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梅庵派古琴与唐殿卿石头拳:徽文化中的瑰宝,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泸州梅安学校古琴表演
梅安古琴派是民国初年兴起的一个新古琴流派,是诸城古琴派的一个分支,所以有些古琴演奏者也把它归为诸城派,其中心在江苏南通。合肥梅安古琴派根植于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彭涛、王惠宁最具代表性,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传承,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同时还致力于安徽古琴艺术的教学与推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安徽古琴在演奏、学术、体制、权威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
梅安古琴学校。
唐殿清石拳
当时,唐殿庆的高超武艺和武林轶闻已为合肥百姓所熟知,其第二代传人吴重光、王品先于1930年在合肥创办了合肥县国术馆,推动了合肥武术的传承。唐门石拳经过一代代传承,已成为合肥优秀传统拳种,被列为国家登记注册的129个优秀拳种之一。唐殿庆拳术是合肥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人文历史经典,更是合肥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有助于唤起老城记忆,振兴老城文化。
唐殿清的拳法。
胡鲁洲的木雕
泸州胡氏木雕前身源于徽州木雕,历经明清发展,从岭南到江淮,从广州到合肥,同根同脉,同师同技,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在技艺上,是真正的南北结合,是“广”与“徽”的联姻。泸州胡氏木雕吸收了广作木雕的风格和徽州木雕的儒家文化特征,同时构思天马行空,大胆创新,风格独特。近年来,凭借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优质的材料,在木雕界占据了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泸州胡氏木雕。
泸州布画
布画是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画,又称丝绣。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工艺画的雏形就已出现。到唐代,布画在民间十分流行,被广泛用于荷包、衣饰、佛寺装饰品等。
泸州布画。
巢湖赏石艺术
巢湖赏石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其起源可追溯到北宋石圣米芾,石圣米芾所祭拜的“石师”就是一块合肥巢湖石。宋代杜绾撰著的中国第一部赏石书《云林石图录》中,也以“武卫钧石”之名收录合肥巢湖石。合肥巢湖石也以其“薄、皱、透、漏”的鲜明特点,成为中国古典赏石的代表石种,或置于园林,或置于桌上,深受文人雅士和普通民众的喜爱,流传于全国各地。赏石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巢湖奇石欣赏艺术。
长林河根雕
根雕又称根艺,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是充分利用树根(杈)、竹根等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存植物根系的自然形态美,辅以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强调“七分天然,三分人工”,通过人的构思、创意和艺术加工,创造出具象、意象或抽象形式的艺术作品。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
长林河根雕。
庄木圆子制作技艺
元子又称大元宝,是我国很多地方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由于其特殊的造型,还被赋予了团圆的美好寓意。在合肥,似乎什么都可以做元子,糯米元子、面条元子、红薯元子等等,但最有名的还是庄木元子。庄木镇集市繁华,餐饮业也比较出名,庄木镇手工元子软而不烂,油而不腻,是一道著名的美食。庄木元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流传千年。
莊墓元子。
泸州制笔技艺
制笔技艺传承千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盛行于唐宋,并有制笔名家。元代以后,胡笔逐渐盛行,徽笔逐渐衰落。20世纪50年代,制笔技艺由冯兆华等人复兴。
制毛笔工艺具有极高的工艺性和科学价值。毛笔制作工序复杂,要经过选料、水盆、结头、装套、垫毡、镶嵌、选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和一百二十多道细工序,全部为手工操作。讲究梳、齐、冲、盖、扎、修、拼,做到根、绒、尖“齐”,以达到“风清气正、头明气正”的境界。
泸州笔。
巢湖网织技艺
巢湖民间织网主要集中在巢湖南岸一带,最初称为织网或“编网”,这一地区的妇女基本不下田干农活,而是在家里织网,是典型的“男耕女织”模式。传统织网技艺在当今社会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织网技艺传承面临困境,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缺乏传承意识,没有良好的传承机制保障传统织网技艺的传承。
传统渔网制作工艺。
宫廷金纸制作技艺
蜡染手绘描金纸因其对原料要求极高、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成为加工纸制品中的极品,代表了中国手工纸加工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纸中之王”。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范胜发如今已复刻出多款清乾隆宫廷描金纸,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贡献力量。
手绘蜡纸,带有金色细节。
刘红生特色小吃
刘洪生特色小吃蘑菇、鸡肉饺子等的制作工艺,从侧面见证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对江淮地区饮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对研究江淮地区的民俗、社会习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洪生特色小吃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通过其了解江淮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也可将其作为一个百年品牌,进行发掘、抢救、开发、创新,进行传承和保护。
胡明朗,刘洪生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汇邦裁缝
