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女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热议,农学毕业生讲述多彩农业生涯
湖南耒阳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院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在大家看来,考古学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其实,“冷门专业”往往是刻板印象的产物。以“农学”为例,很多人在填写高考申请表时都会避而不答。然而,此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布局与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农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位居各专业之首。本报采访了多位农学专业毕业生,为您讲述他们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涯。
“农业一点也不低级,未来会像IT一样普及。”
◇人物:刘建军
◇专业:农学
◇职业:安徽金色秀华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
农学专业毕业后,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投身农业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安徽金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军正计划在海南自贸区开设新公司,参与蓬勃发展的种子进出口贸易。他说:科技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给农学带来新机遇,“农学未来可能会成为像IT一样的热门专业。”
我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2005年,刘建军从安徽科技大学农学院毕业时,他犹豫着是创业还是工作。
刘建军立志从事农业:“农学一直是我最理想的专业。”2001年,他以高分从职高考入安徽科技大学农学院,攻读农学专业。“我来自农村,从小就帮家里种地,说我的农技是从小练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农学院有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刘建军说,大二、大三的时候,他就到过当地的农企,做过兼职、推广、运营等,“和业内人士交了朋友”。
刘建军回忆,2005年毕业时,找工作还算容易,“当时国内很多农业企业来学校招人,但都没招到。”刘建军想来想去,还是去了大北农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我打算只干三年,然后就自己创业。”
新技术和新农民开始出现
刘建军一直认为农业是一个创业的好方向。“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中国的农业水平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刘建军说,“这个差距就是创业的机会。”
2008年,他辞去工作,创办了安徽金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种子技术推广。在他看来,整个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正在迅速提升。“以前我们说起育种,可能还会想到人工杂交;但现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手段已经在整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农业大军也在发生变化。刘建军告诉记者:过去从事农业的主要是“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部队”。但随着土地流转不断推进,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农民”开始成为农业种植主力军。
“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刘建军说,“不但种植主体在发生变化,很多资本也开始投农业,很多原来投资种业的朋友,也开始投农业了。”
未来养殖门槛肯定不会低
目前,刘建军创办的安徽金色秀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达5000万。2017年,刘建军与母校安徽科技大学合作,创办“金色秀华创业班”,鼓励学生向农业领域创业。
刘建军有时会去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课。他讲起创业初期,为了招揽客户帮代理商卸货,一个下午就卸了一万多公斤货;但他讲得更多的是农业的未来。他有一个结论:2020年之前是IT的世界,未来可能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的天下。
“我很多同学都觉得务农很低级,但那可能是30年前的说法了,”刘建军说。“小时候我学习不好,父母就说,不好好学习就得种地。这种说法很快就会消失,以后种地的门槛肯定很高。”
安徽商报记者 梁伟
从金融行业回归六年后,榛子产业迎来大丰收
◇人物:张秉平
◇专业:景观设计
◇职业:榛子种植园主
