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合肥地铁 3 号线南延线馆驿站:传承几千年文明的地标

时间:2024-07-03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472评论:0

合肥地铁三号线南延线去年底正式开通运营,众所周知,终点站“馆驿”因与深圳路停车场开发项目同步建设,至今尚未开通。之前有朋友咨询908新媒体,说这个“馆驿”站不如之前的终点站“幸福坝”好听、有内涵。其实,这个“馆驿”不简单,如果说“幸福坝”是一生穿越的约定,那么“馆驿”则是传承千年文明的地标。

据《安徽省肥西县地名表》记载,古时有驿站“排河驿”,清代改称“官驿府”,简称“官驿”。1983年改称官驿乡,属上排区。后官驿乡并入上排镇,现为肥西县官驿社区。

这里历史文化尤为厚重,向东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至龙山文化遗址——古耿岗遗址,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向北8公里,为龙山文化、商代文化和西周早期文化遗址——大墩子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和青铜器。

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国内首次安徽音乐、戏曲文化专题展览,其中,安徽省肥西县官驿大墩子出土的一口二里头文化时期(公元前2070-1600年)单门铜钟,是安徽出土最早的空心青铜器,钟身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钹、钟等青铜乐器造型相吻合,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65年10月4日,官驿公社塘坊大队塘坊生产队的一名队员正在犁地,突然铲子停了下来。他以为是平常碰到的一块石头,便继续挥动铲子,用犁往里挖,发现了一批青铜器。挖出“宝物”后,他不知道是什么,好像是铜的,值点钱,便悄悄跑到县城卖给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三件泛着绿光的东西,觉得不对劲,立即报告了肥西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三件文物,不敢耽搁,立即送到了安徽省博物馆进行鉴定。经鉴定,这三件青铜器属于中商时期的文物。

乘坐地铁3号线,到达省博物馆站,从A出口出来进入省博物馆参观,你会惊奇的发现,这里有三件珍贵的藏品,全部都是“馆驿”的。

兽面纹铜罐

1965年安徽省肥西县官驿出土兽面纹铜趺,高55.4厘米,口径25.7厘米,圆口厚唇,伞形双柱,伞面及顶部有涡纹。

兽面纹铜罐的造型,与如今的小火锅十分相似,乍一看,几乎可以想象出汤底在“锅”中沸腾的场景。

但其实,“瓮”是中国古代用来温酒的器皿,容量较大,倒入酒后直接点火加热即可。

石磊合肥的石头_合肥周边石子厂_合肥大石头寓意

西周时期,王室中有一种规格比较高的祭祀仪式,那就是灌礼。《说文》解释道:“灌,以酒浇地,纪念祖先。”

兽面纹铜罐的上部,有一对形似阳伞的“柱子”。关于“柱子”的用途,有几种说法:

第一个作用是劝告人们不要饮酒过量。据说,当人们仰着头喝酒时,柱子就会卡在鼻子里,提醒人们不要喝太多。

第二种说法是用来过滤酒的,因为古代的酒不像现代的酒那么清澈,而且祭祀时还加入了各种碎药材,所以就把滤网挂在柱子上过滤,防止酒太浓。

第三种说法是,它是用来温酒的。把罐子放在火上,等酒温热了,就用柱子把罐子抬起来。

第四种说法是,它是黑鸟的象征性表现,是图腾崇拜。

这些“柱子”的具体用途已无从考证,但这些从远古时代保存下来的灿烂文化,依然是当代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保护。

兽面纹铜爵

兽面纹铜爵,1965年出土于安徽肥西官驿,为商代中期青铜器,高38.7厘米,长嘴短尾,嘴两侧各有两根内倾的短柱,合为一体,呈斗笠形,顶部坚固。

兽面纹铜壶腹部分两节,各饰一兽面纹,纹饰以卷角,神秘华贵。平底下有三枚锥形足,足微外倾。颈腹一侧有大柄(盘),用于握持。

爵的形制与今天的酒杯十分相似。商代贵族嗜好饮酒,酒器应运而生,种类繁多,其中青铜爵是最典型、最常见、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象征等级、身份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西周以后的礼器组合核心为青铜鼎)。青铜爵在这一时期的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青铜爵视为特殊地位的象征,兽面纹青铜爵可视为当时的代表。

《说文解字·长部》记载:“爵,礼器,形似爵,内盛昌酒。”商周时期的贵族对饮酒有很严格的规定。《礼记·礼器》记载:“贵人献爵,贱人献散。尊人持觞,贱人持觞。”贵族用酒盅,贵族与身份有严格的区分,只有最尊贵的贵族才能用铜爵。当时用铜爵饮酒,已不单单是为了吃,更注重“礼”。

兽面纹青铜高脚杯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爵状器皿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时期爵状器相当于酒杯,器身圆润细长,口大呈喇叭状,腰细。

考古学家认为,从商周墓葬中同时出现的觚与爵,在实际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觚与爵的数量也是确定墓葬规格、等级的依据之一,也是判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准。

在使用上,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如果你喝酒前需要温酒,就用爵;如果你喝酒前不需要温酒,就用觚。

其实,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也可以了解一下关公。近日,合肥同觉袖珍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该街心公园位于创新大道与金寨南路西北角,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以商代肥西关公青铜文化为主题,融入文物知识,增添文化氛围。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也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让更多人深入认识、理解它们,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内容。

文物释放出的独特文化吸引力,将擦亮合肥“文脉相承”的城市名片,形成巨大的“溢出效应”。经济是城市的体魄,人文是城市的灵魂,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让千年文化魅力与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相互助力。

让日益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承载文化传承的力量,让每一个地铁站成为放大城市文明的坐标。做好这项工作,承载着无穷的精神力量,点亮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陶冶深厚的文化情怀,擦亮合肥的城市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