需要使用流量,即便本地流量再多也没用。此外,还有网友反映,自己未出省就被“强制漫游”在两省交界处。
不过,取消数据漫游费并非惠及所有用户,例如校园数据套餐、社区套餐等固定小范围内的套餐并不在调整范围之内。
也有人发现,部分原本比较优惠的省流量套餐升级为全国流量后,意外消失了。一些很少离开家乡、不需要全国流量的人,在省流量用完后,想要购买流量叠加套餐时,通常会选择省流量套餐。相比全国流量叠加套餐,省流量套餐价格便宜,但取消流量漫游后,这些用户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价格更贵的全国流量叠加套餐。
2017年9月1日取消手机通话漫游费后,运营商们意识到未来数据流量的“漫游费”也将被取消。
2018年4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闻库表示,7月1日起取消数据“漫游费”。5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深化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推动移动流量平均单价年内降低30%以上。
但提速降费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流量费高是大部分手机用户的痛点,4G时代,网络覆盖深度不断提升,网速越来越快,互联网服务质量的提升导致流量消耗速度越来越快。
2018年2月,工信部发布《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规模达246亿GB,比上年增长162.7%。全年户均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775MB/月/户,是上年的2.3倍。其中,移动互联网流量达235亿GB,比上年增长179%。
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用户在流量套餐上的花费越来越高,尽管三大运营商一直按照政策要求不断提速、降费,但始终无法让老百姓满意。
据南都报道,2014年至2017年,三大运营商平均流量资费分别为134.7元/GB、78.1元/GB、47.88元/GB、28元/GB,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资费分别下降42%、38.7%、41.5%。相比2014年,2017年全国流量价格下降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