“现在终于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了。”8月10日,张兵平在长丰县岗集镇千亩榛子园里忙碌着。“今年是榛子树栽种后的第六年,正进入结果高峰期。但去年干旱,今年雨水较多,对树的生长结果有些影响。特别是7月份,正是榛子的成熟采摘期,又恰逢梅雨季节,我每天都提心吊胆。好在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榛子树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榛子的销量也不错。”回想起6年来的投入与努力,30多岁的张兵平说,“我从学农业到热爱农业,后来又从金融回归农业,只因为心里有一份对农业的热爱。”
满怀热情地种植榛子
“7月份是榛子季,最忙的时候已经过了。”张兵平说,“这种大榛子是国内普通榛子和欧洲榛子的杂交品种。”在东北,人们爱吃鲜榛子,“我们的榛子比东北早一个月上市,采摘后直接销往东北,货源紧俏。”
但2015年,张兵平对未来就不那么确定了。2015年初,张兵平在长丰县港集镇承包了上千亩土地,以每株十几元的价格引进了一批榛子苗,开始试种。
对于张冰萍来说,找到这个项目并决定在长丰种榛子纯属偶然。张冰萍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后在金融行业工作了五年。“但我一直有个种田的梦想,一直想有机会做这件事。”
起初,她看到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市场已近饱和,竞争十分激烈。在缺乏进入农业行业机会时,她经大学老师介绍,得知省林科院正在开展欧亚杂交大果榛子种植试点。作为一名农学学生,她决定试一试。“当时投入比较大,农业回报期也长,我怀着满腔热情去干,其实风险很大。”
六年精心耕耘 收获颇丰
6年来,张兵平精心呵护着田里的每一棵榛子树。“这6年里,只有一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其他年份都是旱灾、大雪、暴雨等等。”
张冰萍深感租地难、整地难、招工难,经营成本高。“因为树有生长期,两三年不结果,就没有收入。”张冰萍说,为了增加收入,她在林间套种农作物,提高产量,缓解管理难度。2018年以来,一些三年生的榛子树开始少量结果,希望就在眼前。“一般榛子7月份开始结果成熟。榛子成熟期短,只有15天,但它的产量不低,而且随着树龄的增长,产量成倍增加。”张冰萍介绍,今年到了结果期,安农大的师生来测产,一棵树的平均产量达到了10.8公斤。
“江淮地区的人经常吃榛子,其实新鲜的榛子是可以直接吃的。”张兵平介绍,在东北,人们喜欢生吃榛子,剥壳后直接吃仁,这种方法简单方便,有些人特别喜欢鲜榛子的清香。“理论上,江淮地区种植的榛子比东北地区早上市,但由于品种、气候等原因,榛子并不适合在江淮地区种植。经过6年的试验,证明江淮地区也能种植出同样品质的榛子。”
希望榛子树能成为“财富之树”
张冰萍不仅在长丰县岗集镇种出了东北消费者喜爱的榛子,实现了自己的农业梦想,更让她高兴的是,通过流转土地到贫困户,帮助农民增收,还招募贫困户有劳动力到榛园当工人,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6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文聪从2015年起就在张兵平的榛子种植园务工。“我们家20多亩地都流转成了榛子园,我在榛子园务工,每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陈文聪说,丈夫身患多种疾病,两个孩子都是残疾人,家里属于低保户,现在她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照顾好一家人。
“我们基地常年在岗的就有五六个人,大部分都是老年贫困户。”张兵平说,现在已有好几户人家开始尝试种植榛子。“一户人家能种上十几棵树,几年下来,每年都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像陈文聪这样的长期在岗工人,也算是种植榛子的‘半个专家’了。”
张兵平说,种植园一直在向贫困工农户传授榛子种植技术,希望每户都种上一棵榛子树,把榛子树变成“发财树”。
杜刚 安徽商报综合媒体记者 张勇
从“新手”到“医生”,他的野心很大
他还建议他的学弟学妹们继续学习“也许他们可以进入另一个境界”
◇人物:张向春
◇专业:茶学
◇职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2014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到去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9岁的张祥春一直在坚持研究茶与健康。8月10日,这位曾经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冷门”茶学专业的毕业生告诉安徽商报媒体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努力突破目前茶叶功能成分抑菌机制不明、抑菌机理不明的研究现状,进而期待将“茶健康”领域的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着迷于“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
虽然茶学也是冷门专业,但与钟芳蓉报考考古不同,张祥春认识茶是偶然。这很自然,因为在张祥春的家乡,茶只是一种勾起人们味觉的绿色植物,并不是活生生跳到人们面前的绿色植物。以前,只有在张祥春招待客人的时候,茶才与他有了亲密的接触。
2010年,张向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高考结束后,他原本计划读临床医学专业。但机缘巧合之下,他考入了安徽农业大学学习茶学,这成为了这个皖北年轻人的人生选择。这也为他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调。
