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时间:2024-07-01作者:admin分类:合肥资讯浏览:663评论:0

道路畅通和谐、老旧小区整治提升、绿地公园日益增多……岁末年初,漫步在“安徽第一城区”街头,节日气氛愈发浓郁,欢乐气息愈发浓厚。

岁月留下了痕迹,时光的印记融入了城市更新的轨迹。

长期以来,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安徽第一城区”,在县区发展中既是领跑者,也是探索者。2023年,包河区在产业实力、科技创新水平、城市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百强城区”排名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晋升至第37位。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城区第32位,位居安徽省首位。如何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看“安徽第一城区”如何突破自我、再创辉煌。

科技赋能创意,文化产业迸发新火花

今年11月16日举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合肥市包河区的安达创展科技有限公司的多屏联动裸眼3D艺术屏大放异彩。通过科技与特效的加持,呈现出千姿百态、虚实共生的舞台奇观,让每一位进入这个空间的观众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青山绿水间的“大美安徽”。“我们主要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用现代科技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沉浸式展示。”合肥安达创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英告诉记者。据了解,这已经不是该公司第一次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图|安达创意展创意工作坊(图片由安达创意展提供)

漫步在安达创展园内充满科技魅力的各个展区,裸眼4D、全息屏、互动魔幻墙、移动开合屏……炫酷的科技感“翻滚”着新潮流、新奇玩意儿。作为国内代表性的文化科技集成企业之一,近年来,安达创展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利用可视化技术为博物馆、主题博物馆、科普馆等量身定制相关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至今,安达创展已为全国500余家科技馆、博物馆做过整体规划设计。

| 包河文化产业园核心区滨湖卓越城(叶玉婷 摄)

近年来,合肥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打造。包河区抓住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出台了《合肥市包河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注重“上链”“上组团”,强化要素保障。以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例,园区自2013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文化创意和数字经济,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形成了特色规模产业集群。据统计,园区现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在孵企业200余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数突破160家,文化市场主体6000余家。 2022年,文化创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如今在包河,放眼望去,都能看到一批批像安达创展一样“破茧而出”的优秀企业。

图|河柴1972文创园区(陈登宇 摄)

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安徽第一城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2023年,包河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竞争力第16位,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个项目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文化项目,河柴梵木艺术中心成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园区承载计划”全国首个运营项目。

“下一步,包河区将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创意、虚拟现实、智能交互、沉浸式体验、科学可视化等文化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创意设计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人工智能视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包河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

产学研携手,激活创新发展强劲引擎

2014年成立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是合肥市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图|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图片由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提供)

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书架”,走上“架子”?工大智能研究院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积极搭建平台,拓宽产教融合渠道,建立45个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团队20余个、高水平创业团队90余个,组织100多个科研团队为280余家规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做到“盘活丰厚的科教资源,转化实验室积累的科技成果,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这是利用管壁上残留的水痕作为线索,形成排水管图像的深度估算图,开发排水管缺陷AI识别软件系统。”在位于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花园大道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合肥艾瑟沃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帅正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在排水管缺陷人工智能检测研究领域进行技术试验。据悉,自公司成立以来,郭帅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致力于现实场景下的排水管缺陷检测任务。

图 | 多功能管径仪正在进行现场测试(吴中华 摄)

“创业初期,创始团队基本由高校教师组成,缺乏融资和市场开拓经验,最大的问题是缺人、缺钱。”郭帅回忆道。工大智能研究院了解到爱瑟沃的需求后,积极协调,帮助团队获得科技培育专项资金、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支持计划项目资助。“获得专项资金后,我们很快实现了地方成果转化,在合肥小西河段等多个河段都有工程应用。”郭帅介绍。2022年,爱瑟沃实现销售收入增速超过1000%。

像艾瑟沃一样,如今在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科技创新源于实践,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这里正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政府出钱、出地、出政策,高校出人才,平台出成果,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为科技成果高水平、高效转移转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工大智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目前,智能研究院共培育企业16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建立了45个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了100多个科研团队,为2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作为“安徽第一城区”,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馆等核心创新资源,一直是合肥市最重要的科技资源聚集地之一。近年来,该区深入贯彻“科技就是产业”理念,通过政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打通协同创新通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形成产学研长效共赢合作机制。“我们要努力把整个包河地区打造成科技成果‘大应用场’,让好技术在这里有好场景,老百姓也能在这里亲身体验到最新的科技。” 包河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图 | 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16.8公里黄金湖岸创新元素涌动(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引领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据统计,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增230家,总量超过850家,科技成果登记1244项,均位居全市城区第一。在2023年“全国百强区”榜单中,包河区科技创新指数位列全国第23位,比上年上升2位。

“2024年,我们将依托安徽创新厅、科技市场等创新资源,在推动科技成果‘三个到位’的同时,着力推动要素配套、项目承接、产业融合,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高地。力争到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00家以上,实现‘两年过千家、三年翻一番’,让包河科技企业‘金字塔’的底座更大、更扎实。”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区委书记程雪涛满怀信心地说。

合肥包河区的区号_合肥包河区政府1号线_安徽合肥包河区电话区号

走进绿色 描绘“最美城区”新图景

“要全面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打造‘城湖共存、水岸交辉、五彩缤纷,城在公园、园在城、城园融为一体’的‘公园城区’。”包河区委书记程雪涛在刚刚结束的五届六次区委全会上说。

图片|湖滨湿地美景(包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长风从环湖绿道上掠过,在巢湖上泛起阵阵涟漪。湖水悠然,芦苇荡漾,远处的建筑交相辉映。骑着单车的年轻人在绿道上挥洒汗水,一幅“城中有水,城中有水”的生态田园城市画卷呈现在眼前。“身边就有这么一个绿色生态打卡地,现在我经常下班后到这里散步,享受湖边生活。”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片城市森林深受周边居民的追捧,“大家因为可以亲近森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自然,心里很舒服。”

惊艳的灯光秀、星光熠熠的文艺表演、浪漫的热气球飞行……2023年的最后一晚,近万名市民来到园博园航站楼,在新年倒计时中迎接2024年的到来。“这里逛不完,根本逛不完!不过这里真的很美!”游客小王感慨道。这个“元旦”假期,小王和男朋友从江苏赶来游玩,在合肥园博园“泡”了一整天。

图片|新建成的月洞公园成为市民游玩好去处(叶玉婷 摄)

漫步湿地公园感受自然之美,打卡“网红”园博园记录城市记忆,到美美的莫旦“一次尝遍合肥美食”……包河处处皆景、随处可游,“绿”的出手让包河的城市底色更加浓郁。近年来,包河区深入贯彻“两山”理念,抓好“水”“绿”两篇文章,统筹规划、治理、建设、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城湖共生绿色引领示范区建设。

据统计,2023年以来,包河区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充分结合社会投入公共绿地建设、“花开包河”行动、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新建公园园林9个。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公园园林109个。同时,作为合肥市唯一的滨湖城区,包河区也是全国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2023年,巢湖包河段保持无蓝藻暴发的良好态势,南淝河水质有记录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图:合肥巢湖北岸的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成群的候鸟展翅翱翔(刘玉才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随着包河区不断拓展优质绿色生态空间,市民享受到的绿色福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推窗见绿,进门见公园,“安徽第一城区”的生态底蕴更加深厚、更加美好。

时光荏苒,岁月繁华,新年将至。展望新的一年前路,这座“创新高地、温馨人居、秀美风光”的“安徽第一城区”,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包河”的新作为、新优势,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包河”样板。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