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安徽: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之旅
你看到了怎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波涛汹涌?是四季轮回的世界,还是冰与火的音乐?
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翱翔天空,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去往你平常无法到达的地方,看一看只属于天空的奇观,俯瞰你日夜生活的土地。就连最熟悉的场景也会改变。
从身边的世界到遥远的故乡,从自然地理到人类历史,这50分钟的空中旅程是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你将与我们一起飞翔。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地跨中国南北,长江、淮河将安徽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部分,黄山傲然屹立于皖南群山之中,省会合肥位于省中,皖北平原孕育了中国百亿粮仓。
安徽之行从黄山开始。探秘独特的黄山松,乘坐小火车登上黄山顶,跟随山顶气象站的指引,飞入云海,饱览黄山的壮丽景色。
在800米的高空生存十分困难,但是却有松树在岩石的缝隙中深深扎根,稳稳的矗立在山间。在中国,这些松树非常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生存能力强,还因为它们脚下的这座山,叫黄山。松树的种子随风而行,落户在黄山的每一个角落。花岗岩的缝隙中缺少水分和养分,看似随处可见的黄山松,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清晨,谷底的水汽开始升腾,不久之后,就到了山腰,再往上,整座山都被包裹住了。水汽没有停止,它们的目的地就是天空,最后冷却,化为云海。即便是秋冬季节,云雾在阳光的帮助下,依然滋润着山峦,98%的山峦都被植被覆盖,草木享受着山峦的滋养,成为水汽的来源。 黄山松树喝够了水,要活下去,根部不断分泌有机酸,从坚硬的岩石中吸收一滴滴养分,形成天然土壤。阳光普照,树木长成了森林。
大雪不期而至。黄山的冬季,平均气温往往在0℃左右,对于耐寒的松树来说,并不算寒冷。冰雪的意外重量,对根部缺土、头重脚轻的黄山松树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为了生存,这些松树只能将根部深深地扎入岩石缝隙中,同时舒展身躯拥抱阳光,与大山一起成为大地的盆景。
从空中欣赏黄山美景的,并非只有我们,多亏了这些穿梭在空中的旅人,人们才免去了古时候雪季登山的危险和严寒。缆车走进黄山云雾缭绕之中,走出来的或许又是一个登山高手。超过45度倾角的险崖在地轨缆车的脚下稳步展开,它走得很慢。对于注重效率的山外人而言,若想领略黄山幽谷之美,慢就是千仞峰林的内在修炼。上危峰,下幽谷,最终停在云雾缭绕的这一刻。清冷的早晚,无边无际的云海在脚下翻滚,每天都有人在山风中等待着更多的奇观。
但他们不用等太久。这颗云中明珠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从1956年1月1日起,这个气象站就开始积累稳定可靠的气候观测资料,以研究中国长期的气候演变。2006年,它又增加了黄山气候指南的新任务。它会告诉登山者什么时候等到流云飞瀑,什么时候会遇到云雾,什么时候会看到奇异的灯光。如果你想知道,可以问它远山什么时候会迎来今天的太阳。千百年来,中国人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多都会想起那句老话,“过了黄山再也不看别的山了。”
这次旅行,我们将飞赴皖南,用古老的方式采集四季,寻觅一处江南民居的经典模样,将久经考验的宣纸铺展在绿水青山间,最后顺着河水的流淌,回望记忆中的故乡。
巨石背后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他们挑战的花岗岩山峰,经过千万年的雨水冲刷,已经变成了屹立的刀刃。如此极端的地貌并不常见,但皖南确实是多山的,地理学家习惯称之为皖南丘陵山区。那么,山里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云端上的村落就是木里村。不到一百户人家在这条山脊上生活了四百多年,不经意间满足了人们对仙境二字的遐想。与世隔绝的村落总是需要木匠的。一代又一代,由于土地稀少,木匠们搭起的柱子支撑着悬崖上的房屋和村落的小小扩张。在皖南还有一个竹海里的小村落。这个竹海因为一部电影《卧虎藏龙》而被人们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山里种竹子是人们明智的选择。在看不见的地下,竹子的根系向四周蔓延,新的竹笋不断冒出,然后长成新的竹子。有时一片竹海就只是一株竹子。一个小村落就能掌控一座大山。
