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历史资料曝光!1957 年合肥淮二小教师工资表揭秘
最近看到一份很珍贵的历史文献,即1957年12月合肥市怀儿小学的《教师工资表》。由于我曾经在怀儿小学就读过,所以想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谈一谈,同时也让我想起了重建合肥市怀儿小学的问题。
▲1957年12月怀二小“教师工资表”(教职员名册)
这份《教师工资表》以“人员名册”的形式登记,表上部列有校名怀二小、校印,工资发放日期为1957年12月。学校在职员工29人,其中校长2人、主任1人、教师25人、工人1人。登记项目包括编号、姓名、职务、级别、金额、印章等。表下部还有校长和制表人的印章,全面、准确地记录了当时学校人员的概况。
▲1956年国家制定的《全国小学教师工资标准》表(部分)
从教师工资发放情况来看,当时准确执行的是国家1956年制定的《全国小学教师工资标准》。1956年国家实施的小学教师工资等级中,小学共设11个等级。当时国家根据经济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11个工资区,以第一个工资区为基数,每个工资区标准增加3%。当时怀二小教师工资标准为全国第四个工资区。明确标准的教师多数在3~7级之间,月薪在63元~39元之间。其中,3级2人,4级1人,5级8人,6级8人,7级2人,共计21人。但有一个不同。 同为三级的校长刘玉英工资为74元,主任尹全志工资为标准63元,校长比标准高出11元。涨幅原因不明。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校长有职务津贴可以加发,二是从外地调来的,职务高工资低,保留原有工资。二级教师工资为74元,比四级工资区水平高。还有5名教师的级别没有写明,另有校长、1名教师、1名工人填写了自己的级别,但不是教师级别,与行政级别不符。不知道是按照什么标准支付的。但可以确认的是,当时是有具体的国家工资级别和相应的支付标准。这也是一所普通市属小学。
▲《教师工资表》左页
面对这张67年前的《教师工资单》,我作为同样67年前毕业于怀二小的学生,想根据我的记忆和了解,谈一谈几位教师的情况。
1号刘玉英校长,民主党派人士,终生未婚,把青春岁月奉献给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校长。
7号戴丽昆老师,小学时当了七年的班主任。我五岁那年1950年9月入学,班上有四十多个学生,大部分都在六岁以下,戴丽昆是我的班主任。一年后,因为上级规定学生六岁才能入学,班上只有五个大学生升入二年级,其余学生还在读一年级,戴丽昆仍是我的班主任。她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1957年7月我们小学毕业,当了七年的班主任。戴老师关心学生,做事严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寒暑假她都会到学生家里检查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进度,让我们在假期不敢怠慢,只有认真完成作业,我们才敢动,才敢放松。
11号童明俊老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是海军退役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在体育课上以身作则,能轻松地将双手在双杠上保持笔直平行。他说话直率,但待人友善。有一次,在一次课外手工课上,我右手操作的钢锉尖头扎进了我的左手根部,血流不出来。他及时把我带到他楼上的住处拿药,帮我止血包扎。他在学校还负责保卫工作,对我们童家的孩子和假期来学校玩的同学,他包容又友善,从不干涉。《教师工资表》上也有他的签名,可见他在学校里还身兼数职。
我的表哥佟兴鹏也说,他认识桌上的尹全志主任,王岳伦、戴丽坤、佟明俊、王仁辉四个老师也都是他的老师,戴丽坤是班主任。
▲《教师工资表》右页
19号吴素华老师是我弟弟童兴锋的数学老师。
21号郑贤梅老师是我哥哥童星月的班主任。
22号的张慧玲老师是我的美术老师,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她的哥哥张国瑞也是我的同班同学,据他回忆,1954年6月17日上午合肥地震发生时,她的姐姐是学校的老师,当时她在怀二小教书。这也验证了我在《怀二小的回忆》一文中描述的“校本部发生大地震”的情况。
从《教师工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市怀二小的人员结构合理,精干。学校领导班子由3人组成,校长2人,主任1人,只有工人1人作为学校后勤人员,其余全部为教师,共计25人。我记得当时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全校12个班有12个班主任,其中大部分是语文老师,负责班里的一切事务。另外13名教师负责6个年级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也很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级别都很高,工资待遇也很好(我大学毕业后,在六七十年代工作,只领过50多元的工资)。 这所小学可以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市立优秀小学的历史代表,可惜八十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废除。
2021年9月26日,吴育发先生发表《关于重建合肥淮河路第二小学的建议》一文,文中强调“有了淮河二小,合肥的近代教育史也许不完整,但没有淮河二小,肯定不完整”的观点。作者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合肥淮河二小是合肥近代小学教育史上的一个品牌和代表,有必要重建、恢复、发扬。这是因为:
1、怀二小是清末民初创办的最早的官办小学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05年2月,合肥创办了最早的两所官办小学,淮二小的前身是城东二等学堂,校址在文昌宫(今合肥江淮大戏院)。首任校长金勋甫是五四运动合肥学生领袖之一。解放初期合肥市委书记李光涛就是城东小学的毕业生。
