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曾经你爱答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的中国科技大学,为何校址在合肥?

时间:2024-07-05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45评论:0

网上流行一句话,叫“以前你不理我,现在你惹不起我了”。

曾经你爱答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的中国科技大学,为何校址在合肥?

这句话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身上绝对合适,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985”、“211”双一流大学。

对于已经上大学或者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如果能考上“985”“211”高校,肯定是面子的事情,但如果能考上“双一流”大学,那绝对是一件值得在家放鞭炮、开开心心庆祝的大喜事。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么优秀的一所大学,为何会落户在安徽省合肥市?

这些全国知名的大学一般不都在北京吗?

像我们熟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均位于北京,北京地区有34所“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央直属高校,是副部级院校,是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建重点高校,为什么会落户在合肥呢?

不过这期间有一段很曲折的故事,你能相信几十年前这所被各省看不上眼的双一流大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合肥落户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确实有些奇怪,毕竟如今别说如此强大的双一流大学,就算哪所“985”、“211”工科大学想搬迁,各省几乎都会争先恐后地去争取。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陷入如此困难的境地呢?

其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早是在北京创办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各方面都极其贫穷,当时中国的经济、技术、知识都落后,就连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业也很落后,再加上那些年自然灾害频发,我们真的是进退维谷。

当时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

西方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特别是美国,百般刁难我们。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全国上下激动不已,大家都知道,人民的好日子要来了。

可是站在城墙上,看着下面高兴的人们,台上的领导们却高兴不起来,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实力不够。

俗话说,“一切恐惧都源于火力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表面上是一片祥和的气氛,锣鼓喧天,但实际上危机重重。

你知道吗,当时从我们头顶飞过的飞机,已经两次从我们头顶飞过?

当时,解放军能参加开国大典的飞机仅有17架,包括9架P-51战斗机、2架蚊式战斗机、3架C-46运输机和1架L-5通讯机。

更夸张的是,这17名飞行员中,有12名是原国军飞行员,但这样的空军力量,别说对抗美国和苏联,连对抗国军都没有战斗力。

尽管当时国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已准备退守台湾,但是由于解放军地面部队极其庞大,再加上将领指挥出色,士兵们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是让国军心生恐惧。

但论空中力量,我们却没有丝毫的优势,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依然掌控着中国的空中优势,可以说,在空中力量方面,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据说,当时蒋介石曾计划于10月1日出动轰炸机轰炸天安门广场,但由于种种原因,蒋介石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

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科技力量是何等的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艰苦奋斗,因为他们向人民承诺要让大家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最大的区别,也是民众的天平向共产党倾斜的主要原因。

国民党本来是为了革命,为了结束几千年的帝制而打下江山,但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国民党就变成了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私利组织。

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国,所以建国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

经过九年的移民安置,中国社会逐渐回归正轨,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外国入侵。

只要我们对内实行的政策好,国家支持,人民就过上好日子。

但我们希望人民继续过上好日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外部威胁。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和平,我们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力量,把那些危险挡在了国门之外。

但我们要把军队加强起来,把国防加强起来,就需要更多的科技,而科技需要人才。

当时,我们国家的人才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爱国人士,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国家必须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

于是,1958年9月,国家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和科研方向的学校,由时任中国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担任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此诞生。

当时科大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之前我们的大学基本都是苏联体制,所以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科大当时就聚集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华罗庚、赵忠尧、严济慈等,首三届学生中有29位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时全国高校同期培养人才最多的大学。

这样的成绩确实值得骄傲,但不久之后,中国科大却遭遇了改变历史的事件。

1969年3月,中苏之间爆发“珍宝岛战役”,曾经亲如兄弟的两个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敌对势力,使得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要知道当时中国虽然科技非常落后,但是中国军队也不是软柿子,是一支屡战屡败美国的军队,再加上珍宝岛战役的失败,苏联是不愿意和解放军正面冲突的,但是当时的苏联可不止有军队啊。

当时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战斗机、航母、坦克,所以如果爆发大规模战争,中国必然会遭受巨大损失,再加上苏联的核武器,不得不提前做好防备。