终于,我们从高山下来,来到了山间的平原。村外,满山的红枫、银杏树都在偷偷地收敛着劲头,它们正准备换掉穿了一夏天的衣服。于是不知不觉中,田野间的空隙,原本萧瑟的季节,竟然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仿佛在村里庆祝丰收。十月,被雨季浸透的呈坎人,在屋前屋后的窗台、屋顶上追逐着难得的阳光。装满各种食物的筐子不耐烦地搬出屋外。这就是皖南人共同的记忆,“晒秋”。其实,晒秋不仅仅是秋天的习俗,在古汉语中,秋意为收获的食物。春天晒笋,夏天晒茄子,秋天晒辣椒,冬天晒腊肉。“晒秋”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经过太阳晒干,水分蒸发,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蔬菜和粮食总是年复一年地以秋季的名义隆重地采集。
皖南多山多水,水中有鸬鹚,所以脚踩两只船,俗称鸬鹚船。主人很有信心,自家的鸬鹚最听话。用鸬鹚捕鱼,是皖南临水人家的常态。但这鸬鹚很有个性,只等着收获,没有收获也没关系,临水人家在岸边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如今捕鱼只是消遣而已。
脚下的青弋河水位和流量,多受雨水影响,洪涝灾害常常相伴。1982年,青弋河被水坝截断,变幻莫测的河水在这里变成了太平湖。在皖南的乡村里,人们与水的距离更近。进村的路是一条水上窄窄的石板路,散步的地方在环绕村庄的小河边,几乎每条巷道里都暗藏着一条独立的水沟。月照位于村子中央,是村里最大的一口水塘,整个村子是一张密集的水网,连接着村里与外界,连接着家家户户。这里的人们在白墙黛瓦之间修建宗祠、立族规、续谱家谱,家族族法在古村落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村落聚集之处,总有防火之忧。徽州人认为鱼与水共存,元宵节前后,全村放鱼游动,象征以水守护家园。鱼灯在王满田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由游动。大鱼小鱼、公鱼母鱼、鱼卵鱼孙,连绵不断,古老的祝福涌入千家万户。村外,丘陵、耕田、森林,色彩搭配默契。但这些人要在这个成熟的色彩体系里,堆砌出一座耀眼的白山。因为他们自信这座白山能成为天下最好的纸。从竹篓里倒出来的檀香树皮,是制作宣纸最重要的原料,经过初步处理后,还要在这片山坡上日晒雨淋一年,一共要经过108道工序,才能做出一张合格的敬贤宣纸。 最终,这些宣纸将会铺在人们的书桌上,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山水。
千百年来,无数个雾蒙蒙的早晨,无数个来自皖南的人们,背着家乡的宣笔、徽墨、泾县宣纸、歙砚,踏上江南。由于家乡地小,多山,他们顺着新安江的水路,去江浙寻找商机。多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因经商有成,被称为徽商。他们能挑重担,走得远,他们温柔却倔强。
清明时期的长江三角洲,创造了一个个带有安徽字号的城市商业传奇。这条大河,流经皖南人的山地故里,云雾缭绕的群山环绕着村落的油菜花田,穿过古老的堤坝码头,流出安徽后几经更名,最终以钱塘江之名流入东海。
这一趟旅程,我们将体会到两淮物产的差异,寻觅黄河故道留下的甜蜜馈赠,看药草如何在浪漫的花海中焕发新生。在百亿斤粮仓忙碌备收的同时,江南的水乡湿地正经历着从沧海桑田的蜕变。砀山产梨自明清以来便名声大噪,从当年的地方特产到如今的万亩奇观,全靠一个机缘巧合。800多年前,黄河决堤改道,突然来到这里。流淌了7个多世纪后,河水终于离去,留下无尽的黄沙吞没了废弃的河床。谁知,松散深厚的沙土,正好适合梨树根的生长。 黄河故道,草木不生,渐渐造就了梨花大道。安徽不在海边,却能发现不止一片花海。不同于梨花的飘逸,亳州花季的牡丹绚烂迷人。在中原人务实粗犷的观念里,花的意义不在于美丽,而在于丰饶。牡丹是传统的中药材,一旦花朵过于茂密,与用于入药的根茎争夺养分,花农便会顾不上美丽,将花朵毁掉。好在新的需求让牡丹花免于落入泥沼的命运。花瓣被收集起来,制成精油、软膏,成为市场新宠。
四台大型机械每天可以收割近200亩麦田,在阜阳,这个数字变成了5000台收割机,一周收割数百万亩小麦。运输车辆一辆接一辆进来,把这个年产百亿斤的大粮仓里的粮食送到你的餐桌上。当秋风吹拂,飞向南方,江南的丰收又是另一番景象。眼前这方方正正的稻田,是从湖里抢来的。为了在有江有湖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与湖水争夺土地,是南方一代代古代先民的功课。防水护田的堤防,在江南叫圩。堤防围起来,把宝贵的土地围起来,外面挡住了水,里面就成了一片片圩田。1700多年来,围起来的田地已经覆盖了30多万亩。今天,人们不再步步紧逼湖水。 越来越多的人把水回归渭水,把土地还给江湖,而江湖也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馈赠。
俗话说,南种稻麦北种,北种旱地南种水田。南北兼有的安徽却不仅限于此,无论是稻麦还是小麦,安徽人都想要。一河之隔的南北,一百多年前就被这座铁桥连接起来。人们第一次坐火车过淮河,就是在这座桥上行驶的。时速30多公里,过铁桥只要一分多钟。如今,附近的高架桥上,高铁已经以300多公里的时速跨过淮河,这样的速度,斑驳的老铁桥根本承受不住。整个过河过程只需要6秒,南北不再遥远。
淮河之旅,从一个超级工程开始,展现大坝如何驯服一条不羁的河流,在淮河沿岸最广阔的湿地里,找到拥有无限热量的重生之地。
淮河将中国的南北做了明显的区分,然而漫长的岁月,淮河一度脱离了黄河,成为长江的支流。在这两条大河之间,淮河有自己明确的路线。皖北平原地势平坦,刚出山区的淮河不受束缚,在这里蜿蜒曲折,自由流淌。密集的水网本可以灌溉良田,但淮河喜怒无常,常常让人无所适从。一场大雨,让辛苦挣来的家园变成了一片汪洋的沼泽。靠淮河为生的人们饱受水灾之苦,但也养成了倔强的脾气,绝不向洪水屈服。