徽邦裁缝始创于民国九年,是中国民族服饰独立品牌。百年来,创始人王云茂先生秉承独创的“四技、六针、九法、十六招”手工缝制技艺,使其手工扣子、手工徽绣、手工缝纫等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目前,全国范围内采用纯手工缝制工艺达到如此工艺水平的服装十分少见。徽邦裁缝的每一件服装都独具特色,款式设计具有浓郁的回族文化元素。
汇邦裁缝。
泸州鼎铁画锻造技艺
泸州铁画传承人丁宝龙自幼随祖父铁画大师丁宗平学习制作铁画,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研究中,他将作品的创作灵感充分融入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中,同时运用热锻、冷加工,将铁揉捏成完整的半浮雕画面,作品是一件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杰作,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与制铁技术的结合。
泸州丁家铁画。
巫山九曲黄河
“黄河九曲”是按照神话传说“黄河九曲”布置的迷宫式游戏,是汉族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移民传入巫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黄河九曲”灯会将灯会制作与娱乐活动融为一体,不仅带来身心愉悦,更是传承文明。同时,它也是各种其他表演的载体,集灯会、舞蹈、戏剧于一体,对其他艺术形式起到了丰富和弘扬的作用。
巫山黄河九曲。
泸州年家人舞狮
舞狮主要起源于河北省和广东省,俗称“南狮北狮”。泸州福盛堂舞狮将南狮和北狮融为一体,采用南狮的狮形、外观和北狮的步法、技巧,称“南狮北舞”。音乐伴奏采用安徽当地的花鼓、灯笼、锣鼓,场面喜庆热闹。自古以来,舞狮就被视为驱邪避害的吉祥之物,每逢佳节或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盛行已久,代代相传。
泸州年氏家族的舞狮。
合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剧
吕剧,原名“道齐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中西部、长江沿岸及江南部分地区。吕剧是在皖西大别山民歌、合肥民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锣鼓、端公戏、海子戏等唱腔。因其创作和演出中心在皖中地区,即古代的泸州辖区,故最终定名为吕剧。
鲁剧传统剧目分为正剧、折子戏和花调短剧。正剧以爱情、公案等为主,折子戏是从正剧中摘录的精彩部分,花调短剧以短小的喜剧、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鲁剧剧目有《彩屋对子》、《药茶录》、《天宝图》、《柴斧录》、《借绸衣》、《打芦花》、《讨学费》、《歇定香》、《雪梅看画》、《放鹦鹉》、《卖纱》等。
吕剧。
“吕剧女王”丁玉兰(右一)。
巢湖山歌
巢湖民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元代,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而诞生,是劳动升华出的音乐。解放前,巢湖民歌活动十分普遍,渔港、山埭、八镇、大木等村寨春节打花灯时歌唱,插秧时唱秧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巢湖民歌社会影响更为广泛,与北方的花鼓灯相呼应成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在安徽省形成“南有歌声,北有舞动”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从内容上看,有反映生产、生活、情趣的民歌;有反映爱情、风俗习惯、革命的民歌。从体裁上看,有《大石的歌》等歌;有《送晚茶》等民歌;有《抱黄杨喜气洋洋》等秧歌;有《大姑嫂秀花》等小调;有《十枝剪花》等舞曲;有《摇娃娃》等儿歌等等。
巢湖山歌。
李家莲(巢湖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海洋蛇灯
洋蛇灯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传说。合肥市肥东县界集乡大邵村民风淳朴。600多年前,有一对邵姓婆媳为避乱,藏于山洞中。不幸遇元兵溃散,也躲入山洞。婆媳见状,欲行凶。此时山风大作,雷电肆虐,大雨倾盆。一条数尺长的白蟒从山崖上飞下,吐出蛇珠,向元兵逼近。元兵惊恐万分,四处逃窜。婆媳得救,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三个月后,媳妇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四明”。 邵思明18岁那年,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邵思明感激不尽,发动全村人玩洋蛇灯,纪念这个化险为夷的日子。邵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18年玩一次,每次加一节(1.60米)。洋蛇灯的长度现在已经达到104米。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要绑、扎、凿、钩、经、压,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替代,全靠老艺人的经验,师傅传给徒弟,难以用语言表达。
海洋蛇灯。
纸张加工技术
纸张加工技术是传统造纸技术的延伸和发展。简单地说,纸张加工技术就是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技术,从而得到外观更加精美、使用性能得到改善和改变,或抗老化、防蛀性能得到提高等纸张,赋予纸张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主要服务于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装裱、装订、装饰等。
2009年,以德英宣为代表的纸艺加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张加工技术。
刘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艺制作技艺)传承人。
往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黄山旅游发展交流会:探索企业联动机制,聚焦新质生产力,为大黄山建设贡献力量
对于目前黄山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发展黄山旅游业的关键不仅在山上,更要在山外。 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4月7日在合肥萝岗首家非遗酒楼举办与合肥企业界发...
-
合肥万达主题乐园:徽文化与尖端科技的完美融合,300 亿打造游乐盛宴
万达乐园由电影乐园、水上乐园、主题乐园三部分组成。万达主题乐园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合肥万达主题乐园将徽派优秀文化精髓与现代尖端科技相结合,拥有徽州古韵、蠡园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