张祥春说,自己之所以能从“茶艺小白”到痴迷茶艺,得益于母校,“安农大在茶学方面有很深厚的功底,有很多茶学专家和名师,还有茶树生物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片茶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教学过程,在这里完美呈现。”在课堂上老师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中,在对茶园、茶厂的学习中,张祥春对这个原本并不热门的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现专业与梦想的交汇
凭借大学四年积累的扎实基本功,2014年至2019年,张向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硕士、博士期间,虽然专业是生物无机化学,但平时的实验研究还是和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向春说,那段时间,他的实验偶尔会涉及到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这为张向春日后“茶健康”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某种程度上,张向春实现了大学专业和曾经的梦想的交集。
2019年,博士毕业后,张祥春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成分对人慢性病预防的作用机理。“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成分与人慢性病预防呈正相关,这是共识。我的研究方向就是阐释其中的内在机制。”
张祥春认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茶叶研究方向,一是因为这不仅是茶叶与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对当前茶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在大部分南方山区,茶叶是茶农唯一的收入来源,如何通过健康指导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增加茶农收入,关乎不少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
学完这行后不要停下来
虽然偶然闯入茶艺天堂,但张祥春对茶艺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建议本科学习茶艺的学弟学妹们,大学期间要全身心投入茶艺研究,充分了解茶艺从茶园到茶杯的整个过程,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要领。
此外,理论功底也要扎实。张祥春说,学茶还要深刻理解“为什么”,比如哪些加工环节决定了不同的风味,哪些风味物质构成了茶叶独特的品质,要熟知其中的原因等等。最后,学茶不能止步于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毕业后继续学习还是工作,只要继续从事茶行业,就要努力拨开弥漫在茶园里的“迷雾”,洞悉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要领。
“如果有机会,本科生可以继续读硕士、博士,这样也许可以进入理解茶的另一种境界,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对以后的工作、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张向春建议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徽商报记者 陶炜
售出的 20 万株幼苗中,只有不到 20 株失败
接下来这支90后团队将打造“草莓产业链”
◇人物:苏双飞
◇专业:农业
◇职业:合肥富林农业公司法人代表
通过搭建实验室、培育脱毒草莓苗,苏双飞团队今年3月份就销售了20万株苗,死苗不足20株。在科技的帮助下,草莓苗实现了脱毒,长丰草莓产业发展又迈进了一步。
辞掉工作,做点大事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苏双飞在一家公司负责草莓农业技术服务。在长丰县农村服务期间,他发现小草莓在长丰已迅速发展成为规模产业,但还存在着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种植技术不科学、莓农收益不稳定等问题。一个想法闪过苏双飞的脑海:“我学的是这个专业,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苏某和几位同学一拍即合,辞去城里的工作,开始创业。他们筹集了60万元启动资金后,于2017年成立了富林农业有限公司,主营农资销售等农业技术服务,帮助莓农制定科学种植标准,促进莓农增产增收。
然而,由于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草莓苗带菌量增多,近几年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长丰县农委的帮助下,苏双飞所在的公司于2019年投资建设了脱毒组培实验室。然而实验室建好了,却迟迟没有找到与实验室配套的室外育苗炼苗温室。眼看实验室苗要移栽,又没找到合适的温室,富丽农团队心里很着急。