2、怀二小是早期中共合肥特别支部所在地。
据《中共合肥市委年鉴》等资料记载,早在1926年,淮二小学就有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中共合肥地方党组织创始人崔孝斋到广州受训后被组织派回合肥,在合肥县第一完全小学(原城东小学)任教,开展学生运动。后奉命返回家乡合肥北乡崔孝威,并成立了合肥第一个中共组织——北乡支部,崔孝斋任支部书记。
1927年,合肥第一小学成为中共合肥特别支部所在地,校长何士秋任特别支部委员,后任合肥特别区委书记。
3、怀二小前身是洪宪小学,以民国开国元勋范洪宪将军的名字命名。
1932年,合肥县政府为纪念范洪宪、吴阳谷、倪映典三位辛亥革命烈士,将县第一小学改名为洪宪小学。范洪宪曾多次参加推翻清朝的起义,被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孙中山称赞他文笔胜过十万大军。范洪宪是一位受到孙中山嘉奖、蒋介石认可、毛泽东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开国英雄。
4、怀二小旧址被毁,留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合肥,用飞机轰炸合肥,洪宪小学所在的文昌宫也遭到破坏,幸亏学校停课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抗战胜利后,小学在原文昌宫西侧子虚台王氏宗祠恢复。家仇国恨,被毁的原校址记录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沉重史证。
5、怀二小学建国以来,发展良好,为合肥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学校改名为合肥市立第二小学。1955年,改名为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从五十年代的《教师工资表》可知,已成为一所师资精干、校舍设施齐全、班主任配备完善的市立小学。以民主党派党员担任校长,正确贯彻党的统战政策。1969年还开设初中班,一直到1980年。1984年,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停办撤销。用地单位补偿100万元,拨付育新小学、创新小学、祥儿小学建设资金,师生并入向阳路第二小学。1996年,向阳路第二小学并入六安路小学。
6、怀二小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城合肥留下了值得铭记的历史烙印和价值。
怀二小始终位于古城合肥市中心,最早的“城东小学”所在地文昌宫,现为江淮大戏楼旧址,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的“合肥市第二小学”所在地紫虚台旧址,现为原合肥市政府大楼旧址,成为建国以来合肥市代表性历史建筑之一;后来的怀二小旧址建在合肥市著名的金斗河水面上,现已成为绿城商厦。
这些地方和保存下来的建筑,记录着合肥的发展变迁,其中的起因与后果,也凝聚着历史的痕迹,值得铭记与记录。
笔者还保留了当时拍摄的老照片,记录了怀二小过去的历史风貌。
▲1968年7月,哥哥童兴月(右)与弟弟童兴峰(左)在怀二小西门前玩耍合影
一次是六十年代,1968年7月,天气很热,我两个弟弟光着上身,到怀二小在我家后面的西鼓楼巷里玩耍,我在学校西门随便给他们拍了张照,留作纪念。后来,市政府广场修缮,扩建到这里,大门就拆了。
▲1970年3月,童兴峰在怀二小前院小操场南墙上拍摄
第二,70年代初,1970年3月,在西鼓楼巷,我把弟弟童兴锋推到我家对面的淮二小前院南墙边,让他坐下拍了一张照。照片右侧楼角是学校教学楼,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办公楼。照片下部是学校前院的小操场,可以看到水泥乒乓球台。照片中间是学校外面的住房,也就是淮河路南侧的商业和住房。照片上部是淮河路北侧的江淮大剧院,当时改名为“工农兵剧院”。这张照片准确地记录了当时淮二小的历史地理位置。
以上种种,说明怀二小自作为城东官办小学建立以来,就开创了新的学风,高举反封建主义的旗帜。后来,它成为红色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所在地,成为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洪宪小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轰炸校园的民族仇恨的见证,成为建国后发展良好的市立小学的典范和代表。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在合肥历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历史痕迹。更重要的是,在八十余年的时间里,它为合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社会有用人才,直到它被废止,还获得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援助合肥的教育事业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家庭月收入1万元就已经算是有钱人了,100万元对于合肥的教育来说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
无数的史料记载和历史资料表明,怀二小在合肥近代小学教育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烙印和功绩。在今天合肥小学教育的发展中,要更好地发扬优良传统,用好这个历史烙印和代表,为合肥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持续、更大的贡献。因此,重建合肥怀二小的设想十分必要和重要。
合肥市怀二小1984年停办后撤销,至今40年,能否恢复重建?