沿着这条路开车过淮河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不是连接两岸的桥,而是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的副坝。主副坝近80公里长,像缰绳一样束缚着不羁的河水。上世纪50年代,人们决心铲除洪水,迎面迎战淮河。大坝拦截了从山区倾泻而下的河水,将其引流到新开凿的河道中。淮河沿岸的人们第一次看到,这条骚扰了他们近千年的河流也能从容不迫地流淌。20多年后,淮河两岸一直在等待一个春雷。1978年,淮河沿岸18位农民签订了“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上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小岗村村民敢为人先,在淮河之畔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焦岗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湿地之一,10多年前,这里是淮河重要的泄洪区,人们常年要在船上生活。如今水塘离居民们已很远,他们终于下了船,有了不摇晃的房屋,等他们回到水中心时,已是与花叶为伴的采莲人了。淮南市潘集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乘着小船,在水巷里缓缓穿梭。摆放整齐的人造设备就是光伏板,和照料它们的人一样,这些板也浮在水面上。水面成了建设光伏电站所需的平整宽阔的水面,水体还能快速带走热量,给组件降温。 这里原本是采煤塌陷区,这些积水曾是一潭死水。如今,水面上的绿色新能源每年可以发电约1.8亿千瓦时,水面下的池塘经过人们的养殖和呵护,也能养满鱼虾。
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将翻过一座小山丘,在滚滚长江上眺望广州的进步,万舟竞渡,爬上岸边最古老的灯塔,拜访两位长江老朋友。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滋养了中国五分之一的国土,自西向东奔流五千多公里到下游,与这座微型小山相遇,它曾与对岸的石矶相连,千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江水侵蚀,中间的土石流被磨蚀殆尽,唯有小孤山依然坚守江岸,指引长江前行。顺流而下,这座80多公里外的宝塔,曾是长江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古时候,人们在江岸边修建的宝塔,大多还兼有导航功能。400多年前,镇丰塔矗立在江岸,顶层的灯火常亮,指引进港的船只。200多年前,一些安庆戏曲艺人告别镇丰塔,在世界各地谋生,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最终会在北京唱起家乡的音乐。 徽班进京的结果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戏剧流派——京剧。
水运的发展,使长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是连接11个省市、由沿海向内陆推进的重要经济带。开阔的江面成为天然的水上公路,是世界内河货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铁路、公路带来的货物,在江边汇集,通过枢纽港通向世界各地。今天,船舶是长江下游黄金水道的主人,但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这里却是江豚的天堂。这种小型淡水豚在长江干流中仅存400余头,已属极度濒危物种。在大同古镇,沙洲与江岸之间的河道中,设置了江豚保护区。 基地里的每头江豚每天享受着为它们量身定制的四顿膳食,现在是它们惬意的下午茶时间。经过近20年的精心照料,这里一共诞生了7头江豚幼崽。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们会在更广阔的长江里与它们相见。
长江下游又称长江,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鱼——扬子鳄因这条大江而得名。有时,这种古老的生物也能展现出另一种雄伟。阳光明媚的午后,扬子鳄成群结队地晒太阳,铺满了整个海滩。它们曾经遍布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和沼泽,但一度濒临灭绝。如今,一个拥有1.6万只扬子鳄的大家族已经在繁育中心扎根。经过野化训练后,它们也将离开这里,被放归保护区,再次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
旅程的最后一程,我们将深入大山深处,攀爬巨大的花岗岩,拍下一幅转瞬即逝的写意山水画,飞抵五湖四海之一的巢湖,最终抵达安徽省中部,放眼望去,科技创造的无限可能。
安徽中南部山区较多,在山地自行车爬坡赛中,全程骑行只是一种奢望。这条被称为“皖浙天路”的赛道,全长只有31公里,却有351个弯道、915米的落差,山间水汽不断升腾,终点就在雾气的尽头。只要你前行,车轮滚过的每一米都是一次冲刺。