没想到,在一次下乡服务中,苏双飞看到了罗塘乡上拐村即将竣工的扶贫基地温室大棚,无论是温室结构,还是附近的水源、地形等地理环境,都为脱毒苗量身打造。苏双飞当即找到上拐村书记,表达了租用扶贫基地温室大棚的想法。上拐村书记十分欢迎,“你们租用温室育苗,不仅能带动我们村里的贫困户,你们研究的草莓育苗技术也能惠及草莓种植户,一举两得。”最终,富利农以每亩2800元的价格租用了净面积5000平方米的脱毒组培苗温室。
我想把我种的草莓卖到全国各地。
租下室外炼苗温室后,苏双飞和合伙人及时将实验室里的脱毒瓶苗转移到上拐村扶贫基地炼苗。2020年3月,脱毒苗开始以3.5元/株的价格销售,近20万株原种苗销售一空,供不应求。6月份回访时,外销的近20万株苗,死苗不足20株,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一。莓农对脱毒苗的认可度很高,这无疑给苏双飞团队在创业路上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公司正准备探索上拐村扶贫基地温室大棚高架穴盘育苗栽培新模式,将上拐村扶贫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化草莓高架育苗栽培基地,替代传统露天育苗,降低育苗风险,促进莓农增产增收,为草莓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苏双飞的公司核心团队已拓展至7人,其中3人负责公司农技,3人负责公司技术服务,1人负责自媒体运营。这支年轻的90后团队,计划从草莓脱毒苗做起,到高架育苗,再结合农资与农技服务,最后到鲜草莓的直播销售,形成以“草莓”为核心作物的闭环产业链。
除了培育草莓苗,他们还注册了品牌商标,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组建生鲜团队,通过线上自媒体推广、线下超市合作等方式,将自己培育的草莓销往全国各地。
安徽商报综合媒体记者 郑茹 通讯员 方若琪
她被称为“花卉狂热者”,在花园里种植了 150 种应季花卉和植物
她有一个很特别的“控花技巧”,很多人都做不到
◇人物:马欢
◇专业:园艺
◇职业:安徽沟美园艺生产基地负责人
“我的生活每一天,因为有花草的陪伴,变得更有精神了。”本科、硕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马欢,从6岁起,就有花草作为她最亲密的“伙伴”。马欢告诉安徽商报记者,童年时陪伴自己的花草记忆,像阵阵花香,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将她带回到初心生长的地方——把青春献给最美的花草事业。
从“养花专家”到“养花狂人”
“我爷爷和父亲都有养花的院子,那时候设施虽然简陋,但养花技术好,养出来的花很漂亮。那时候,我经常把养好的牡丹送给同学。”在药材之乡出生、长大的马欢,似乎基因里就带有“养花能手”的本领。分季种花,似乎成了这个家庭表达四季轮回的“暗语”。“看着家人养花,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看一朵花绽放的过程。”有时她会突发奇想,在仙人掌上嫁接一些别的品种。没想到,原本光秃秃的仙人掌竟然越长越漂亮。
2010年夏天,即将进入大学的马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园艺专业。“当时我有强烈的学习农业的愿望,觉得整天跟花草打交道心里很平静、很纯净,所以就想尽可能多地花些时间研究花草。”大学期间,马欢成了同学、老师眼中的“花痴”。四年后,马欢选择继续读研,继续开发自己的“农学细胞”,进一步实现“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成为田园诗的可能”的理想。宿舍楼顶的阳台就是她的花海,穿梭其中,做花草的日常养护工作,是她的常态。
七年来,马欢全身心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她感到心旷神怡,收获了开发新品种的满足感。一有机会,她就会去花鸟市场买一批花种来播种。闲暇之余,马欢还会到野外寻找有特色的植物,带回来种植、观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多肉植物……日积月累,马欢种植的花草品种增加到70多个,她把原本单调的阳台变成了阳光花园。
我喜欢《无尽的夏天》,因为里面有无限的爱
“好像志同道合的人,注定会走到一起。”马欢用这句话形容她与沟美园艺的缘分。三年前,一个无意的机遇,让她走进了大圩苗木生产基地的绣球、牡丹的世界。在这个80亩的园艺农场里,照顾好每一朵花,成了马欢每天的头等大事。“每朵花的花期都不一样,要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花儿最好的姿态。”面对生产基地里约150种绣球、玫瑰、长春、百万铃等应季草花,马欢有自己的一套“控花技巧”。“按照花儿的生长需求,配合四季的变化,她就能给你画出锦缎般的画面。”
在马欢眼中,众多绣球品种中,她最喜欢的就是“无尽夏”。 “它的花期比一般绣球长10-12周,从春末到整个夏季都能盛开。”马欢告诉记者,喜欢“无尽夏”还有一个原因,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她希望自己“侍奉”花朵的时间永远没有尽头,却永远拥有盛开夏花的热情。 昔日的大学室友来到基地,看到马欢沉浸在花海中的忘我表情,不禁感叹:“她对每一朵花草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致、体贴,仿佛对一花一草都是深爱着的。”
目前,大圩生产基地已引进绣球花主流品种26个,在全省园林景观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香草草莓、万花筒、水晶绒球、魔幻珊瑚、花手球等一簇簇美丽的绣球花在夏季盛开。对于马欢来说,与花草打交道、与土地为伴,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她想完整地保留下来。
安徽商报综合媒体记者 吴梦君/摄
同学!不好好学习就种不了田!
