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1992 年股市风云:杨百万的传奇故事与股市涨跌之谜

时间:2024-07-05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226评论:0

他们有的满怀理想,毅然充当被收割者,有的则化身为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星光雪夜里,向着没有回头路的险峻峡谷而去。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从1429点开始下跌,持续下跌,至11月份已跌破400点。

11月的一天,杨百万接到了上交所孙健的电话:

“首领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过来一下,别带别人来。”

杨百万到了那里,发现上交所总经理魏文元和市里相关领导都在,这天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稳定股市。

与会人员立刻明白,这次股市一定涨。

会后的第二天,本来可以待在大房间里私下交易的杨百万,却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上海文化广场交易市场,买入了一万股轻工机械,在场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果然,没过几天,下跌了半年多的上证指数开始反弹,三个月内涨幅达到301%,轻工机械股价也从4.5元/股涨到19元,杨百万以19元的价格将手中的轻工机械卖出,获利400%以上。

但现实中,这一反弹仅持续了4个月,1993年2月,上证指数从1558点再次下跌,迎来了长达一年半的寒冬,其间最高跌幅达78%。

杨百万靠国债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元。1988年,刚刚从国企辞职的杨怀定,无意中从报纸上发现,不同地区的国债价格不一样。带着这个发现,杨怀定乘坐绿皮火车往返合肥和上海,进行国债交易。随着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最高峰时,杨怀定一个人就能占到上海全部国债交易量的四分之一。

从一个失业的流浪者,到中国金融改革的典型人物,杨百万的故事响彻全国,人们从实业中抬起头来,开始看到金融投机的魔力。

进入股市后,杨怀定特意给自己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民间股票证券专业投资人。

反面内容如下:

我致力于中国股票证券事业,愿意做垫脚石,学习吃螃蟹者的勇气,通过技术操作进行个人风险投资,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把和我有共同兴趣的人视为朋友。

杨百万在国债上赚了100万,在股市上赚了100万,但在楼市上却没赚到100万。2005年,杨百万预见到炒房时代即将结束,卖掉了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闸北买的两套房子。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的价格比买的时候涨了一倍。

从2005年到现在,上海楼市一路飙升,杨百万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楼市。

上海住宅商品房均价走势

楼市并不是杨百万第一次错过的机会,1992年的股票认购证也是他错过的。

上交所开业一年多,老八股天天涨停,指数一年翻番。此时急需新股共享金融发展成果。新股发行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1992年1月,股票认购证出现。

上海第一批股票认购证发行时,每张售价30元,购买认购证可以参与新股发行的摇号,但可惜当时没人意识到这能赚钱,有的单位只好给每个员工都发,每个员工得买两张才勉强发完。

后来到了1992年,上交所大量新股上市,第一批认购证的中签率就达到八九成,平均一百张认购证就能赚五六十万,大家都疯了,一夜暴富,梦想成真了。

合肥徒弟4月18挂牌会_合肥徒弟4月18挂牌会_合肥徒弟4月18挂牌会

深圳也紧随其后。

1990年上交所即将上市,李浩心里不爽,深交所筹备了一年多,但上海抢先了一步,几个人决定在上交所上市前半个月开市。当时还在外企上班的李大霄听到深交所要开市的消息,第一个在东莞证券开户,抢到了深圳1号股东代码。后来,他痴迷于股票,干脆加入东莞证券,做了一名普通的股研员。

1992年8月7日下午开始,深圳媒体报道深圳将发行新股认购彩票的消息,全国各地的淘金大军纷纷聚集深圳。

当时的规定是,一个人最多可以带10张身份证去买彩票。有一天,邮局收到一个重量超过10公斤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身份证。据相关部门统计,8月份有320多万张身份证飞抵深圳。

后来的德隆集团老板唐万新,带着5000名新疆老乡来到深圳,排队三天三夜,赚得盆满钵满。

朱焕良虽然没有排队,但靠着体制内的关系,拿到了数万张认购彩票,一夜暴富。他没受过多少教育,早年靠在建筑工地开大型装卸车为生。靠买彩票成为亿万富翁后,深圳股民们都叫他“朱大虎”。

那时,吕良也在深圳。吕良是一名作家,1988年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他亲眼目睹了深圳的盛况,写了一篇题为《百万股民在深圳“炒股”》的文章,被十多家报纸转载。通过这篇文章,吕良在财经新闻界建立了人脉,结识了方泉、杨朗等一批财经新闻编辑。世纪之交,朱大虎找到了吕良,两人合唱了一出震撼中国股市的大戏。

8月10日深圳的热闹事件最终演变成大规模骚乱,深沪股市再次出现一波大幅下跌。

1993年之前,只要有大胆的想法和好消息,任何人都可以在股市赚钱。1993年之后,随着股市规模扩大,机构投资者不断入市,赚钱变得更加需要动脑筋。

1993年,还是一名高中生的徐翔拿着父母给的几万元进入股市。上世纪90年代末,徐翔和几个擅长短线交易的朋友被市场戏称为“宁波涨停敢死队”。他们的投资风格激进,“敢死队”选的股票,资金流入流出量大,涨跌幅度大。

朱大虎与吕良的故事开始于1996年,1992年8月10日,两人都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1996年前后,他们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1996年,富豪朱某借高利贷2亿元,买下了康达尔90%的流通股,以为自己成了银行家,可以随意收割青青的韭菜了。