向西北飞行,我们前往了安徽中部。天柱山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相互倚靠、并立的岩石。沿着山腰向上,气温经常在0℃左右徘徊,冰与水频繁地变换形态。变幻莫测的流水,从不惧怕坚毅,经过漫长的岁月,表面的沙砾首先被冲刷掉,随着岩石不断被打磨,岩石的棱角逐渐变得圆润光滑。岩石记录着自然,也书写着历史。天柱山旧称宛山,春秋时期,山下曾守护着一个古国,名为宛国。如今,“宛”字,已成为安徽省的简称。
大别山第二高峰天堂寨,年均气温16.4℃。这里的大雪总是稍纵即逝,山体一白,龟裂同时形成,融化的冰雪形成了无数的溪流、急流和山涧。水从山谷奔腾而出,南流汇入长江,北流汇入淮河。然而在奔向淮河的路上,会遇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雨季,洼地爆发山洪,旱季,台地因缺水而干裂。因此,皖中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利用自然地形,把无数的流水引来、汇聚。
梅山水库建成时,这座88米高的大坝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坝。6座如此规模的大型水库,连同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万多公里干渠、21万个塘堰,与淠、石、杭三大水系交织成了横跨长江、淮河的大灌溉网络。经过40多年的发展,曾经的不毛之地摇身一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最大灌区。不远处,五湖四海之一的巢湖正在发生另一番变化。从2020年开始,将开始为期10年的禁渔期,巢湖将进入长假,渔民们告别了船上为生的生活,从此,万帆点点的热闹让位于自然和未来。
在每个车水马龙、喧嚣渐渐远去的夜晚,在城市网格的这些小角落里,每个人都可以捧起一本书,隔绝快节奏生活的焦虑与迷茫,拥有一个独立而宁静的世界。这家书店的灯光24小时亮着,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并肩坐在知识的璀璨灯光下,孕育着大胆的想象与尝试。合肥,这座被名山大川、农田鱼塘环绕的城市,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想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几代英才汇聚在科教火炬之下,更多科技项目在这里开展。2003年,中国科学院在这个半岛上成立了不少科研机构。这个绰号“人造小太阳”的科技重磅,能制造出一亿摄氏度的高温。在这座围绕着它们的城市,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无数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让科技成为这座省会城市的独特名片。
安徽地跨南北,合肥是安徽的地理中心,山水秀丽,文化多元,生态环保。这里没有不可撼动的传统枷锁,让新时代的探索者得以开拓新天地。在宁静的乡村安徽,跳动着一颗生机勃勃的心。
上期重点:
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安徽全景双卧七日游:黄山、千岛湖、九华山等精华景点,适合中老年人的休闲之旅
【黄山红夕阳】安徽全景两居室七日游 旅行时间:7天6夜 亮点:黄山、千岛湖、九华山、西递、宏村、婺源黄岭 出发地点:郑州、洛阳、新乡、开封、三门峡等。 适合人群...
-
退休后向往宁静,追忆半个世纪前的故乡
一, 人们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过了花甲,或者退休了,就会产生向往宁静祥和、追求宁静与优雅的心态。平静无风的“皱一池泉水”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尘世喧嚣、红尘翩翩之后,一...
-
7 月 11 日合肥万达乐园票价发布会在黄山举行,开启乐园新时代
最近发生了很多高兴的事。 陈晓与陈妍希在微博宣布结婚并怀孕。 林心如与霍建华也在微博上确认了婚讯。 这对于各位单身男士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 (不过我觉得最伤心的应该...
-
高铁开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哪些城市不受高铁 buff 的正向促进?
◆ ◆ ◆◆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同样的高铁buff在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基因,影响也不同,有正向促进,必然有负向促进。本文我们将...
-
武汉汉剧院新编大型历史汉剧夫人城5 月 11、12 日洪山礼堂上演,最低票价 30 元
长江网(记者王成勇通讯员曾少林)长江网记者从武汉汉剧院获悉,该剧院全新改编的大型历史汉剧《女子城》将于5月11、12日19:30在洪山礼堂演出,门票现已在长江售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