我小时候学习不好,所以经常有人对我说:“不好好学习就去种地!”言外之意是种地是人穷途末路时最后的出路,就算你什么都不好,你也有资格当农民。
当然,首先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种田的偏见,源于对农业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农业是天下大业,农业是立国之本,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建制完善,种田越来越成为一项“技术活”。
现代农业是什么样的?比如CCTV-7的《致富路》里有一集讲的是一位大学老师回乡创业种西瓜,第一年销售额就400多万。
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是土地的集中使用,二是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三是西瓜种植专业知识的掌握,最后是销售渠道的开拓。“学者”三天两头要重新审视,“农民”三天两头也要升级。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农业,确实有些过时了。
过时的“刻板印象”当然不可靠,但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现在,还必须放眼未来。
农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这可能意味着:农业的本质是在生物科学和遗传技术发展到某个阶段,光合作用是可以控制的,而太阳和土壤可能不是必需的。
如果我们从如此宏伟的视野中看农业,我们可能会在脑海中删除一些“汗水滴在土壤上”的图像,并用一些先进的场景代替它们,例如基因编辑实验室或文化菜肴。
合乎逻辑的是,有一天,新世纪最重要的是,农业界可能会像人工智能或综合循环一样发光,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新结晶。
相关文章
- 合肥市幼儿师范教育中心2024年教师招聘公告
- 红子和小可的乡村生活:跟着植物走,享受宁静与美好
- 南通招聘会计,大专及以上学历,45-55 岁女性,6 月 19 日-25 日报名
- 2024年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笔试成绩及资格复审公告
- 合肥住房租赁便民新举措:租赁合同网签备案电子签章功能上线
-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以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契机,快速发展成重要旅游目的地
- 合肥房价走势惊人,3 月新建商品房环涨 4.6%,二手房环涨 9.3%
- 招录94人!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滨湖院区招聘公告!
- 2019 年合肥楼市 11 月开盘数据出炉,省府板块四大豪强备案引关注
- 月伴湾全新皖南山水风情开拍,3299¥限时特惠婚纱照套餐等你来
猜你喜欢
-
城市更迭,合肥下一个城市主场何在?
(文末有福利) 城市的变迁就像新旧的相遇。千年的古朴典雅与时代的霓虹灯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景。 在城市创新战略的推进中,整个城市正在发生变化,一股新的势能...
-
皖西学院优秀毕业生程瑞:匠心独运,创业路上的追光者
巧夺天工巧谋——皖西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生程睿 正值青春年华,创业或许是每个大学生都曾有过的梦想,但受限于经济、时间等因素,大学四年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这个想法付...
-
24 岁小伙在合肥的咖啡创业之路:从普通小镇到大城市的梦想追逐
合肥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了机遇与挑战。24岁的我,毕业后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开启了我的创业之路。虽然家人朋友都觉得我有些冒险,但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我的梦...
-
90 后小爸爸在合肥创业宠物殡葬,心累身体累,到底能不能活下去?
一个在合肥开办宠物殡葬生意的90后年轻爸爸能活下来吗?我先说结论吧:可以,但也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很累。 ·首先说累,合肥是近十几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的一个城市,我觉得...
-
合肥鸭油烧饼:独特风味与品质至上,助你月入 3 万的创业秘籍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合肥鸭油麻饼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创业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那些渴望在餐饮界闯出名堂、实现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创业者来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