吴玉发先生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2014年,合肥市政府决定重建合肥四中,从而传承省六女中建校以来的学校历史文化,恢复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学品牌。
我也可以举个例子,安徽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1953年根据高教部调整方案,华东地区安徽大学名称撤销,其原有学校分别独立为在芜湖办的安徽师范学院和在合肥办的安徽农学院。
1958年9月,毛主席准备为刚刚成立的合肥大学题词时,曾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生商量,得知当时没有安徽大学,毛主席认为“还是安徽大学好”(《安徽高等教育概况》第29页),便题写了“安徽大学”。2018年9月,安徽大学举行90周年校庆时明确指出,安徽大学1928年在当时的省会安庆创办,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至今已有90年历史。从这个角度看,重建合肥淮二小对于传承合肥小学教育的文化历史是有益的,也是可能的。
重建一所小学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基于现有情况,如果能确定一所小学承担起传承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历史文化的任务,将是一个非常有利且易于实施的方案。笔者建议,合肥市现有的两所小学中,有一所可以更名为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即现有的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和六安路小学。理由如下:
合肥以淮河路命名的小学共有三所,其中淮河路一小于1975年秋正式更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淮河路二小于1984年停办撤销,如今仅存淮河路三小。如果说淮河路上的小学是一个大家庭,或者像今天所说的教育集团,老大转了,老二停办撤销,自然老三要担起大家庭的责任,把老二——有着光荣传统的淮二小的革命旗帜接过,继续前行,继续发扬光大。
淮河路第三小学可以说和淮二小有着一段奇妙的关系。那就是淮三小学成立于1950年初,当时叫合肥市第二小学(后改为第二高级小学),和淮二小学的前身合肥市立第二小学几乎同名。几年前笔者看到过一些关于合肥二小早期的资料,着眼于年底的一些统计数据和表格,感觉资料很详细,条理清晰,尤其是一些带有图解或图形的表格很是醒目。我以为那是母校淮二小之前的资料,但经过研究,发现那是另外一所小学。 因为老师很少,只有十几个人,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位于杏花村一带,而不是我读书的文昌宫街紫虚台,但名字和第二小学一样。
怀二小成立后,经历了两次更名、两次合并,希望这次能够第三次更名,传承怀二小的历史文化,为合肥的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议六安路小学也可以改名为怀二小的理由是,怀二小于1984年停办,师生并入襄阳路二小。1996年,襄阳路二小并入六安路小学。原师生合并的学校,也可以成为改名为怀二小的充分理由。
或者,参照四中的做法,原来做出撤销怀二小决定的庐阳区(原中市区)教体局,可以选择一所新建的小学,直接命名为怀二小,延续原怀二小的历史。
当然,以上建议和设想,仍需要有识之士的积极研究探讨、专业人员的认真论证、相关教育部门领导的审慎研究确认、相关学校的密切配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合肥教育的品牌效应,促进合肥教育事业的发展。