结果1997年香港爆发禽流感,全香港疯狂杀鸡。康迪的主营业务就是养鸡,朱某觉得杀鸡等于自杀。康迪的股价从每股15.4元跌到7元。朱某的资金蒸发了一半多,每天都被高利贷者追债。

吕良的经历也好不到哪里去。从深圳回来后,吕良开始自己投资期货。眼高手低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到1998年,吕良已经亏损了数千万元。

此时,绝望的朱焕良看到了陆良,这个不断亏钱却坚持教别人炒股的人。他仔细阅读了陆良写的每一篇文章,因为他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1998年秋天,朱焕良买了一张机票,飞往北京。

吕梁听了朱的经历后,很激动,不是因为有人比他更惨,而是他看到了一个大机会。他痴迷于巴菲特的理论。书中说,巴菲特通过运作私募基金,把几万美元变成了230亿美元。

吕梁一拍大腿,心想这正是自己需要的资金啊!看到朱大虎的康达尔,一部长篇养鸡技术的宏大故事在吕梁的脑海中展开。

他跟朱总做了三个约定:他可以13元买入股票,但朱总必须锁仓,五年内不得动用。要知道,当时康达尔已经跌到7元了。朱总答应了,感激不尽,差点给吕梁跪下。虽然才三年,吕梁就想给他跪下了。

吕亮与其工作室的肖丁将康达尔的交易计划包装成一个“基金”项目,并合力以15%的融资成本从北京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手中融资近4亿元,接手了朱某50%的仓位,开始了康达尔的控场之旅。

后来,吕梁又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在好友方泉共同创办的《证券市场周刊》上连载了四篇文章,预测了牛市的到来,并在最后一篇文章的末尾附上了三只股票,其中之一就是坎达尔。

让吕良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股市居然真的上涨了,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启动,不到一个月时间上证指数上涨近30%。

成功预测股市暴涨的吕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股评家,他所推荐的股票康达尔股价自然也一路飙升。

而且,吕梁还通过康达不断吸纳全国各地资金,养鸡的康达更名为中科创业,听上去就很威风,先后收购穗宝热电、莱钢股份、中西药业、鲁银投资、胜利股份等上市公司,庞大的中科体系横行A股市场。

如果说吕梁是当时最擅长造势的人才,那么萧鼎就是当时最擅长操控的人,萧鼎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他送给吕梁的结婚礼物。

2000年2月18日,吕亮结婚。老板结婚,送什么礼物最合适?送红包是工资太多,送太便宜的也不行,最好的当然是工作业绩。小丁在2月18日以72.88元的价格控制了中科创业的股价,寓意“妻离子散,子孙满堂”。

不仅创意十足,还能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能向老板暗示自己结婚当天还在加班,值得很多职场朋友学习。

在小丁和吕良的共同努力下,一只金凤凰从干丹鸡舍里飞了出来。

到了2000年,原本每股只有7元的康达尔已蜕变成每股80元的中科创业,朱大虎眼看着账面资产猛涨到10多亿元,犹如桑拿梦,他慌了,一千万、一个亿他见过,就是没见过10亿。

名声是有代价的,在朱大虎的定价表上,10亿足以让他背叛合伙人180次,于是,他撕毁了当时签下的禁售协议,卖掉了手中的股票。

朱镕基离开的那天晚上,海面上波涛平静,很多人都看到他和另外几个人把装满4亿现金的麻袋捆扎成捆,搬到几条小船上。

吕梁从北京一路南下,问朱​​大虎为何背叛他。朱大虎面不改色,心不跳,说道:

你必须卖出股票才能赚钱,对吗?

朱大虎的背叛只是个开始,中科创业板老鼠仓现象猖獗,肖丁的控盘能力无敌,却无法阻止老鼠仓的出现,众人仿佛被朱大虎的一句话点醒,只有卖出股票才能赚钱。

2000年12月25日,中科创业直接遭遇6000万股抛售,随后又遭遇十次跌停,市值蒸发50多亿元,数千名股东血本无归,中科创业的股票神话从此终结。

2001年春节刚过,吕亮穿着一件单薄的阿迪达斯运动服,从被监视的北辰花园5号楼跑出来,跳上一辆出租车,来到机场路的一家桑拿店,让熟悉的妈妈帮他垫付了1000元车费和桑拿费。

从此,吕良就从世上消失了。有人说他被杀了,也有人说他逃到了边境的一个小镇,从此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

那几年,桑拿房里的妈咪们见人就诉苦:“陆老板好久不来,还欠我1000块钱呢!”

后来有人在美国蒙特利见到了朱焕良,据说他整天躲在屋子里看录像带,把《大宅门》《雍正王朝》《女子监狱》等中国电视剧看了一遍又一遍。

2007年底,杨百万先生到河南郑州招收弟子,雄心勃勃地宣称要亲自培养20位投资高手,每位弟子每年收费4000元,并提供杨百万的操作软件和每日邮件的贴身指导。

如果你赚钱了,说明杨百万的神通显现了;如果你亏了,说明证明你股票质量的时刻到了。

2005年,徐翔从宁波迁到上海,赶上了牛市。四年后,徐翔成立泽熙投资,初露锋芒。

当吕梁跌下神坛的时候,有朋友说,他们的时代结束了。

事实上,另一个时代才刚刚开始。

结束

最近微信更新的比较频繁,估计大家应该都找不到我了,把沙龙标记为星星,这样大家就每天都能看到我的文章了。

你可能还想观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