其实,珍宝岛战役刚刚爆发,中苏关系刚刚恶化的时候,毛主席等领导人就已经预见到苏联极有可能使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因此就提前做好了部署。

第一,如果苏联发动核打击,必定首先针对重要城市,首当其冲的就是北京,所以为了保护人才,很多大学都迁址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不例外。

但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百姓很难吃饱饭,所以各省的情况都不太好,为了保证百姓的温饱,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生活极其困难。

于是1969年9月下旬,中国科大就派出两批人到湖北和河南寻找建校地点,首先,湖北就有中国科学院干部学校,大家认为这个地方比较适合建校。

河南百姓手里有国务院教育组组长刘希尧的手写信,大家都以为此行能找到合适的校址,结果事与愿违。

当这两个省得知中国科大要迁往这里时,立即表示拒绝,因为当时这两地政府现状都很困难,很难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连食物都拿不到,更别说建校的资金了,我们只好拒绝。

被拒绝之后,中科大并没有灰心,而是派人去了江西,因为江西地处偏远,又是易受核打击的地区。

但没想到,江西也拒绝了,理由和前两个地方一样,而且当时江西和湖北已经有了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很多院系,实在没有能力接收科大。就在大家苦恼的时候,安徽提出接收科大,这个消息让大家喜出望外。

时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是革命英雄李德生将军,他说:“不管生活有多艰难,我们都要保护好祖国的良苗,因为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正是这句话感动了科大,科大随后决定迁址。

为迁出中国科大校园建筑,合肥市政府腾空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部学校,并将校址移交给中国科大。

于是1969年12月,中国科大正式开始迁校,据说,学校完成搬迁已经是次年10月了。

期间,共计运送大型货车70余趟,总运量达865吨,包括一些精密仪器设备、图书及各类档案等共计3.5万余箱,这些物资是国家科技前沿的,是全体科大人的心血结晶。

伴随搬迁的还有470多个家庭,教职工、学生和家属总计达6000多人,动用的火车车厢达510节,在那个年代,搬迁总花费高达77万元,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到了安徽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变得很艰难,很多教学仪器在搬迁过程中被损坏,近50%的教师因为搬迁不便而离开。安徽地处南方,加之当时的时代问题,教学和生活空间都十分紧张。今天的中国科大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我国南北方很多地方差别巨大,最独特的是北方有暖气,南方却没有。

但中科院大部分人都是北方人,学校以前在北方,肯定不适应南方湿冷的气候,所以安徽政府决定为中科大单独开设供暖系统,但即便是政府,也没资格利用这样的资源。

自从科大来到安徽,这所学校就成了安徽的宠儿,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先到这所学校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经常遇到停电的情况,这和当时我国电力部门和技术不成熟有关。但尽管电力短缺,政府还是下发了文件,说“宁可停电,也不保证科大的用电”。从那以后,科大再也没有停过电。

在国际关系缓和之后,中国科大其实是想迁回北京的,但是安徽这个时候肯定不想这么做,所以安徽政府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后来把省立医院直接给了中国科大,成为了中国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后来上海市也希望中国科大能迁往上海,但遭到了安徽省的拒绝。

如今,中国科大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府,我们熟知的浙江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都是其原直属高校。

有人说,安徽是科大的“绊脚石”,但科大却不这么认为,毕竟当时流离失所的时候,没人要,是安徽掏空了师范学院,才给了科大一个家。

气候并不适宜,中科大是安徽省唯一有暖气的大学,即使政府官员在冬天瑟瑟发抖,也要保证学生们有温暖的教室,当时电力短缺,政府可以断电,只有中科大不能。

当中国科大要建新校区时,安徽省毫不犹豫地批准了3000亩土地。

当中国科大要建设量子信息实验室时,安徽省立即组织人力、财力、社会资源全力支持,在安徽省,中国科大所有项目都被列为一号重点发展项目,资源利用优先级始终高于地方政府。

这样的偏爱谁能留下?而中国科大也不负众望,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为新中国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